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业化转型之浙江启示

2012-09-08 01:15杜平
浙江经济 2012年1期
关键词:台湾地区比重服务业

□ 文/杜平

台湾工业化转型之浙江启示

□ 文/杜平

台湾地区的一个最主要经验,便是从高贸易盈余、高出口导向依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型为一个贸易均衡、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的区域经济体

当前,浙江等沿海地区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未来数十年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人均收入水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而期待迈入高收入国家或地区行列。但目前浙江发展陷入了保增长与促转型的一个双重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出口导向发展型式日益成为固定的发展模式。在世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和迫切谋求科学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当下,如何转变经济出口导向发展型式,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进而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迈进,成了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无论从区位、人文、习俗等因素考虑,台湾与浙江都有很多相似性。尤其是有一点上两者具有巨大的共通性,即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在工业化转型时期、在本币持续升值(1985-1995年新台币兑美元持续升值幅度达31%,年均4%)的压力与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双赢。

出口导向型转向均衡效率型

1985-1995年,台湾地区贸易盈余比重大幅下降,出口导向发展型式逐渐转向经济均衡增长型式,是台湾地区发展的又一个黄金十年。十年间,台湾地区贸易盈余占GDP比重从约20%下降至3%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8%左右,名义年均增长高达15%;人均GDP从4000美元提高至13000美元,一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初步迈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门槛,表现好过韩国等。经过这十年增长,台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于成熟,历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而总能够化险为夷、基本不出现持续大幅衰退,经济增长韧性弹性很强。

1985-1995年,虽然台湾地区贸易盈余占经济比重大幅降低,但贸易的重要性大大增强。十年间,进口占台湾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7.3个百分点,进出口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1.1%,对外贸易对台湾经济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台湾经济发展外向性或外贸依存度进一步增强。1985-1995年,台湾外贸依存度平均为76%左右,这一比例比浙江2010年63.0%的外贸依存度还要高出13个百分点。

高速和平衡增长的进出口贸易,与台湾地区及时调整外贸政策、大幅降低关税税率有关。1985-1995年十年内,台湾地区积极推进外贸税制体制改革,整体关税占总税收比重从16.9%逐步下降至9%左右。同时出口退税的比例也大幅下调,出口退税额占政府收入比重从1985年的7.1%左右降至1995年的不足0.5%,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反观当前浙江地区,2010年出口退税(1300亿元)占浙江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总收入比重仍高达26.5%、占全国出口退税总额的18%,高额的税收收入,大大强化了浙江及各地对原有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路径依赖”。

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深刻转换

1985-1995年,台湾地区经济结构变迁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均大幅增加,服务业逐步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十年间,台湾地区服务业占经济比重增加了约12个百分点达到60%,服务业就业人口大幅增长,服务业占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增加10个百分点达到51%左右,从业人员增加了约1500万人,几乎以一己之力解决了台湾地区全部的劳动力新增就业问题。1988年,服务业从业人员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台湾地区产业就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大转折。

1985-1995年,台湾地区工业增长总体低于GDP增速,制造业产出占经济比重从顶峰值39.4%逐步下降至28%左右,但工业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工业产值与增加值均实现翻番。工业结构变迁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技术设备升级较快、人均产出大幅增长,工业结构完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高技术型转变,电脑、电子产品制造代替食品纺织成为主导行业。二是轻工业比重大幅下降。十年间,轻工业增长速度不及重工业的一半,食品饮料烟草等7个轻工行业占工业比重累计下降了约15个百分点,机械电子等8个重工行业占工业比重上升了约17个百分点。三是建筑业比重快速上升。这一时期无论是产出还是就业,由于城市化快速推进,建筑业增长相对制造业较快,建筑业产出占工业比重快速上升。

1985-1995年,台湾地区产业对外投资迅速增长,逐步成为资本净输出地,有力地推动了低端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同时,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和服务业对外投资加快,金融业对外投资占据主导地位。

社会结构优化与转型同步

1985-1995年,台湾地区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并实现了与经济转型升级同步。一是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十年间台湾地区分配结构演变体现了发展成果共享、增长与均富的特点,初次分配中的劳动者报酬比重达到51%(浙江仅为39%),最终分配中居民收入在占国民收入77.4%的高点上,继续提高了约4个百分点超过81%。二是人口结构保持较强的生产性。虽然没有实施类似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台湾地区人口总和生育率开始自动稳定,人口稳步更替和缓慢增加,人口抚养比稳中有降,始终保持了较好的人口结构生产性,没有出现由于人口干预政策形成过早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三是社会阶层结构继续优化。中小企业主、中上层技术人员官僚、企业管理层、专业人士等为主的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发展,并成为社会主导阶层。

1985-1995年,是台湾地区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乡一元结构最终形成的十年。根据台湾有关机构及学者研究,按照人口口径,十年内台湾城市化率大约提高了10个百分点达80%,大大提升了区域现代化水平。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主要与台湾工业化及其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有较大关系。值得关注的是,台当局与时俱进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实现土地宅基地等农民资产可流转、可买卖、可抵押等的政策,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台湾城市人口不断集聚,城市郊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显著,大中心城市人口扩散溢出,10-50万人口中型城市发展较快,人口在更广义的空间上集聚,分布渐趋合理,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一元结构形成。

总结与启示

“十年磨一剑”。可以说,台湾地区用了十年左右时间(1985-1995年)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从中等收入一举跨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究其原因,主要是:重视进出口贸易平衡增长,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积极促进服务业发展,以城乡土地流转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及时改革完善政经体制、社会制度,促进增长与均富等等。这些都值得浙江及沿海其他地区借鉴。

——把握产业调整方向。工业内部以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积极研发技术装备、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改造延伸。从工业为主转向工业与服务业并重发展,打破服务行业垄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导二三产劳动力进入服务行业,使得服务业成为增长与解决就业的主力军。

——平衡进出口贸易。应对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和出口退税政策等的调整,注重省内消费,注重扩大进口,鼓励企业到省外海外投资,实现经济贸易平衡发展。呼吁中央针对浙江由于升值引起的出口退税收入减少部分,通过其他方式从中央转移至浙江地方,比如降低企业所得说、增加地方财政税收比例或加强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等。

——推进发展方式改革。当前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相对缺失导致人才大量流失,浪费了大量资源环境和受过良好教育等的高素质人才。应积极推进地方资源要素市场化、服务业去垄断化、政绩考核去GDP化、教育去行政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和财税体制等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进入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驱动的增长轨道。

——积极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元化。预计到2020年,浙江常住人口将达6000万以上,杭宁温三地将形成3个常住人口1000万左右的城市带或都市圈。这就需要切实盘活沿海沿江一带县市区的可利用土地资源,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产权拥有,推进农村产权改革、耕地土地可流转抵押,增加农村农民可售、可转换资产,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民工市民化、外来人口本地化”,但其中的许多方面有赖于中央宏观层面的允许和突破。

——促进社会结构优化。台湾经验表明,社会建设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结构变迁密不可分。尤其是处理好增长与均富的关系,形成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和中等收入群体,是转型升级成功的重要内在力量。未来应加快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壮大中间阶层,推进包容性增长,以形成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良好环境。切实推进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为主转变,大幅增加教育医疗培训等的人力资本投入。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

猜你喜欢
台湾地区比重服务业
反向而行,探索有意味的形色语言一一以台湾地区张美智《春天在哪里》为例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当代台湾地区法学教育与司法官训练制度之现状与启示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