山墙与五行象征的质疑

2012-08-22 07:53汪晓东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山墙民居福建

汪晓东

(集美大学美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物质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一个朴素的认识。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很难把握五行学说理论的精髓,在实际运用中或多或少地夹杂着封建迷信的色彩。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1]宋人褚泳在《祛疑说》中就指出:“向为先子卜地,遍叩日者,就参地理之学,虽各守其师说,深浅固朱易知。但二十四位之五行,亦有两说,莫之适从。自古所用大五行,虽郭璞《元经》亦守其说,谓之山家五行。然先辈皆谓莫晓其立法之因,既无可考之理,古今岂肯通用而不疑者哉?”[2]目前,只要翻开我国关于南方民居建筑的专著或者论文,总能看到关于五行山墙的论述,好像五行山墙的提法以及理论已经成为了一个定律,成为辨别一幢建筑风水好坏的标准,这种现象实在令人费解。

五行山墙的称谓主要集中于我国南方三省,即台湾、广东以及福建闽南地区。一些专家、学者结合五行学说,把民居山墙按照不同的形式命名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即木式山墙、水式山墙、金式山墙等。他们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根据堪舆学的山形之说:“金形圆而足阔”,“木形圆而身直”,“水形平而生浪”,“火形尖而足阔”,“土形平而体秀”。殊不知,这是通过五行对不同山脉形状的命名与定性,并非是针对民居山墙,民居山墙不是山脉,很多专家与学者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论述,实属过度联想,毫无理论依据 (见图1)。

图1 山形之说衍生出五行山墙

一、五行山墙的称呼仅局限于南方三省

这里提到的山墙一般指的是民居建筑中的封火山墙,也称风火墙或防火墙等。我国民居具有风火墙的省份也基本上囿于东南及西南地区,如安徽、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福建、广东、海南以及台湾。民居山墙根据各地区的形式以及方言特点称谓也不相同,例如,徽派建筑阶梯状的“马头墙”,福建福州地区的“马鞍墙”,福建福安地区的“观音兜”,湘西的“猫拱背”,而广东佛山地区与广西部分地区的“锅耳墙”或“镬耳墙”,广东潮汕地区称之为“厝角头”。四川比较特殊,融合了其他省份风火墙的特点,闽、粤、赣封火墙的形式可以在同一幢建筑中出现,所以四川的民居建筑封火墙可以曲线和直线相混合。虽然从形式上看,相对偏北的安徽、江西的民居山墙比较单一,但在其他的地区,形式就比较多样,装饰也越来越繁缛,为何仅仅在南方三个省份才有五行的说法呢?如在福建福州地区平潭县,就出现了大量的“水式”山墙 (见图2),但福州人并不称它们为水式,也没有什么关于五行山墙的理论。在四川,他们将阶梯状的封火墙称谓滴水式,比如“五岳朝天”,他们称之为五滴水式,但和五行学说无关。在安徽、江西,因为形式比较单一,很难符合五行的说法,所以这种五行山墙的理论也自然难以在这些省份立足。

图2 福建平潭县民居山墙

从地理位置来看,被专家、学者冠以“五行山墙”的省份由于地处边陲,属于“蛮夷”之地,皇权控制也相对较弱,所谓“天高皇帝远”,普通的百姓在日常生活、文化心理上也不会墨守成规。体现在建筑上,形式多样的民居山墙,蜿蜒起伏,层层叠叠,如蛟龙出海,横空出世。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家族更是不惜钱财装饰山墙。另外,这些省份由于临海,受海洋文化的影响,所以,南方的民居山墙看起来五花八门,色彩绚丽。虽然台湾、闽粤地区的人民比较信风水,但把五行学说与民居山墙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并繁衍一套理论,实在属于空穴来风,没有任何理论根据。

二、民居山墙的形式是否对应五行象征

五行象征所对应的是五种山墙的形式,但真正计算起来,台湾、广东以及福建的民居建筑山墙远非五种形式。这些专家、学者为了自圆其说,又将相对应的五种形式的风火墙作为基本的式样,认为其他的式样是一种变体,是在五行山墙形式基础上的变体,并将这些“异形”的风火山墙再次进行命名,称之为大幅水式、龙头楚花火星式等等。

目前,并没有资料显示哪一种形式的风火墙出现最早,也很难把各种形式的封火墙按照时间顺序排队,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哪一种是基本的式样,哪一种是变体?如果把常见的山墙作为基本形式,把少见或者复杂的式样作为变体的话,这样做研究的方法或许缺乏科学的严密性。

如果仅仅是为了区别山墙的形式而命名也未尝不可,但这些专家、学者为了进一步诠释他们的理论,说居民在选择山墙的形式时往往请风水先生来把握,而风水先生又根据环境特点来定夺,比如周围的山形多为火形,则山墙就采用“水式”,取水克火或“水火共济”之意;如果正堂方位坐“水”,那么山墙可用“金”,“金”生“水”为吉;[3]一座坐北朝南的建筑,北为水,南为火,因“水克火”,对水而言,火被“克出”属吉,正身使用火形及水形山墙。坐东朝西的建筑,东为木,西为金,因“金克木”,对金而言,木被“克出”,属吉,正身使用木形与金形山墙……。[4]诸如此类,总之,是一种相生相克的五行关系。火式山墙一般用在宗祠家庙,取家族兴旺之意,[5]而一般的民居中不采用,这主要与“厌火”有关,从而形成了一套貌似严密的五行山墙的“理论体系”。可在福建很多地区,民居却大量地采用“火”式山墙,民间也并没有什么不吉利之说,虽然这种式样的风火墙更多的被称之为“观音兜”,但笔者认为它更像“火焰”式 (见图3)。更有甚者,说风水先生根据主人的五行,缺什么就做什么式样的风火山墙,如主人五行缺木就会选择做木式山墙,缺火就做火式山墙等。[6]但笔者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往往一个村落大都采用同一种式样的山墙,难道每一家主人五行都缺的是同一种要素么?所以,五行之说与民居山墙之间的关联,以及由此衍生的一套理论完全是一种误读。

图3 福建福安民居建筑封火墙

台湾、广东潮汕地区与福建闽南地区的民居建筑同属一个体系,建筑风格如出一辙,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他们的源头在福建闽南地区,广东的潮州人由福建迁入,主要聚居在粤东的滨海潮汕平原一带。[7]台湾的移民主要来源于明清时期闽、粤两省。清初施琅实行“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的政策,使得通过台湾海峡移民的队伍中有80%属于福建闽南泉、漳人。[8]目前,台湾、广东潮汕地区的大部分居民方言仍然采用闽南语,所以,两个素不相识的台湾人与闽南人在一起可以畅通无阻的交流。[8]但闽南民居建筑山墙民间并没有五行之说,在源头都没有的风俗,在新的居住地也很难形成,更何况风火墙形成时期台湾原住民占少数。建筑的山墙之所以有那么多形式,甚至同一幢建筑山墙有所变化,主要是为了建筑自身的美观。另外,建造的工匠在技艺的传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几种范式,而且逐步演变成一种风格,在实际操作中也得心应手,和五行并无多大关系。

其实在笔者实际的考察过程中发现,在台湾、广东以及福建三省中,同一个地区的建筑群山墙大多数为同一种类型 (见图4),如所谓的“火”形主要出现在福建福安与长乐地区以及台北市区,“木”形出现在广东潮汕与台湾麻豆地区,“水”形主要集中在广东客家人居住地以及福建平潭与福清地区,“金”式山墙大量出现在福建闽南以及台湾澎湖地区等,“土”形多出现在台湾新竹。在同一幢建筑群出现多种形式的山墙也是少数,也没有太多的民居山墙的类型适合他们所建构的理论。

图4 广东客家杠屋群

三、山墙的功能是否对应五行说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数是以木构造为主,主要有这几种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干阑式与井干式,不难看出,这些构造方式的用材都是以木材为主。而木材是易燃物质,所以建筑的防火是一个主要考虑的对象。而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是以宗室家族、血缘关系组合在一起的群居,建筑连在一起,为了避免火灾蔓延连片烧,除了采用防火巷外,高耸的民居山墙 (封火墙)就应运而生。在《古今图书集成·火灾部》中有这样的记载:“由居民皆编竹之壁,久则干燥易于发火;又有用板壁者,天竹木皆酿火之具,而周回无墙垣之隔,宜乎比屋延烧,势不可止。一尝见江北地少林木,居民大率垒砖为之,四壁皆砖,罕被火患,间有被者,不过一家及数家而止。一今后若有火患,其用砖石者必不毁,其延烧者,必竹木者也。久之习俗即变,人不知有火患者矣,此万年之利也。”[9]可见这种营造方式的产生主要是源于防火的要求。封火墙可以阻止火势从外部向内部或从内部向外部蔓延。一般不开设门窗洞口,在南方,主要还有防止台风将屋面的瓦吹走的功能,所以在南方,封火墙更适合称为风火墙,虽然只有一字只差,但功能不一样。所以民居山墙首要的目的是防火、防风。

在福建部分地区,还有抵御外敌侵略的功效,如在福州闽侯县,从现存的民居中仍然可以见到马鞍墙上留有发射的枪口以及枪弹留下的痕迹。在徽州,高耸的马头墙兼具有瞭望塔之用。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提到,万历年间 (约万历二十五年即1597年)“南中造屋,两山墙需高起梁栋五尺余,如减垛,然其近墙处不盖瓦,惟以砖成路,亦如梯状,余问其故,云近海多盗,此夜登之以了望守御也”。[10]另外,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高耸的马头墙还具有禁欲女性思想的功能,当然这是后来的研究人员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上去的。其次,封火墙还有展示家族的地位、权势与财富的象征,像徽商在外发财后回来建高耸的马头墙,在某种程度就是向人们炫富。南方三省也同样,通过建高耸的山墙以及对墙头进行繁缛的装饰,其实也是一种财富的炫耀。

在安徽、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省以及福建大部分地区风火墙高耸而气派,防风防火的功能十分明显。相对于其他地区,被专家、学者冠以五行山墙的区域民居山墙却相对低矮,特别是福建闽南地区以及台湾省内,广东潮汕地区略高一些,防风防火的功能并不明显,不像其他有风火墙的区域,墙体一般高出屋面80 cm左右,有的甚至高出屋面3 m以上。福建闽南地区与台湾大部分地区民居建筑的一大特点是红砖厝,红砖红瓦,瓦片较大,靠海的地区为了防止台风,采用顽石压瓦。另外,山墙的装饰比较“艳俗”。总之,以上所论述的山墙功用并没有哪一条与五行学说相关。

四、外来文化的作用而非五行的影响

由于福建、广东、台湾这三个省份靠海,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福建的泉州,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称号;福州,在鸦片战争时期,就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广东,对外交流由来已久,在唐代,广州就是当时最著名的商业城市之一。明代之后,广州就一直是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之一,多种文化在这融合。体现在建筑上,广东的锅耳墙 (也称镬耳墙)才是本地民居建筑的传统山墙形式,[5]其他的大都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台湾,文献所记载的汉人入台大约是宋代末期,真正对台湾文化产生极大影响的,是在明代郑成功时期,大量移民及其后清朝廷的建省治理。另外,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所以近代的台湾很多方面都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多种文化的交融,使得我国南方三省的建筑形式多样,部分区域还夹杂着外来文化的痕迹 (见图5)。

图5 厦门新垵村民居山墙

另外,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动,受移民文化的影响,来自各地的匠师之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虽然由于地缘或血缘的关系,各籍移民在筹建屋宇或订制物件时,大多聘请同籍或同乡匠师。一方面,同籍的匠师熟悉原乡建筑的样式以及各类工艺;另一方面,相互之间比较信任,交流起来也比较方便。但是,往往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聘请外籍匠师。这样,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派系的工匠在营造过程中相互交流、切磋。特别是在清中后期,由于宗教的盛行,台湾大肆修建庙宇建筑,成批的大陆匠师涌入台湾,他们与当地台湾工匠同时参与工程的承做。为了生存与发展,这些来自大陆的“唐山师傅”纷纷献上拿手的技艺,这就使得行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同行之间相互观摩、交流的机会增多,刺激了匠师间求变与发展的心态。[11]所以,我们在南方三省能够看到形式多样的风火山墙。

通过对全国各地民居建筑的调查就会发现,客家人活跃地带往往是民居山墙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多种省份的移民汇集的区域,更是形式多样,像四川成都的洛带镇,就是一个客家人集散地,多种形式的风火山墙交织在一起。所以,客家人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从民居山墙形式的多样性来看,安徽、江西、浙江相对单一,而福建、广东、台湾与四川就比较丰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成因之一,与五行说无关。

五、宗教信仰的影响而非五行的作用

墙头,自古以来,就是闽越人装饰的重点。一些专家、学者将突起的民居山墙墙头称之为“鹅头”或者“马背”等。后来由于考虑防风防火的需要,逐渐将墙头垒高,演变为风火山墙。目前,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封火墙源头在安徽的徽州地区,但笔者通过考察与考证得出,闽粤之地的风火墙比安徽要早,闽粤之地更有可能是风火墙的发源地。[12]

墙头的象征意义,现代人基本上忽略了,最初是古越族人在支撑屋顶的树柱上安兽角,一方面古越族为了显示他们的财富以及权力;另一方面,是雄性的代表。在甲骨文中,“角”字状如“且”字,其实质是“男根”的代表,显现出古越族人的生殖崇拜。在《隋书·东夷传》载:“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王之所居,壁下多聚髑髅为佳,人间门户上必安头骨角。”[13]可见当时安置兽角极其普遍,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古琉球国,即今台湾省,其族源与潮汕原住民同为古越族人。

今天我们再看看专家、学者所说的五行山墙其实还保留着古越族人原初的生殖崇拜的痕迹,突起的鹅头即是象征“男根”,又代表家族的昌盛 (见图6)。在墙头历史发展的原初阶段,并没有提到五行,也不知道今天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怎么突然在形式多样的山墙加上了五行说?

图6 台湾苗栗县通霄镇民居山墙

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又是多种民族的杂居,所以南方三省宗教信仰繁多,如福建土著人对蛇的崇拜、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渔民对天后妈祖、临水夫人的崇拜,以及在南方三省有很大一部分居民信奉其他国家传过来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在福建的平潭县,几乎每一个村庄至少有一幢基督教堂,村民信奉基督教极其普遍。在宋元时期,伊斯兰教就传入泉州,目前,泉州现存的古寺——清净寺就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这些外来的建筑式样对当地的民居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一些民居山墙上就直接出现了天使或者圣母的装饰图样 (见图5);部分民居建筑山墙模仿伊斯兰教建筑的拱门特点 (见图7)。另外,在色彩上,一些民居山墙的装饰明显带着异域风情。所以,庞杂的宗教信仰对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造成福建、广东、台湾三省民居山墙形式多样的原因之一。

图7 福建福安民居建筑山墙

六、结 语

一些民居建筑的专家以及学者一说到传统民居建筑,势必就会提到五行山墙。但笔者在实际调研与考察中,发现当地的老百姓却对五行山墙一无所知,但他们对建筑的建造细节以及建筑装饰的吉祥文化却了如指掌。在专业学者与普通的百姓面前,我更相信普通的百姓,相信民间的建造者,因为他们才是建筑的主人,他们才是这些建筑的建造师。也许他们读书不多,也不会有太多的联想,所以他们的言语是真实的。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建筑学者在研究本学科的内容时喜欢有意地往传统文化上靠,好像不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就没有内涵似的,从而就很容易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放在一起研究,并衍生出一套理论,以致蔓延开来。如果仅仅是为了区别山墙的形式,以金、木、水、火、土来命名,也无可厚非,但如果由此来建构一套理论,只可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与亵渎,从而扭曲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1]慕平,译注.尚书 [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

[2]褚泳.祛疑说 [M].北京:中华书局,1985:33.

[3]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83.

[4]李乾朗.台湾传统建筑艺匠:四辑 [M].台北:燕楼古建筑出版社,2001:64.

[5]陆琦.广东民居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26.

[6]陆元鼎,杨谷生.中国民居建筑:中卷 [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511.

[7]林从华.缘与源——闽台传统建筑与历史渊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5.

[8]李如龙.福建方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4.

[9]周博琪.古今图书集成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1123.

[10]王士性.广志绎 [M].周振鹤,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71.

[11]李豫闽.闽台民间美术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169.

[12]汪晓东.福州马鞍墙渊源考辨 [J].装饰,2012(7):108–109.

[13]魏徵.隋书·东夷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73:1823.

猜你喜欢
山墙民居福建
陈沛捷 庄绿妮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那个梦
民居智库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绿山墙的安妮(节选1)
绿山墙的安妮(节选3)
绿山墙的安妮(节选4)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