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英汉词典看新闻用语的生成

2012-09-03 02:06桂莉聂长顺
新闻与传播评论(辑刊) 2012年0期
关键词:新闻纸用语词典

□ 桂莉 聂长顺

新闻学乃舶来之学,近代新闻用语多由翻译而来。新闻用语的产生比新闻学早,其渊源可上溯至近代西学东渐之初。1807年9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达广州,以新教传教士为主角的新一轮西学东渐,由此发端,蔚然成风。这些传教士入华以后,和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一样,采用了文化适应、学术传教策略。他们办学校,开医院,设立印书馆,创办报刊,译介西书。其各种活动,都需要解决语言障碍问题。于是,19世纪20年代以降,马礼逊、卫三畏、麦都思、罗存德、卢公明等入华传教士及中国士人邝其照相继编纂、出版了多种英汉词典,学界谓之“早期英汉词典”。这些词典构成了一道东西交汇的文化锋面,而新名词(包括新闻用语)就像锋面雨一样由此生成。从早期英汉词典透视新闻用语的生成,学界迄今尚付阙如,是为此文。

一、早期英汉词典中新闻用语生成管窥

本文选取6部学界公认的有代表性的早期英汉词典(见表1)。

表1 代表性早期英汉词典列表

其中,马礼逊的《英华字典》是其所编《华英字典》(或译《中国语文字典》)的第三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英汉词典;罗存德的《英华字典》是当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英汉词典;而《华英字典集成》则出自最早编纂英汉词典的中国人——邝其照之手,为其1868年出版的英汉词典的增订版。这些词典大致能够反映1820年至1880年英汉词汇对译的基本状况。

继而,本文选取20个现在常用的新闻名词的英文,考察这20个英文词在所选词典中的汉译情况,一窥新闻用语的生成轨迹。

(一)所选20个英文词在早期英汉词典中的汉译情况(见表2)。

(二)早期英汉词典中新闻用语的生成轨迹

据表2可知,所选20个英文词汇中,被收入词典并被译出新闻义项的词汇数,从马礼逊词典到罗存德词典,均呈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之势(参见表3)。

在有新闻义项的词汇中,由马礼逊词典创译者有7个:

1.advertise 马礼逊译“报知”,该译名为罗存德所采用;卫三畏译“遍传”;麦都思、罗存德、邝其照译名的最大共同项为“告白”和“榜示”;罗存德、卢公明、邝其照译名的共同项为“长红”和“街招”。

2.daily 译名“日报”,在马礼逊、罗存德词典中对译“daily paper”;在麦都思词典中对译“a daily announcement”;在卢公明词典中对译“daily”。

3.journal 马礼逊译“日知录”,但多为采用的译名是麦都思词典首出的“日记”、“日录”。而“日记”一词,则可以看作卫三畏词典所见之“日记录”的略语。罗存德词典还将该词解释为“a daily newspaper”,译名“日报,日录”。

4.news 马礼逊译作“新闻,消息,信息”。其中“新闻”和“消息”为各词典所通用,“信息”一词也多为采用。

5.newspaper 马礼逊译“京抄,邸报,辕门报”,但多为采用的译名是卫三畏词典厘定的“新闻纸”。

6.publish 马礼逊译“颁行”,但多为采用的译名是卫三畏词典厘定的“刊发”和“著”。

7.report 作为名词,各词典共通的译名为马礼逊厘定的“风闻”和“风声”;作为动词,其多为采用的则是卫三畏词典首出的“报”和“禀”。

由卫三畏词典创译者有2个:

1.press 译名“印书”,为麦都思、罗存德、卢公明、邝其照各词典所沿用。

2.Public opinion 译名“众论”,为麦都思、卢公明、邝其照各词典所沿用。罗存德创译而邝其照所沿用的“众议”一词,实与“众论”并无轩轾。

由麦都思词典创译者有2个:

1.digest 马礼逊词典未收此条;卫三畏词典虽收此条,但其义项毫无新闻意味。麦都思词典列“digest of law”和“Digest of astronomy”两条,译为“律例大全”和“天理撮要”。“大全”和“撮要”可视为“digest”的译名。罗存德词典沿用了“撮要”一词,增译“要略”。

2.editor 麦都思词典中收录了词组“Editor of a book”,译作“述者、作书之人”。罗存德词典为“editor”厘定的译名“作者,出者;出书者;校订书者;出新闻纸者;作新闻纸者;作及出新闻纸者”,可谓源自麦都思,只是其新闻意味更为浓厚而已。

由罗存德词典创译者有8个:

1.bulletin 译名“钦定报,皇谕,上谕;部诏,火票,长红,公报”。

2.editorial 译名“出新闻纸嘅,作新闻纸的,管新闻纸所写的”。

3.journalism 译名“写日录之事”。

4.journalist 译名“写日录者,书日报者”,后邝其照译“作日报者,主笔者”。

5.magazine 译名“杂报”,后邝其照译“新闻书”。

表2 所选20个英文词在早期英汉词典中的汉译情况一览表

表3 所选20个词汇被列入词条及译出新闻义项的词汇数变化表

6.periodical 译名“定时出之新闻纸”;且将“a monthly periodical”译作“月报”,“a quarterly periodical”译作“季报”。

7.quarterly 译名“季报”,与“a quarterly periodical”同义。

8.reporter 译名“报者”。

很显然,早期英汉词典中新闻用语的生成,乃以马礼逊词典发其端,卫三畏、麦都思词典承其绪,罗存德词典集其成。在译名厘定上,各词典皆有其独特贡献,尤以马礼逊和罗存德词典为大宗。

二、早期英汉词典中新闻用语生成的文化透视

(一)新闻专业自觉的初现

在罗存德词典中,不仅新闻用语数量可观,而且初步显现出了新闻的专业自觉。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新闻用语的首创性 如上所述,在有新闻义项的词汇中,由罗存德词典创译者最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magazine”一词的翻译。1815年8月,马礼逊在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协助下,于马六甲创办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麦都思也参与了编辑工作。该刊英文名为Chinese Monthly Magazine。亦即说,“每月统记传”对译英文“monthly magazine”,即今之所谓“月刊”;“统记传”对译英文“magazine”,即今之所谓“杂志”、“刊物”。然而,在马礼逊的词典中,却居然不见“magazine”一条,更不用说译名“统记传”了。卫三畏、麦都思词典虽收录了“magazine”一条,但其义项与新闻毫无关系。在罗存德词典中,“magazine”的新闻义项才被译出,名曰“杂报”,与今日所谓“杂志”仅一字之差。关于这一点,合理的解释似乎只能是:与罗存德不同,马礼逊和麦都思虽然从事了报刊活动,但并未在主观上将新闻视为相对独立的专门事业。

“newspaper”的翻译,并非罗存德创始。马礼逊译“京抄,邸报,辕门报”,卫三畏译“新闻纸;辕门报”,麦都思译“新闻篇;京抄,邸报,辕门报,京报”。在众多译名中,罗存德只选用了一个——“新闻纸”,干净、利落、明了,给人以专业成熟之感。

第二,新闻用语的成套性 在罗存德词典中,有成套的新闻载体名称:“杂报”(magazine)、“新闻纸”(newspaper)、“钦定报、公报”(bulletin);“新闻纸”又包括“定时出之新闻纸”(periodical);“定时出之新闻纸”又分“日报”(journal/daily/a daily newspaper)、“月报”(a monthly periodical)和“季报”(a quarterly periodical);有成套的新闻人员名称:editor(“作者,出者;出书者;校订书者;出新闻纸者;作新闻纸者;作及出新闻纸者”)、editorial(“出新闻纸嘅,作新闻纸的,管新闻纸所写的”)、journalist(“写日录者,书日报者”)和reporter(“报者”)。虽不完备,但其成套之势依稀可见。

第三,新闻关键词的创译 journalism是新闻专业的最大关键词,其他5部词典均无词条,唯有罗存德词典收录之,译为“写日录之事”。这一点最能表明新闻的专业自觉。

不仅如此,罗存德词典中收录了“liberty of the press”这一短语,译作“任人印,随人印”。“liberty of the press”亦表为“freedom of press”,今译“出版自由”或“新闻自由”。

(二)古今中西的文化互摄

从早期英汉词典中新闻用语的生成,可以透见语言文化的古今演绎、中西通约。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中西对译中语义的古今迁衍

“日知录”与“日报”

“日知录”本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学术巨著之名,马礼逊以之对译journal,演为新词。

而取代“日知录”成为“journal”、“daily”等词译名的“日报”也是由古典词化用而来。“日报”一词,古有两意:一为天天审判定罪。《汉书·食货志下》:“夫事有召祸而法有起奸,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一为谓逐日呈报。顺治、康熙年间士人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流水日报簿》:“日报簿与日收簿,同时印发。”

“新闻”、“消息”与“信息”

“新闻”。唐李咸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诗:“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吴俗坐定,辄问新闻。”《红楼梦》第一回:“当下哄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此“新闻”是指新近听到的事、新近发生的事。宋东坡居士《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新闻妙无多,旧学闲可束。”此“新闻”是指新学问。宋赵昇《朝野类要·文书》:“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叛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此“新闻”是指有别于正式朝报的小报。与“news”对译后,“新闻”一词,外延缩小,似只余“新近听到的事、新近发生的事”一义。

“消息”。最早出现于《易经》:“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此“消息”是指世间万物的消长、荣枯、聚散、得失等转换过程。《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此“消息”是指体察病情。《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此“消息”意为调养。与“news”对译后,“消息”发生语义转化,成为“新闻”的同义词。

“信息”。南唐李中《暮春怀故人》诗:“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宋陈亮《梅花》诗:“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水浒传》第44回:“宋江大喜,说道:‘只有贤弟去得快,旬日便知信息。’”此“信息”即音信、消息。

第二,中西“格义”间中国古代新闻的发现

“杂报”该词亦古已有之,见于“开元杂报”。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朝廷每日于长安皇宫门外,分条发布有关皇帝及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各地,广为传播。唐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其中的“杂报”与magazine对译后,“杂报”这是我国最早的官报,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京抄”、“邸报”与“辕门报”,这是马礼逊“newspaper”厘定的三个汉译名。

“京抄”即指“京报”。“京报”于明末即已出现,实为“邸报”的别称;至清初,与“邸报”亦同一所指。明清两代,各省都派有专司文报的提塘长驻京师,兵部则派出提塘分驻各省。驻京提塘称为“京塘”,京唐抄发的邸报称为“京报”;驻省提塘称为“省塘”,抄录的各省辕门钞称为“省报”。这种“省报”往往印成单张随“京报”一同发出。故“邸报”这一名称逐渐为“京报”所取代。

“邸报”。汉唐时,地方长官均于京城设立办事处——“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以通报诸侯、藩镇,称“邸报”。后世又以“邸报”指称朝廷官报,亦称“邸钞”。《宋史·曹辅传》:“自政和后,帝多微行,……始,民间犹未知。及蔡京谢表有‘轻车小辇,七赐临幸’,自是邸报闻四方。”“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通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信息的文抄。

“辕门报”即“辕门抄”。清代各省督、抚官署发抄,分寄所属各府、州、县的文书和政治信息。经官署辕门抄出,故有此名。“辕门抄”初为手工抄写,后由报房刻成木板印发。

虽然“京抄”、“邸报”与“辕门报”等最终为新制的译名“新闻纸”所取代,但如此“格义”却从语词的角度,为中国古代新闻的发现并融入现代新闻学体系预留了文化接点。亦即说,新名的厘定也蕴含着古今中西学术文化的重组。

综上所述,早期英汉词典开启了新闻用语生成之先河。从19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以马礼逊词典发其端,罗存德词典集其成,新闻用语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从无新闻专业义项到有新闻专业义项、从“格义”到创译的演进过程。此一语言镜像,折射出了新闻的专业自觉从无到有的转化轨迹;语义、概念的古今演绎、中西通约的文化场景由此亦可见一斑。

在这些早期英汉词典中厘定的新闻用语,有的至今仍在使用,如“日报”、“作者”、“主笔(者)”、“新闻”、“消息”、“信息”、“新闻纸”、“印(书)”、“刊发”、“宣传”、“报”、“月报”等。其中,除“新闻纸”所指有变之外,其他几无变化。亦即说,新闻用语在早期英汉词典中的生成,并非如烟往事,而是恍然如昨,贯通至今。

[1]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彭家发.基础新闻学.台湾三民书局,1992.

[3]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 李秀云.中国新闻学术史(1834-1949).新华出版社,2004.

[5] 冯天瑜,〔日〕刘建辉,聂长顺.语义的文化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新闻纸用语词典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用上礼貌用语,写“打电话”的故事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今年上半年我国废纸和新闻纸外贸情况简析
日本新闻纸总产量和总消费量持续下降
礼貌用语大家学!
2013年日本新闻纸消费量降至32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