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评价体系研究(二)
——基于潍坊市社会“和谐度”评价

2012-09-14 05:06张兰友张瑞业李启胜刘建波马广川
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潍坊市指标评价

张兰友,张瑞业,李启胜,刘建波,马广川

(1.潍坊市社会科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和谐社会建设评价体系研究(二)
——基于潍坊市社会“和谐度”评价

张兰友1,张瑞业1,李启胜1,刘建波2,马广川2

(1.潍坊市社会科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文章在对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潍坊市社会和谐度进行了实证测评。研究发现,目前潍坊市的和谐指数处于一个良好状态,但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应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和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科教文卫事业投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完善统计数据公布制度。

和谐社会;潍坊市;和谐度测评

一、潍坊市社会和谐度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和初步处理

1.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了潍坊市2007-2009年3个时间点上21个具体指标。其中大多数定量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潍坊统计年鉴》(2007-2010年);主观性指标定性指标数据则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并进行统计整理。

2.数据的初步处理

为了增加数据的可比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保证模型评测结果的可信度,实证研究前必须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本研究所构建的潍坊市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数据无法从统计年鉴上直接获取。其中,有些指标的数据需要根据年鉴上现有指标的原始数据计算得来,有些指标的数据则需要利用年鉴上可获取指标的数据来代替。

(二)潍坊市社会和谐度的现状实测

为了确保数据的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如上所述,本研究主要数据来自官方统计出版物,其它数据来自相关部门的书面资料。为了保证研究的可行性,部分指标由于其他原因,当前难以取得,从而设计了相关替代指标或暂时放弃。各指标的具体数据见表1。

(三)潍坊市社会和谐度的评价结果

1.潍坊市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问卷的方式对七个准则层和21个具体指标间的重要程度构造判断矩阵,然后利用相关分析软件分别计算七个准则层及21个具体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

2.潍坊市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无量纲处理

根据无量纲处理的方法,分别采用三种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得到各指标的量化值,见表3。

?

?

根据表3评价指标量化值的测算结果,潍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呈以下特点:

(1)社会公平

从收入分配公平来看,2009年潍坊市的基尼系数保持在0.3左右,数值在目标值范围内(目标值为0.3≤X≤0.4),其量化值为100,说明收入分配还是比较公平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7年的2.18上升到2009年的2.24,数值在标准值范围之外(国家统计局设定的目标值范围<1.8),其量化值分别为82.56、81.08、80.36,说明潍坊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潍坊市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和难点之一。从公民对社会公平满意度调查问卷来看,当前公民对社会公平满意度一般,得分为69.90。

(2)社会发展

2007-2009年潍坊市科教文卫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43、2.68、2.87,数值在目标值范围之外(目标值为>6),其量化值分别为40.00、43.33、48.33,虽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离目标值差距较大。因此,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是今后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从社会保障基本覆盖率来看,当前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尚可。但是,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出发,社会基本保障覆盖的对象应该是全社会人口;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的社会基本保障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3)经济发展

潍坊市人均GDP从2007年的23931元上升到2009年的31194元,其量化值分别为76.6、91.99、100,呈逐年上升趋势,高于全国同期水平,表明潍坊市正处于快速的经济增长期中。

从潍坊市2007-2009年的人均收入弹性系数看,其量化值分别为78.59、67.83、100

虽然有所起伏,但总体上不很高。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证人们收入水平的同步增长,让人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潍坊市2007-2009年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来看,其量化值分别为92.53、95.87、100,说明潍坊市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一产业比例过高,三产业比例较低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今后潍坊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4)生活质量

从潍坊市2007-2009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收支比看,其量化值分别为 78.74、74.07、72.46,农村居民人均收支比的量化值分别为 65.78、68.49、68.02,两者都呈现稳定状态,但量化数值较低,说明人们消费能力不足。因此,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刺激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当前及今后很长时期内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城乡居民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调查问卷来看,得分仅为66.17,也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5)人际关系

2007-2009年慈善捐款占GDP比重起伏较大,占GDP的比重分别为0.043%、1.52%、0.025%,其量化值分别为43、100、25。2008年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汶川大地震,社会捐助急剧增加。总体来看慈善捐款占GDP比重很低,远低于国家统计局设定的目标值(>1%)。虽然,这里面有统计受限,很多民间自发的慈善捐赠没有统计在内的原因,但是,兴办慈善事业,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扶贫济困的事业当中来,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之一。从公民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来看,满意度较高,量化值达到82.08。

(6)社会秩序

潍坊市2007-2009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在3%左右(标准值为<4%),处于一个较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基本上呈下降趋势。从公民对社会秩序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来看,满意度比较高,量化值71.56,这表明潍坊市的社会治安状况正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7)生态环境

2007-2009年潍坊市万元GDP综合能耗的量化值分别为 71.43、100、96.77,从 2007年的0.42吨标准煤下降到2009年的0.31吨标准煤,低于同期全国万元GDP综合能耗 (1.22吨标准煤)。“三废”排放达标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其量化值达到了99%以上。人均绿地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人均12.84平方米上升到2009年的人均15.03平方米,表明近几年潍坊市的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公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来看,人们的满意度也较高,量化值73.00。

(四)潍坊市社会和谐度的综合评价

根据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前面计算出的各指标的量化值及权重,测算潍坊市2009年和谐社会指数,测算结果见表4。

表4 潍坊市2009年和谐社会指数 单位:%

从上表可以看出,“社会公平”、“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的指数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基本上保持在80%以上,而“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两指数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潍坊市和谐社会指数2009年为82.52%,处于一个良好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本研究所述的综合评价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个介于0至100%的数值,和谐社会指数越大,说明社会和谐程度越高。但评价值达到100%并不表示和谐社会已经实现,只说明评价值为100%的那年,其各项指标相对于所评价的所有年份来说都达到最好。事实上,本研究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有一个参照系,该参照系的各个指标值是由所有评价年份中达到最好的指标值以及确定的适中值来充当。综合评价值越大,说明和谐水平相对越高、离参照系的水平越近,评价值具有排序的作用。

(五)潍坊市现阶段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以上对潍坊市社会和谐度的研究评价可以看到,虽然潍坊市2009年的和谐指数较高,处于一个良好状态,有的子系统指数相对较高,但是也有一些子系统的指数,如生活质量、人际关系等方面还比较低,从而影响了潍坊市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潍坊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2007~2009年,潍坊市的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 11.31:58.15:29.24、11.3:58:30.3 和 11.1:57.3:31.6,说明潍坊市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一产业比例过高,三产业比例较低问题,三个产业也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今后潍坊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2.科教文卫经费投入不够,社会事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些年来,潍坊市的科教文卫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和谐社会的要求仍有比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统计数据看,潍坊市2007-2009年的科教文卫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4%、2.6%、2.9%,虽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离目标值差距较大。由此造成的问题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品牌企业、拳头产品与其他先进城市比较相对落后,企业创造的附加值较低,综合竞争力不强;教育发展不平衡,基础教育投入较大,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展。

3.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居民生活质量总体水平不高

从潍坊市2007-2009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收支比看,其量化值分别为 78.74、74.07、72.46,农村居民人均收支比的量化值分别为 65.78、68.49、68.02,量化数值较低,说明人们消费欲望不足。其根本原因是消费能力有限。从对城乡居民生活的总体满意度调查问卷来看,得分仅为66.17,说明人们对当前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

4.慈善工作有待加强,公民的扶贫济危、互帮互助的意识及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如前所述,除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社会捐助大幅增长,慈善捐款占GDP比重达到1.52%外,2007、2009年慈善捐款占 GDP比重分别为0.043%、0.025%,与国际上发达国家人均GDP3000美元时慈善捐款比重0.5%、人均GDP6000美元时慈善捐款比重0.9%相差甚远,也远低于国家统计局设定的目标值(>1%)。

二、推进潍坊市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经济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物质保证。只有保持经济继续快速、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潍坊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实施“蓝黄”战略,落实好“蓝黄”两区发展规划,实施海陆统筹、蓝黄融合、全域联动、重点突破,把潍坊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大市和滨海城市,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要注重发挥各县市区不同的功能和发展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全市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提高全市经济综合竞争力。

(二)大力推进产业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继续巩固提升农业的优势地位,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出效率和品牌培育,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化运作,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二是大力实施工业提升计划,推动工业做强做大。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着力提高传统产业中高新技术的比重;加快重点行业、企业由一般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提高非加工环节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加快发展“四新一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提高新兴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加快优化工业布局,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向大型企业集团迈进,产业向特色园区聚集。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把突破服务业作为再创潍坊市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性举措。积极实施服务业发展振兴计划,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繁荣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社会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开拓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向高端发展,引导企业创建国家、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打造服务品牌。大力推进服务业载体建设,对服务业发展重点城区、行业、园区、镇街予以扶持。

(三)加大科教文卫事业投入,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加大科教文卫事业投入比重,为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保证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大财政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补助和奖励,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继续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四是加强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特别要抓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尽快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五是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物质载体。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在问卷调查中,“当前社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分配收入差距,“当前影响社会和谐最大的突出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会公平(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因此,应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建设稳定的“橄榄型”社会。全面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建立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尤其要下大力气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其生活的安全感和可预测性,解决其后顾之忧,让城乡居民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把扩大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分阶段、分领域精心策划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消费有效增长。

(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成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精神支柱;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三是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四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民慈善意识,形成互助互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氛围;五是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倡行文明礼仪,引导人们树新风、除陋习、讲文明,建设文明社会;六是大力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净化人心、教化人性,提升人文素养,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握遵循思想文化发展规律,使用人性化教育方式,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于包容多样中增进认同,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六)建立健全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无处不在,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更是如此。化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建立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与呼声得到有序表达;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努力协调各方利益,维持社会均衡。通过协商、对话、谈判等方式规范、协调不同利益关系,缓和、化解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类矛盾与冲突。当前,要着力解决民众最关心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尤其要注意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七)完善数据公布制度,重视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监测评价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感所构建的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需要,在选择和谐社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一些对反应和谐社会度有较大意义的指标,由于数据无法获取,或者统计口径的变化过大,而不得不放弃或者只能用其它可获取数据的指标间接代替,从而使和谐指数的评测精度下降,这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因此,建议相关统计部门尽快制定和谐社会的统计监测制度,设计一套突出以人为本,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的综合指标体系,对和谐社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监测,加强相关分析研究,按年度向市委、市政府提交监测评估报告,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建议。

[1]国家统计局.潍坊市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国家统计局.潍坊市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国家统计局.潍坊市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国家统计局.潍坊市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吴俊杰,张红.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王玲玲

C915

:A

:1671-4288(2012)03-0001-05

2012-04-22

山东省社科规划办研究项目“和谐社会建设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7CSHJ09)

张兰友(1957—),男,山东昌乐人,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潍坊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潍坊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潍坊市指标评价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潍坊市工商资本下乡赋能机制构建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潍坊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潍坊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