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学生学习压力的现状分析

2012-09-06 04:53何香仪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前景维度

何香仪

(通化师范学院 招生处,吉林 通化 134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高等教育己经由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发展阶段。且伴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何优化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规格都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储备力量、未来人民教师主要来源的高师生,更是面临许多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了解和掌握目前地方院校学生所体验的学习压力,帮助高师生正确认识并合理应对学习压力,是实现高师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是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促进高师生全面发展,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人才的必然诉求。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法,在通化师范学院(高师A)、吉林师范大学(高师B)、长春师范学院(高师C)、北华大学师范学院(高师D)等高校,共抽取1 250名被试,收回有效问卷1 170份,有效回收率为93.6%。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被试者自然情况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田澜、邓琪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压力感问卷》为测评工具。该量表包括学习前景压力、学业竞争压力、学习成效压力、学习气氛压力、课业负担压力、学习条件压力、家庭期望压力七个分量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5,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684~0.862之间。该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记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比较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压力越大,在本研究中Cronbachα系数为0.904,符合心理测验的相关量化要求。

(三)数据统计处理

采用分层抽样,整体实测。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运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差异检验、回归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高师生学习压力的基本特征

1.高师生在学习压力各维度得分的情况

全体被试在学习压力问卷上的得分情况见表2。

表2 全体被试者在学习压力各维度得分情况(N=1170)

该量表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故取理论均值2.5为参照值。从表2可以看出,学习压力的每题得分平均值为3.09,明显超过理论均值。由此可知,高师生承受明显的学习压力,压力类型多样化。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在七种学习压力中学习前景压力、学习气氛压力和家庭期望压力尤为突出。

2.不同性别的高师生在学习压力上的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以学生在学习压力的各维度得分与总分为因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学生在学习压力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学生在学习压力各个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高师生在学习前景压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在其他压力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不同年级高师生在学习压力上的差异

以年级为自变量,以学生在学习压力的各维度得分与总分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考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压力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压力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注:**代表P<0.01,***代表P<0.001。 )

由表可知,不同年级的高师生在学习前景压力、学习竞争压力、课业负担压力以及学习压力总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成效、学习气氛、学习条件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明确年级之间的具体差异,进行事后多重比较(LSD),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压力各维度差异多重比较结果(LSD)

经多重比较发现:在学习竞争压力、学习压力总分方面,三年级得分显著低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前景压力方面大三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在课业负担压力方面,二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

4.不同专业高师生在学习压力上的差异

以专业为自变量,以学生在学习压力的各维度得分与总分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考察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压力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专业学生在学习压力各个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注:*代表P<0.05。)

由表6可知,不同专业的高师生只在课业负担压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压力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明确专业之间课业负担压力的具体差异,进行事后多重比较(LSD),结果发现艺体类学生体验到的课业负担压力显著高于文史和理工类学生。(均值差分别为 0.78,0.70;显著性为 0.044,0.047)

5.不同学校高师生在学习压力上的差异

以学校为自变量,以学生在学习压力的各维度得分与总分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考察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压力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7。

表7 不同学校学生在学习压力各个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注:*代表P<0.05。)

由表7可知,不同学校的高师生只在学习条件压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各压力类型及压力总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LSD)发现在学习条件压力方面,通化师院(A)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所学校的学生,其他三校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6.不同家庭来源高师生在学习压力上的差异

以家庭来源为自变量,以学生在学习压力的各维度得分与总分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考察不同家庭来源的学生在学习压力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8。

表8 不同家庭来源学生在学习压力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8可知,不同家庭来源的高师生在学习前景压力和家庭期望压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各压力类型及压力总分方面差异不显著。为进一步明确不同家庭来源学生在学习前景压力、家庭期望压力方面的具体差异,进行事后多重比较(LSD),结果见表9。

表9 不同家庭来源学生在学习压力的各维度上的差异多重比较结果(LSD)

经多重比较发现:在学习前景压力、家庭期望压力方面,来自农村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县城和城市的学生,其他家庭来源的学生间没有显著差异。

(二)讨论

综上研究结果讨论高师生学习压力的特征及其原因如下:

1.从整体上来看,目前高师生体验到较大的学习压力。具体来说,学习前景压力、学习气氛压力以及家庭期望压力尤为突出,这与目前的实际情况也是较为一致的。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都体验到较大的压力,而对于高师生来说其就业渠道的相对狭窄,就业门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相关从教技能培训的相对滞后都会使其感受到较大的学习前景压力以及家庭期望压力。在学习气氛压力方面,由于学习投入时间与学习产出的关系并不一一对应,而且对于学习结果的预期及同学之间相互比较尤其是女生心思细腻,敏感性较高,也会导致其体验到较高的压力。

2.性别方面,男女生只在学习前景压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其他各种压力类型及学习压力总分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目前就业形势下,男生相对女生更有优势,就业面更宽泛。而且从心理特征上来说,女生比男生更细腻,对于压力的体验要更敏感、更深刻。此外,女生对于未来的规划或考虑要更多更周全,男生相对更会持有“车道山前必有路”的心态,对于学习前景压力的体验要少些。

3.年级方面,在学习竞争压力、学习倦怠总分力方面,大三学生都要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学生。在学习前景方面大三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在课业负担压力方面,大二学生要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学生。具体分析来说,大三学生由于其所处的特殊阶段,既要完成学习任务,又要考虑和规划未来的方向和道路,是工作还是考研深造?这些都是他们需要面对和积极解决的问题,他们不再把竞争的目光集中于同班或同专业的同学身上,因而也体验到较少的学习竞争压力和较多的学习前景压力。而大二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后,其专业课程的开设逐步增多,课程作业、调查报告及学年论文等相关作业的接踵而至,足以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所以体验到较多的课业负担压力。这与一般学者都认为大三才是学生课业负担最重的时期稍有不同。

4.专业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只在课业负担压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艺体类学生显著高于文史和理工学生。一般来说理工科学生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并且过程比较枯燥,平时作业较多而且需要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他们会体验到较大的课业负担压力。所以本研究德结果有点出乎意料。笔者分析可能是由于艺体类的学生不只学习专业知识,还有学习大量通识课程以及教育理论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由于其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够以及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原因,在应对这一类课程作业时会体验到较大的课业负担压力。

5.学校方面,只有在学习条件压力上存在显著差异,高师A校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校学生。这一研究结果也是较为符合现实情况。相比其他所学校,虽然高师A校在最近几年里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而且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但在硬件设施、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学习环境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条件压力体验高的重要原因。

6.家庭来源方面,农村学生在学习前景压力、家庭期望压力方面显著高于县城、城市学生。对于农村学生而言,考上大学为其跳出农门,寻求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来实现父母的期望与理想,但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这一愿望未必会顺利实现,而且由于农村学生所获得社会支持和资源要更为稀少,所以相比县城和城市学生,其在学习前景压力、家庭期望压力的体验要更高也是情理之中的。

[1]王 鹏.大学生学习压力及其调控策略初探[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5~18.

[2]张建卫,等.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7~11.

[3]邓 琪.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特点的实证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1):19~23.

[4]陈义亭.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学习倦怠的现状分析——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8:26~38.

[5]李 飞.高师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6):8~9.

[6]袁宝权,等.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9):85~86.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前景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新课改后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障碍的现状调查
量子纠缠的来历及应用前景
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减轻高二数学课业负担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