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档减速促转型

2012-09-08 01:15周一珉
浙江经济 2012年1期
关键词:制约浙江创新能力

□文/周一珉

变档减速促转型

□文/周一珉

破解“久推不转”的转型困境,应做好经济中长期减速的准备,坚持以转型稳增长,防止政策执行走偏,加强政策引导,夯实内生性增长基础

刚刚过去的2011年无疑是极其复杂的一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声音犹在耳边,内外环境双紧导致浙江经济增速逐季回落,一股寒流重新来袭。从年初的用工荒、用电荒,再到温州老板跑路和中小企业倒闭,浙江经济发展再次直面考验。

随着先发优势弱化,资源要素约束日益突出,近年来浙江增长动力已呈现减弱趋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经济环境的阴霾,依靠转型发展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新一轮产业格局调整中占据先机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共识。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浙江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大民生投入和公共服务力度,彰显了浙江“谋变”的决心。然而,外部环境变化、宏观调控因素和经济周期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客观上制约了浙江转型升级的步伐。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的一年,是浙江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破解转型“久推不转”的困境,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理性看待经济增长放缓。浙江经济已持续高增长30多年,传统的低成本优势红利逐渐衰退,支持新一轮周期上升的积极因素尚不稳固,加之主动调控,经济增长已经逐渐步入中低速区间,我们不能将政策刺激下的高速增长作为一种常态,应做好经济中长期低速增长的准备。从需求支撑看,三大需求持续增长后劲乏力,出口受制约于外需萎缩和成本上升,增速持续回落;投资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延续,后期投资下行风险可能集中显现;家电以旧换新等一批扩内需政策的到期,也将制约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从政策信号看,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举措,也反映出中央对于经济前景谨慎乐观的态度。

防止政策执行走偏。每逢经济周期性调整,关于经济走势和政策取向的争议也随之而来。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国内宏观调控“两难”问题突出,这与2008年金融危机伊始有颇多相似之处。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面对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艰难平衡,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承受转型过程的改革阵痛,保持当前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政策效果再次证明,需求刺激政策可以影响短期经济增长,但不能对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产生实质性影响。后期转型政策着力点应致力于供给因素,如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制度的安排与创新等。

主动加强政策引导。产业层次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是浙江经济增速的回落内因。经验表明,在现有发展模式下,要实现收入增长的“两个同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等“十二五”规划目标难度很大。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减轻物价上涨压力,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也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发展导向,形成良好预期,引导生产要素资源集中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

夯实内生性增长基础。宏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适度无疑有利于浙江更好地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为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腾出空间。然而,增速放缓绝不同等于转型成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才是加快提升浙江转型升级步伐的关键所在。实体经济是转型和创新的载体。受政策、市场、要素和环境容量等制约因素影响,近年来浙江企业“离浙江化、离实体化趋势”日渐显露,实体经济投资贡献率持续低于江苏、山东等沿海省份。创新方面,江苏正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主动力,开启第三次战略转型,以期逐步确立现代科技、管理、信息等要素创新型优势。笔者建议,应以经济变档减速为前提,重振实体经济为基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驱动,抓紧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高端产业布局,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管齐下加快推动浙江发展模式的转变。

(供稿: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

猜你喜欢
制约浙江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剪刀差”制约了农药制剂出口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