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认证与培养

2012-10-24 03:27黄刚娅张舸
职教论坛 2012年11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院校职业

□黄刚娅 张舸

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认证与培养

□黄刚娅 张舸

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以教育部相关文件和2008年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为依据,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与评价标准现状分析,构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框架与原则,合理引用测评结果,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明确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要素、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认证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已成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焦点,同时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一)以就业为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对此,高等职业教育应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融职业的社会需求与教育的个性需求于一体,优化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谓高端是指具备胜任产业链高端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养;具备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素质与能力,掌握产业升级的新技术、新工艺;具备职业迁移及岗位提升能力,创业创新素质与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等应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岗位群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课程”相对接的、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融合,通过组织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四)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对象的形象思维智力类型特征要求高职教学模式应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做中学为重点、以掌握经验为目标,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构成要素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对照2008年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相关条目要求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见表1)。

(一)基本素养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应体现职业教育特征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教育教学中要有鲜明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有规范的职业行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组织教学。

(二)职业教学能力

1.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按照评审指标2-2及3-1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一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2.教学资源利用能力。按照评审指标2-3、5-1、5-2及6-1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教学资源利用能力,如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为课程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合理使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

(三)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操作与应用能力等。按照评审指标4-2要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开展项目导向的教学,与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开展课程开发与建设;还应取得与其执教专业相同的或相关的中级以上如工程师等非教师系列的资格证书,具有企业经历,能胜任专业实践教学,有技能操作示范教学和完成产品或项目的能力。6-2评审指标提出学生要有实际动手能力,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表1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构成要素

(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教育对象、教学情境,不断地研究和调整教学观和教学行为,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1.课程开发能力。高职教育区别与普通教育的一大显著特征是更加突出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要求。课程开发与整合不仅是改革传统的学科知识课程体系的需要,更是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技术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按照1-1和1-2评审指标,专业课程体系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教师应具有开展行业职业能力需求调查与分析的能力,能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2.课程标准制订能力。课程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指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按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标准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制订课程教学标准,并以此作为确定课程目标,选取与整合教学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和规范课程教学过程的依据。高职教师应具有制订课程标准,并将课程整体设计的理念融入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能力。

3.课程整体设计能力。2008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应包含以说课为主的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因此,“说课程整体设计”也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形式之一。

(五)面向社会能力

评审指标1-2、2-3和4-1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一定的面向社会的能力。教师要有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与企业合作、服务社会的能力;能与企业合作,参与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和应用性课题研究等。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现状分析

(一)缺乏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2305所,其中高职高专1215所,高职教育占了半壁江山,但目前我国尚没有相对成熟的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现行的教师资格证书体系也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职业准入体系不健全,标准空泛模糊,“双师型”概念模糊,对其内涵理解不一,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界定;对教师能力的评判,主要是对“职前”相关能力的入门检验,对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强调不够。这使得不少教师关注点仅停留在课堂,对高职教育、社会经济和学校的发展几乎不关心。

(二)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制度不健全。当前教育主管部门未颁布相关的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评价制度,与教师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审仍然偏重学术成果,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不少的高职院校仅将理论教学的课堂听课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手段,而忽视了占人才培养方案中40%以上的实践教学评价。对理应在评价指标设定中占权重较高的评价点,如理实一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现场技术操作演示能力、技能指导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则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

四、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注重专业实践能力考核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应成为考核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教师专业技能操作和指导学生操作的能力,并将此要求贯穿于教师从入职初期,到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趋于成熟的发展全过程,引导教师积极下企业锻炼,参加行业企业和校内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技能竞赛,促进教师在较强的理论知识指导下,掌握专业技术,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提高实践教育教学能力。

(二)加强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考核

高职院校应引导教师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等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将服务社会视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提供咨询和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解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难题;参与技术改造、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和研发等,并将教学改革成果与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实际和教学工作中。

(三)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相统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要既符合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需要,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引导教师把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内涵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

(四)时代性与客观性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新技术的产生,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的学校囿于各自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以及教师的构成等因素,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指标的设定、评价的实施过程、结果的引用等方面,都应体现时代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结合,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质和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教学规律和特殊性的客观要求。

五、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评结果引用

(一)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以教育部文件要求和对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界定为依据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认证标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见表2)。

表2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二)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引用

1.科学引用,促进发展。将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结果运用到年度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晋级晋升、薪酬等方面,做到评价有理,考核有据,以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2.分级考核,动态管理。针对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动态性,对处于不同发展期的教师进行分级要求。聘期的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让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带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全面发展。

3.激励导向,体现特色。测评结果的引用应体现对教师发展的激励性。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在教师进修培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向“懂理论、会技能”的教师倾斜,特别是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六、结语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认证是一个现实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师职业认证体系的构建应在加强研究前提下,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协会,制定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考核标准,在部分院校和区域、行业进行试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以达到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稳步提升,最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目的。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号.

[2]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Z].2011.

[3]吕慧.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与方法[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4):66-69.

G715

A

1001-7518(2012)11-0085-03

黄刚娅(1958-),女,四川乐山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教学管理。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认证与培养研究”(编号:TER2010-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时红兵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院校职业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