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平台

2012-09-16 07:15任红霞
长治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政治

任红霞

(长治学院政治系,山西长治046011)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平台

任红霞

(长治学院政治系,山西长治046011)

随着动态仿真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面临一种新的挑战——网络虚拟实践。文章通过对地方院校的抽样调查,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现状;解析社会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对虚拟实践理论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分析,罗列虚拟实践的优点,建议开发虚拟网络载体,丰富教学形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要处理好现实社会实践与虚拟实践之间的关系。

虚拟网络;社会实践教学;虚拟实践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每个青年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是青年人的特点。我们要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1]面对高校校园主体的“90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如何具有针对性地对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思想特征的群体举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特征,进行方式方法创新。马克思曾言:“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2]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思想,且社会实践活动也是“90后”主体非常喜欢的教学形式,怎样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效果也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客观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现状,针对长治学院全体学生,采取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1073份,有效问卷1000份,有效率93%。运用PASWS18.0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满意度一般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选择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途径一项中,选择社会实践教学的占调查总数的79%,但是问及“你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怎样”,8.5%的学生认为很好,18.5%的学生认为比较好,54.4%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认为很差的占到18.6%。如表一所示。

你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怎样

表一

这些数据发人深思,一种好的受欢迎的教学形式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可想而知,所以要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个异常艰巨的任务。

(二)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有很大的积极性

在进行关于学生认同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上,有32%的学生希望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实践;20%的学生希望结成院系内部小组实践;25%的学生希望按照理论课堂教学单位组合进行活动;有23%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总体来说学生还是对参加社会实践有很大的积极性,但是从学生选择无所谓的比例也透露出在组织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数据如表二所示:

表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形式

(三)主题性实践基地考察是学生最受欢迎的社会实践形式

在进行的关于社会实践途径调查中,排在前列的是主题性实践基地考察,占到调查总人数的35.5%;其次为下基层锻炼,占到总人数的29.1%,当然,本选项包括了学校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帮扶支教”活动等等;其它的形式,比如社会公益活动占调查总人数的14.9%,辩论会占17.8%,榜样座谈会占2.7%,如表三所示:

表三社会实践途径

以上调查内容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本身是受学生欢迎的,但是在方式方法上必须依据学生的喜好进行改进。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出现的困境

(一)许多高校在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上遇到困难

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但在实际的运作当中,出现重重困难:第一,一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形同虚设。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一些学校为了显示自己跟得上形势,简单建立了一些实践基地,但是仅限于“挂牌”,形同虚设,作用不大。第二,部分高校对于建立专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可有可无,作用不大。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性实践基地的种类较少。由于受到资源共享的有限性束缚、社会给予的配合度以及学校投入的教学经费有限性等现实问题影响,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在种类、数量方面都难以满足全校学生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学生全员参与不多和缺乏活动的连续性

大多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大班授课,学生人数较多,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组织有序性问题等,往往多采用组织小组进行活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能进行校内实践或调查研究,对于有组织的实践基地调研活动几乎为零,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经常性的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连续性不强。

(三)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质量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方面也不够完善

大多数高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评估机制、信息反馈机制、激励机制等都未有明确的规定,往往流于形式。比如:由于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多样化,且学生人数众多,对于教学的最终考核,许多老师往往以主题论文的形式开展,但是论文批阅怎样处理,许多老师在批改的时候很随意,除了选出几篇比较好的论文“交差”以外,其它的很是“随感觉”,更不用提及对学生论文的反馈。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教师跟着感觉走,学生也跟着应付走”,许多学生通过网络随便将一些文章拼凑。当然,这种仅以论文“论英雄”的行为,也不能对社会实践过程把握到位,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思所想,以及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包括在实践中遇到的疑问,都不能很有效的给予解决,这不仅违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初衷,而且打击了学生积极主动克服困难的积极性,有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和学校的协调机制方面也存在问题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方面,无论是学生参加实践,还是基地维护和发展的经费投入都比较有限;在师资保障方面,由于是大班授课,所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实队伍,必须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去保障社会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牵涉学校的各个部门,许多学校虽然把社会实践教学和学工部相结合,但往往由于部门领导的认识不到位、责任分工不明确而导致相互推诿,影响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开发虚拟网络载体,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式

(一)虚拟实践的理论认同和实践认同

马克思曾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知道,“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分析,在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同时,肯定精神世界的活动作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一部分,体现人的本质,也内在地隐含这样的逻辑”,社会关系既包括社会现实关系,也包括社会虚拟关系。[5]

同时“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6]“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7]社会意识变化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社会存在之中。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以及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推敲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人的需要,人的需要从根本上同人的社会存在是相一致的,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必然性。所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无论在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领域,网络无处不在,所以也就决定了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方式不仅在理论层面而且在实践层面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二)虚拟网络载体开发的优点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类已经能够将三维实体、三维环境以虚拟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产生交互式的三维动画、动态仿真。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虚拟网络载体开发就是在现实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或超现实景观,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社会实践环境,使得参与虚拟实践活动的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进行虚拟实践活动。

其优点包括以下五方面:第一,使学生沉浸其中,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虚拟环境,使其沉浸其中,自主参观和问答所面对的环境,在自我认同中去进行自我感受、自我领悟、自我提升,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使其升华为自我意识,内化为自我信念,外化为个体实践。这种方式具有无声的渗透性,注重过程体验性和认同感,有效避免了受众产生逆反情绪,激发其参与意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具吸引力。第二,还原历史原貌,跨越时空,使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重现,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主题版块应该多样化,一方面可以和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加强法律素养方面的基地相结合,可以针对社会上比较典型的案例在网络载体中进行情景仿真模拟,包括引起人们思索的内容反馈。另一方面可以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结合起来,包括红色革命基地的仿真模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仿真模拟、互助组、合作社发展轨迹的仿真模拟、农村土地改革的仿真模拟、新农村建设的仿真模拟、社会和谐的仿真模拟、科学发展观的方针模拟等等,当然这些案例最好能和地方资源相结合,比如可以依托长治地区的红色旅游基地,对武乡进行仿真模拟,也可以结合长治市的红色足迹进行历史还原(比如长治市白求恩医院、英雄台、英雄路等等的来历);可以依托平顺地区的互助组、初级社等进行仿真模拟,重现历史,仿真历史老人李顺达、郭玉恩等全国劳模给学生讲述当时的具体情况;还可以仿真模拟让申纪兰老人做导游,介绍西沟包括为什么要建立互助组,建立互助组面临哪些问题,川底的初级社是怎样建立的,妇女同工同酬是怎样提出来的等等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发问,潜移默化地扩展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对学生思想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三,人机交互,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他们求知的积极性。通过虚拟网络载体的开发,用优美的人机交互界面激发学生的“游戏心理”,在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增加学生的主导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突出人作为主体在虚拟实践中的主导性。第四,可以解决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比如学生学习的逆反问题,经费不足问题,在组织学生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等等。第五,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考核难题。程序开发者可以通过设置学号登陆、并通过程序设置对学生的浏览轨迹以及学生所点击的思考问题的监控,把握学生进入的整个过程,为虚拟社会实践的问题反馈和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提供客观的依据。

总之,通过虚拟网络载体的开发,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形式,为其提供更多的平台,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现实的社会实践和虚拟实践的关系。虚拟实践场景的形成依赖于现实的社会实践场景,同时现实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决定着虚拟社会实践的发展,虚拟实践可以作为现实社会实践一种有益的补充形式,“虚拟实践有高度抽象性、适人性、智能性和不变性特征,对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有双重意义和影响。”[8]所以绝不能喧宾夺主。

[1]周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报通报,2005,(4):4.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6.

[5]陈相光.人的虚拟本质与网络生活指导论——兼论虚拟本质与现实本质的关系辨证[J].兰州学刊,2011,(4):84.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9.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91.

[8]李白鹤.虚拟实践探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5):9.

Developing VirtualW eb and Broadening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Ren Hong-xia

(Departmentof Politics 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With the technology ofmobile simulation develop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higher colleges are faced with a new challenger which is the practice of virtual web.By means of sample survey,we will conclud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colleges to solve the dilemma which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is faced with.Through analyzing the recognition of theory of virtual practice and practice,we will numerate the advantages of virtual practice,advise to develop virtualweb,enrich the ways of teaching and strengthen the utility of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and deal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ractice and virtual practice.

virtualweb;social practice;teaching virtual practice

book=48,ebook=48

G420

A

1673-2014(2012)03-0088-04

(责任编辑 卫崇文)

2012—05—06

本论文系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345。

任红霞(1982—),女,山西高平人,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政治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