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
——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2012-10-21 13:37周晓梅
职教论坛 2012年11期
关键词:旅行社导游导向

□周晓梅

以行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
——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周晓梅

通过分析旅游行业需求现状,对高职导游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改革,由“2.5+0.5”模式改变为“2.0+1.0”的模式;并且为这种改革提出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导游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及路径分析,使高职导游专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行业需求;就业导向;高职导游;实践教学

2009年12月26日,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投入运营,350公里的时速创造了世界新的陆地速度,拉近了武汉、广州的时空距离。而每年3月底,武汉特别是武汉大学的樱花是一道醉人的风景。当高铁首次与樱花相遇的时候,巨大的旅游效应第一次在江城迸发。武汉首次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武汉由中转过境城市华丽转身为旅游目的地,出现“导游虽五千,难得一‘佳人’”的景象。为应对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导游实践教学改革随即提上议事日程。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导游实践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导游实践教学改革也就是以导游职业、工作岗位、导游工作为基本依据,满足高职导游职业教育的学生对这三方面的最大需求,以促进其就业为最终目的的职业教育。

(一)对我院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缘由

从2004年起,我院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的学生,当时实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2.5+ 0.5”的教学模式,“2.5”指两年半的时间在校学习阶段,“0.5”是指半年的顶岗实习阶段。在走过七个年头、培养了四届学生以后,我们一直在探索着如何更好地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恰逢高铁时代的到来,为我院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契机。

从2010年伊始,由“2.5+0.5”的教学模式改变为“2+1”的教学模式,“2”表示在校学习导游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以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为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1”表示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

“2.5+0.5”模式的改变,当初有些老师的观念转变不过来,担心课时量不够,完成不了自己的工作量,没有想到行业需求,没有考虑到旅游的季节性。“2.5+0.5”模式,学生毕业实习时,正好是12月,是旅游业的淡季,旅游企业处于“冬眠”状态,不需要导游人员,要等到年后的3月。而“2+1”的教学模式,恰好学生毕业实习之时,正值旅游旺季的6月,各个旅行社是最需要导游人员的时候,旅行社需要大量的带夏令营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从事导游辅导员工作。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也认为自己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又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实习与就业脱节的问题,从而实现旅游市场对导游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导游服务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历程和经济社会行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20世纪60年代后,南北差距扩大、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严重危害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健康、稳定发展。面临上述严峻的挑战,人类社会对以前的增长方式进行了深刻反思,最终认识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一个能保持人类持续进步的途径。我们寻求的不仅仅是几个地方几年内的发展,而是整个地球遥远未来的发展”[1]。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得以迅速成长。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经济增长必须以无损于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性为特征,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它反对以追求最大利润或利益为目的,以贫富差距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旨在寻求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之间的有序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带来了人类发展观念的彻底更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巨大变革,它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运行,因而能对社会各项经济产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指导作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也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因为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无损于生态环境,而且还对保护环境、美化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为了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抑制房地产的膨胀,1亩地出售给地产商是15万元,而开发旅游只需要1万元,就是反对以追求最大利润或利益为目的的房地产行业。而旅游活动是一项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具有享受性、休闲性、娱乐性、提高性。

作为这种活动的主体—旅游者身处陌生的环境,如果没有导游人员的服务,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或疲于奔命而破坏旅游情绪。旅游者要自己安排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势必会分散游览观光的精力,也会影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旅游生活中常有因对当地风俗习惯不了解或因语言不通而造成误会的情况发生,有时甚至因不熟悉情况,冒犯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而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使人极为扫兴,影响观景赏美的心情,有了导游人员的服务,旅游者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旅游效果,可以提高旅途生活质量,从而使旅游这种消费方式能够有序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高职导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

要想使旅游这种消费方式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旅游市场存在淡旺季节分化,相应地,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存在时间段上的差异,依据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旅游院校在培养旅游人才的模式上就要突出其个性,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本文侧重于高职导游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构建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实习就业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实践教学、毕业实习与提前就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路径进行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优化、师资力量提升、实训基地建设等。

(一)实践教学课程优化

实践教学课程优化,就必须按专业岗位要求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按专业岗位要求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意味着专业教学标准要通过每个专业的具体工作岗位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明确的顺应社会划分职业教育中的每个专业所面临的职业岗位群,然后再详细合理的研究每个职业岗位群对工作人员具体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根据研究结果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就和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很好的衔接起来了,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拟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从事导游工作必备的知识、技术、技能,具有良好旅游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在旅游行业领域从事旅行社导游人员、计调人员、景区景点的导游接待及其旅游相关专业应用的高技能人才。按照旅游管理(导游方向)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根据教育部对相关课程的要求,结合我院旅游管理(导游方向)的专业实际,形成如下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本文只侧重于导游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的相对接的课程。

表1 “工学渗透,单元穿插”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学渗透,单元穿插”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不同学期有不同培养目标。第一学期主要是针对社会反应的对导游投诉的不良现象,培养学生的旅游职业道德及养成教育,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专业“入学教育”课程,邀请旅行社和景区景点的专家、五星级导游给学生做专题报告,并且带领新生去“湖北省博物馆”、“中国地大博物馆”参观学习;期间,由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组织开展班级导游比赛。第二学期,随着专业实践课程―《导游业务》的学习,学生对导游带团程序的了解和导游技巧的深入学习,尝试着走出校门,利用五一假期去“黄鹤楼”景区见习,利用暑假去“武汉大学旅行社”带夏令营的学生团队,体验导游工作带来的酸甜苦辣和惊喜。第三学期,通过《模拟导游》等课程的学习,将学生带到现场实地导游,如武汉的景区 “归元寺”、“辛亥革命起义旧址”、“东湖”等,在十一长假去“黄鹤楼”景区顶岗实习之后,学生投入到紧张的导游证考试的备考之中。以上三个学期的课程主要是围绕“双证”课程为核心课程,导游证对于学习导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通向旅行社的“敲门砖”,其含金量仅次于“律师证”和“会计证”,是以后从事导游工作的“通行证”,充分反映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

如果说前三个学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导游员,那么第四学期的课程就是为培养旅行社需要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而开设的课程,如 “旅游线路设计”、“计调部实务”、“外联部实务”、“门市部实务”、“旅行社经营管理”,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还开设了“领队业务”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我们邀请旅行社企业的经理对学生进行授课讲座,真正做到“工学渗透,单元穿插”的实践教学。

(二)提升师资实践教学力量的举措

为了导游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师资实践教学必须给力,这样才能保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导游实践教学改革得以实施。教师应该紧密围绕旅行社企业和景区景点对导游技能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应用性。对于师资力量的积聚,我们主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1.培养高职导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保障。我院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政策和文件。关键是如何落实并且落实到实处。具体措施如下:切实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的引导,并形成制度化;应加大专业教师培训渠道、培训经费的力度;在“工学渗透”下加强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严格执行学院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每年二个月、三年六个月定期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

2.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校内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发、实施都是教师来进行的。因此,建设一支爱岗敬业、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校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措施:(1)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对于新进的研究生,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旅行社进行为期半年的脱产挂职锻炼;为每个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做到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并根据教师的语言水平和发展方向委派到国内旅行社和国际旅行社进行顶岗实习,使之成为校内实践教学的主力军;(2)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和星级导游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建立高职师资的引进机制。

3.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实践教学路径。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实践教学路径对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也期望自己的老师能够教授书本以外的知识,使他们耳目一新。而旅游行业是日新月异的,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无论从旅游景区景点的变化、交通方式的高速发展,还是从游客旅游心理及需求的变化,都对导游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作为导游专业的教师,要密切关注旅游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到旅游企业向专家学习。从而及时将最新的旅游信息传递到导游专业实践教学中。

图1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实践教学路径图

(三)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教学

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没有企业的参与是不行的。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普通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教学的改革在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基础上,尤其能使职业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就。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能让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顺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地做出调整。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培养出的最好的人才不外乎是适应市场要求的人才。而校企合作教学能够解决职业教育学校设备短缺的问题,所以,我院模拟导游室的建设就是为了节省学生的实习成本,制作了湖北省三个比较偏远的软件—“武当山”、“神农架”和“长江三峡”,另外的几个考证景点大多在武汉市内,如“湖北省博物馆”、“归元寺”、“辛亥革命起义旧址”、“东湖”、“黄鹤楼”和“夜游长江”,学生很容易去,所以在讲授《模拟导游》课程时,我们把学生带到实地导游现场讲解,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对湖北省景区景点了如指掌,考取导游资格证,构建学生由学校顺利快速走向专业工作岗位的平台。而学生参与到旅游企业的具体工作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旅游企业对导游员的需求,以解燃眉之急,进行供需无缝对接。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旅游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学的热情,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没有实践的职教不是真正的职教,没有设备的职教不是完全的职教”[2]。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双基地”,既校内和校外两个实习基地的建设。

1.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是高职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硬件之一,高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实习基地的规模、仪器设备和管理机制等。我院建设的模拟导游实训室是中南地区最先进、首先采用虚拟现实、三维立体技术的导游实训室,在这个实训室,学生可以如身临其境地进入某一景点进行模拟现场讲解。除此之外,还拟定建设“计调实训室”和“门市接待实训室”,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充分了解旅行社的操作流程,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2.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参与高职办学是高职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职教育中,校内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往往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我院在积极建设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坚持探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与武汉市内的“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磨山植物园”景区景点进行校企合作外,还与“武汉大学旅行社”、“华中国旅”、“嘉诚国旅”、“武汉大华假日旅行社”等一批旅行社签订协议;省外的有深圳的“世界之窗”、“欢乐谷”和上海的“欢乐谷”签订协议,这就为学生的实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输送了一大批的实习生,使得学生毕业实习与提前就业为一体,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在2010年创下我院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达到99.07%。

三、结语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创新是学校的灵魂。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实践教学改革与分析,是希望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比如我们的招生规模不大,不能满足武汉旅游市场乃至全国旅游市场对导游人员的需求,还需要继续努力,扩大招生规模,更上一层楼,极目楚天舒。

[1]WCED,Our Common Fu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朱小.加强高职实践教学管理的途径[J].职教论坛,2010 (23).

[3]邱韶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11).

周晓梅(1963-),女,湖北长阳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编号:2010YR470)研究成果之一。

G712

B

1001-7518(2012)11-0023-03

责任编辑 谢荣国

猜你喜欢
旅行社导游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偏向”不是好导向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黄希川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网约导游
旅行社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分析
旅行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