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与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创新

2012-09-17 09:00黄卫民辛冬妹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期
关键词:报网平民化版面

□黄卫民 辛冬妹

(宜春日报社,江西 宜春 336000)

浅阅读环境下,信息传播效果不但取决于读者数量,而且与读者的阅读时间和接收信息的多少有关。媒介研究人员曾做过比较,得出结论,如果两种报纸的读者数量相近,平均阅读时间长的媒体肯定更具竞争力和号召力,也更容易赢得受众的好感和认同,信息传播效益就会好一些,媒体的地位就会高一些。党报作为平面主流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不可谓不高,但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阅读日益浅表化,公众阅读党报的时间减少了。鉴于此,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必须适应新媒介生态环境下浅阅读的需要,在新闻采写方式、编辑制作模式和传播渠道上改革创新,再创党报重大主题报道新优势。

平民化视角引领生产方式创新

平民化视角的运用,可以让重大主题报道吸引读者,让读者轻松阅读。其关键在题材选择、内容表述、语言运用三个关节点上体现。

题材选择的平民化。题材重大、政策性强,具有相当的政治色彩,是重大主题报道的主要特征。如何在题材选择上既不失其重大的一面,又具有平民化的一面?运用人物化元素很重要。人物是事件报道的主体,把握了人的真情实感、所思所想,重大主题报道的贴近性就凸显出来。越是贴近人物、贴近生活的报道,就容易走向民间,成为平民化的报道。2008年,《宜春日报》组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报道,策划了“记者百村行”活动,刊发了100篇来自农村基层的鲜活报道。这些报道的题材重大但来自民间,报道的视角平民化,报道的内容具有很浓的平民味,受到各界读者的热捧。同样是围绕改革开放成就这个重大主题,但由于报道题材选择的平民化,凸显出阅读的吸引力。

内容表述的平民化。内容的表述是重大主题报道能否适应浅阅读环境需要的重要环节之一。怎样的表述才能吸引读者,并且让读者读起来觉得轻松,产生愉悦感?故事化表述方式的运用,能够增进平民化元素的吸引力。《华尔街日报》有一个口号:“给我一个动人的故事吧!”这个口号使得该报“专栏地带”的报道充满悬念,情节跌宕起伏,表述轻松幽默,故事味极浓,吸引了各阶层的读者争相阅读。娴熟地运用这种故事化笔法写作重大主题报道,在《南方周末》显得尤为突出。2008年1月17日,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低保户为何不能“享受”空调》。这是一篇涉及国家低保政策的报道,其主题之大,不言而喻。记者在写作上打破传统,以平民化的故事笔法写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报道巧妙运用新闻“导语、主体、结尾”的结构方式,表述报道的三个关节点,导语:“低保户”安绍华不能给儿子买电脑;主体:中国现行城市低保制度的状况;结尾:授权基层民政部门拟定排除性条款。这种讲故事的报道方式,既满足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又增强了报道的影响力。

语言运用的平民化。从过去的“传者为中心”,到现在的“受众为中心”和“传者和受众互动”,以及传播理念的变革,为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提出了新要求。采用怎样的语言表达新闻,如何让读者在一种平和的、浅表化的语境中阅读新闻?平民化的语言是“催化剂”。语言的平民化,表现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应该是:细节化的描写、群众语言的真情表达,没有那种浓重的官方口气和晦涩难懂的政治语言。

编辑新理念主导供货方式创新

从产品制造到商品摆放,是浅阅读环境下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的两个重要元素。记者是新闻产品的第一制造者,编辑是新闻产品转化为商品的供货商。从产品到商品,摆放方式的创新,是提升报道阅读美感的重要环节。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编辑理念的创新,取决于编辑方式、编辑视角与编辑内容三个重要元素。

注重编辑方式的创新力。新闻是文化产品,读者就是消费者。可读性是读者消费的重要介质。作为文化产品购买方的读者,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既取决于产品的内容,又取决于产品的形式。于是,产品的包装就成为重要的吸引方式。重庆日报社总编辑牟丰京说,再有价值的新闻,如果不可读,也就失去了传播的价值。他认为,增强党报新闻的可读性,要探索更加贴近读者阅读习惯的形式,在版面包装上下工夫。要深入研究浅阅读时代的规律,改变刻板面孔,大胆运用各种版面语言,重视图片、漫画、图表、图示、导读等元素的使用。现实中,不少党报编辑在处理重大主题报道时,将背景报道、关联报道、组合报道的诸多方式巧妙融合,既有“播报”新闻的动态与快速浏览特点,又有“解读”新闻的深层理解特点。让读者既有阅读的轻松、愉悦感,又有不同于“阅读”其他媒体的特别满足感。

注重编辑视角的新颖度。视角是吸引读者的艺术形式之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视角产生的魅力。党报重大主题宣传,要准确把握编辑视角的新颖度,必须研究党报读者的特殊性。党报读者是社会中最有话语权和行动能力的主流人群。他们对党报的关注点是“双重”的,一方面要求党报具有宣传、舆论引导功能,并希望在党报上展示自己的业绩;另一方面希望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价值、贴近可感的新闻。根据党报读者特殊的心理需求,充分整合新闻资源,将大主题分解成贴近读者需求的小视角,通过小视角折射出一道道独特的大风景。

注重编辑内容的模块化。在信息密集、传递快速的背景下,读者阅读进入“速读”时代,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传统的重大主题报道往往以“长”显于版面,即使可读性再强,信息、思想也可能由于芜杂而淹没在汪洋大海中,从读者的眼皮底下溜走,于是变成了“不读”。报纸没有人读,再重大的主题报道宣传传播功效也等于零。编辑如何应对?唯有通过信息单元化,达到信息清晰化。这也就是版面模块化的本质。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采取模块化处理,追求易读性与版面美的统一,内容和形式并重,求得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立体、直观的效应,是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增强阅读美感和阅读效应的又一创新点。

福建日报社曾经组织了一次“海西先行在基层——党报记者百村百企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其中有一个报道“三农”工作的版面,编辑设计时就采用了模块化方式,以《还想多种田还想多赚钱》作为主打报道,将相关的一组报道组合起来,形成大模块,具有很强的视角冲击力。整版是一幅宽图和三幅辅助图装饰,边栏和底栏将相关政策解读文章组合编发,真正体现了易读性与版面美的和谐统一。

流程再造引领营销方式创新

近几年来,一些发达地区的地市党报主动转型,实现从“报纸社”到“报道社”的转变,成立全媒体中心,通过流程再造,达到多形态产品开发,让产品开发呈现多态化,达到阅读的多元化。鉴于此,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必须与时俱进,转变制造方法和摆放方式,并通过与新媒体融合,实现全媒体流程再造。

流程再造,关键是要有全媒体观念,在记者、编辑、读者、网民之间进行充分的融合,让党报重大主题报道既能适于网民鼠标点击式阅读,又能满足读者网络浏览式阅读,实现产品营销方式的创新。

报网“共享”,催生报道“一体化”。报网融合背景下,全媒体战术日益显现其前所未有的活力,记者职业的角色运行模式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报社对产品制造者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文字或图片素材的采集、拍摄,而是要求其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不少报社在组织重大主题报道时,往往要求记者既能采集需要的文字材料,又能采集鲜活的图像、音频、视频资料,以满足报纸发表和网络发布的需要。

报网“直播”,产生阅读“滚动”效应。江西日报社的“江报直播室”开办多年了,每期选择社会关注的重大主题,记者编辑变身主持人,与应邀的专家学者即时访谈,报纸和网络“现场直播”访谈内容。这种融合了网络视频、音频及文字报道的报网融合方式,是浅阅读环境下报纸编辑手段的创新之举。这种方式的运用,让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适应快速、跳跃性的阅读需要,是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形式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的成功范例。烟台日报社利用全媒体中心这个平台,以报网“直播”的方式,通过手机报多点发送(事发当天加发手机报,动态播报事件进展)、水母网滚动播报(事发当天,记者在事件现场利用手机发彩信,向水母网发回现场报道)、电子纸移动报同步传递(在报道过程中,集团电子纸移动报对动态性报道进行整合,向高端客户即时发布个性化新闻产品)、视频节目跟踪解读(视频节目做直播式访谈,讲述事件的新闻背景,并在水母网和户外视屏和大型户外媒体同步播放)、纸质媒体同步报道,成功地策划组织了“4·28”胶济铁路事故报道、奥运圣火登顶珠峰、“5·12”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主题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报网“连体”,推动网民与读者角色转型。宜春市“两会”召开期间,宜春新闻网邀请宜春市市长与网友在线交流,报纸在重要版面对市长与网友在线交流的话题内容摘要刊登,受到读者和网友的热捧。浙江温州日报社推出《党报热线·网报》,将网络版“下载”到报纸版面,形成“网上网下同阅读”的格局。广东湛江日报社曾在湛江市九届六次市委全会期间,对11位县(市、区)委书记公开述职情况进行报网互动式报道。该报将网络报道、电视直播报道“剪辑”到头版重要位置,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享受。一些主题重大、民众关心的新闻报道成为网络和报纸和谐共生的主打产品。在这种“连体”方式的引领下,党报读者与网民的角色发生了相应的转换,网民被转化成读者,读者则转变成了网民。■

猜你喜欢
报网平民化版面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报网融合发展探析
第三十六届(2020年度)贵州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
苏轼的平民化人格与其晚年书法的朴拙美
解读受众视域下网络剧的发展路径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报网融合”研究
版面撷英
发挥彼此优势报网互动互用
版面“三评”看得失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平民化”的正确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