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历届奥运会男子1500米冠军成绩从生理学角度浅析中长跑训练方法的演变

2012-10-26 06:43鲁大成王朝阳
运动 2012年5期
关键词:间歇中长跑生理学

鲁大成,王朝阳

(1.吉林市昌邑区业余体校,吉林 吉林 132001;2.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上海 200438)

教练员天地

结合历届奥运会男子1500米冠军成绩从生理学角度浅析中长跑训练方法的演变

鲁大成1,王朝阳2

(1.吉林市昌邑区业余体校,吉林 吉林 132001;2.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上海 200438)

田径运动成绩不断达到新的高度与多年来新科技、新理论的不断更新以及先进训练实践经验的不断出现和完善密不可分的。中距离跑便是这一现象的一个缩影,本文将从生理学角度结合历届奥运会男子1500米冠军成绩简要分析中距离跑训练方法的演变。

中长跑;训练;演变;生理学

田径运动成绩不断达到新的高度与多年来新科技、新理论的不断更新以及先进训练实践经验的不断出现和完善密不可分的。中距离跑便是这一现象的一个缩影,本文将从生理学角度结合历届奥运会男子1500米冠军成绩简要分析中距离跑训练方法的演变。

1 不同时期的训练方法

1.1 持续跑训练法(时间:1910年前)

该方法源自英国,是一种较为原始的训练方法,它主要靠运动员个人的运动天赋,没有明确的训练节奏和训练周期,这在当时是唯一的训练方法。

1.2 自然跑训练法(时间:1910~1936年)

芬兰教练在自然跑训练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英、美的成功经验,主要采用长时间的匀速跑和较快速度的节奏跑派生出了自然跑训练法。

1.3 “法特莱克”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时间:1936~1948年)

大约在1936 ~ 1948 年,法特莱克跑训练方法与间歇跑训练方法逐渐形成。瑞典的考斯达·何尔穆发展了自然跑训练方法, 创造出“法特莱克”训练法。它要求强度、难度和更长的距离来促进身体的发展。

与此同时, 德国人波·格施勒为中长跑的间歇训练方法做出了很大贡献,由于战争因素, 当时间歇跑训练方法的运用并不广泛。但是,它意味着中长跑运动 “速度”时代的到来。

1.4 间歇跑训练方法和反复跑训练方法的发展以及高原训练方法的产生(时间:1948~1959年)

该时期中长跑运动训练广泛采用了间歇跑训练方法。由于大强度跑量的增加,使世界纪录大幅度提高。间歇跑训练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交替进行既定速度的平地跑及短暂的休息。

英国医科大学学生罗·班尼斯特亲身试验,设计了反复跑训练方法。由于这种训练方法从间歇时间和间歇方法上为进一步提高负荷强度提供了条件,从而使更大强度的训练成为可能。

1956年,前苏联选手弗·库茨在海拔1700米的高原上训练了15天,结果在奥运会上夺得男子5000米和10000米两项冠军。从此,高原训练跃入人们视线。

1.5 马拉松训练法的产生与高原训练方法的发展(时间:1960 ~ 1980年)

马拉松训练法是由澳大利亚人贝鲁蒂和新西兰著名教练利迪亚德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造性采用的。其特点是离开跑道,在各种地形和公路上进行马拉松式的大负荷训练,跑后进行力量训练,并把全年分成3个时期(身体训练期、赛前训练期和比赛期)。

非洲选手利用世居高原的低氧分压的自然环境,也进行了高原训练。非洲高原选手的崛起,证明高原训练法是有科学性的。从此,就连居住在平原上的选手也开始了高原训练。(表1)

表1 以马拉松训练法和高原训练取得奥运冠军的运动员

1.6 综合训练法(时间:1981至今)

20世纪90年代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科技成果广泛地运用于运动训练中。人们对中长跑训练方法的认识,由过去静止的、片面的变为发展的、系统的观点。不会单独使用一种训练方法训练到底了,人们把过去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改进,发展合并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方法,这标志着中长跑运动训练方法渐趋完善和成熟。

2 不同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从根本来讲不同训练内容就是训练强度的不同,中长跑训练根据训练强度划分常用的训练方法有乳酸耐力训练、最大摄氧量训练、无氧阈训练、磷酸盐系统训练、有氧阈训练。

2.1 持续跑、自然跑的生理学分析

从生理学供能角度分析,两种训练方法均属于低强度,较大运动量以有氧供能为主要方式的训练方法。应属于有氧阈训练,有氧阈发生在血乳酸值达到2mmol/L时,心率约为120 ~ 140次/分钟左右。较长时间的匀速跑的生理效果,首先是增加心脏容量,改善跑的过程中心脏对循环系统的泵血能力,从而更好地向工作中的肌肉提供血液,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即提高了耐久能力。经常采用会对肌肉收缩的生物化学变化发生影响,使肌肉中肌糖元增多,有氧分解产生能量供给肌肉收缩的能力提高,而相反地使发挥速度所需要的无氧分解能力,因得不到锻炼而相对削弱,所以会影响速度,进而影响其他专项成绩。因此,当时采用该方法训练运动成绩没有达到一个很理想的水平。

2.2 “法特莱克”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的生理学分析

“法特莱克”训练法通过野外变化速度跑的方式,将运动员的心率控制在130~ 180次/分钟之间,既发展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又发展了运动员的无氧能力。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法特莱克”训练法实际上是一种动用各种供能机制的综合训练方法。它一般分为慢跑和快跑,训练的距离一般为10 ~ 20公里,加速的距离一般为600 ~ 2000米。因而,这其中既包含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最大摄氧量训练、无氧阈训练、有氧阈训练也包含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磷酸盐系统训练、乳酸耐力训练。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偏重于有氧训练,无氧能力发展不足。

通过严格的间歇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功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功能能力或糖酵解与有氧代谢混合功能能力或有氧代谢功能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肌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间歇训练法对于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运动训练界给予了间歇训练法极高的地位,广泛采用该训练法之后运动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2.3 高原训练法和马拉松训练法的生理学分析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对运动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低氧分压环境对人体的刺激,在高海拔地区人体的肺通气功能,心脏的泵血能力,人体血液指标都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一般来讲高原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改善运动员机体的生理功能,发展某些身体素质,特别是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以及抗缺氧能力,利用高原缺氧环境增加训练符合和难度,加大刺激,以提高运动员回到平原比赛时的机能状态和竞技状态。

马拉松训练法是典型的依靠长距离大训练量来提高运动成绩的训练方法。该训练方法对长距离项目提高成绩贡献巨大,利用该训练方法能够显著提高人体的最大摄氧量,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讲其最大摄氧量水平已经几乎达到人类的最高极限。现在理论认为单纯依靠这样的训练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高强度、大负荷的比赛要求。

2.4 综合训练法的生理学分析

综合训练法当今被广泛采用的训练方法,严格来讲综合训练法不单单是指训练方法,它是一个系统。既包括训练方法的穿插安排,有包括营养、恢复、先进体育装备的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使训练的科学水平大大提高,世界纪录也不断被刷新。训练系统全面的规划,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结合,科学的安排与控制,合理的膳食搭配,科学监督和科学管理,系统论、控制论、生理、生化、生物力学等学科知识在训练中的应用,使运动成绩得到提高。因此,利用科学化训练,逐步提高训练强度和训练负荷,朝着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承受极限训练负荷的深层次发展,这是当今中长跑训练理论的发展趋势。

3 小结与展望

3.1 近几届奥运会1500米跑的成绩变化幅度明显比20世纪初小,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训练水平越来越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也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极限。要想在运动成绩上有所突破,必须在训练理论上有所突破。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没有一种训练理论是长盛不衰的,当新的先进理论取代旧的理论就会有更好的运动成绩诞生,因此我们相信运动成绩终究还会不断提高的。

3.2 当今,中长跑项目中无氧代谢供能比例日趋提高,因此这就提示我们今后的训练中应当更加重视无氧能力的训练。只有在实践中总结新的无氧能力训练理论,才能提高运动成绩。无氧训练就是今后训练水平提高的目标和突破口。

[ 1 ] 曹子毅.中长跑训练方法及其演变规律研究[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205(1):87-88.

[ 2 ] 郭经宙.对世界中长跑训练方法的比较研究[ J ].体育与科学,2002(1):50-53.

[ 3 ] 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4 ] 俞樟炎.青少年奥利匹克田径基础知识及训练技巧(下)[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G822

A

1674-151X(2012)03-02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3.009

投稿日期:2012-01-11

鲁大成,初级教练。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间歇中长跑生理学
高强度间歇运动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如何提高中长跑成绩
质疑与思考: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中长跑运动员膝关节常见损伤及其致因
高校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参与研究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