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市人口承载力实证分析

2012-10-29 08:27李丽戴小平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11期
关键词:常住人口宁波市宁波

李丽、戴小平

(宁波市统计局,浙江 宁波 315010)

一、人口承载力的界定及国内外研究概述

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自然—社会复合的生态系统保持永续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负载和容纳的人口数。

国外对人口承载力的粗略估计,早在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承载力萌芽思想之前,1679年荷兰的代尔夫特以人口密度估算地球能养活的最高人口数为134亿。其后几百年里,就地球对人口承载数量研究的估计值众说不一。同时,关于人口承载力理论研究的视角众多。

国内对人口承载力的关注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人口问题争论。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取得实质进展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有关研究更加深入、细致,研究领域也随之扩展。当前,国内研究人口承载力主要集中于环境科物理、地理、生态学等领域。

二、宁波市人口承载力制约因素现状分析

人口承载力受限于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系统的共同作用,并随时间、空间、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等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本文引入人口承载力指标评估分析框架①蔡莉、穆光宗,不同人口承载力标准的指标构建研究,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将人口承载力评估建立在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口三大系统的基础之上(图1)。本文重点研究“区域人口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两个方面②本文拟从统计学视角为开拓人口承载力研究之新领域做一尝试。此外,有学者研究表明:只有以就业为主的经济因素才是人口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和决定性因素,资源环境等只是构成以就业为主的经济因素的要素之一,是间接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将忽略“资源环境状况”。。

图1 人口承载力指标评估分析框架

(一)宁波区域人口状况

区域人口状况由“人口指数”和“人口福利指数”两大子指标组成。

1.人口指数

(1)人口迁移(流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表明,宁波市常住人口760.57万人,其中,市外流入人口228.85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30.09%。市外人口的快速流入,已成为新世纪以来宁波市常住人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此外,宁波人口净迁移率为26.09%>0,比“五普”的净迁移率9.34%扩大了16.75个百分点,宁波人口净迁入现象非常明显。

(2)人口自然增长率。“六普”数据显示,宁波市2010年出生人口为68943人,死亡人口为35185人,自然增长人口为33758人,出生率为9.26‰,死亡率为4.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3‰,比2000年“五普”的2.90‰仅上升了2.63个千分点。可见,近年来宁波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低增长态势。人口自然增长较人口迁移对宁波市人口规模的影响轻微许多。

(3)人口密度。“六普”数据显示,宁波市常住人口7605689人,占地面积为9816平方公里,宁波市人口密度达775人/平方公里,远高于中国人口密度143人/平方公里,属人口密集区。

此外,宁波各县(市)区人口密度差异显著。海曙(12888人/平方公里)和江东(10784人/平方公里)人口高度集中,江北、镇海、慈溪、北仑和鄞州居中,余姚、奉化、象山和宁海则相对较低。

表1 宁波市“五普”、“六普”常住人口密度

2.人口福利指数

(1)健康程度。健康程度主要通过婴儿死亡率和预期寿命两项指标加以反映。

调查显示,2010年宁波市0-1岁婴儿死亡率为3.79‰,孕产妇死亡率为5.02/10万,同比皆有大幅度下降,且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人口预期寿命为79.43岁,同比增长0.47岁③宁波市人口计生委,2010年我市人口健康素质居全国较高水平http://www.nbjsw.gov.cn/News_view.aspx?CategoryId=139&ContentId=6643。可见,宁波市人口健康程度近年来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有效地提高了全市人口福利水平。

(2)人力资本构成。“六普”数据显示,宁波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69年增加到2010年的8.82年。全市6周岁及以上市外流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0年。此外,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2000年的3441人上升到2010年的10333人。这些都与宁波市近年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和普及高中教育等措施密切相关。

(3)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年,宁波市市区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058元,增长12.9%,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6位。

(二)宁波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状况由“经济技术支持指数”和“社会发展支持指数”两大子指标组成。

1.经济技术支持指数

恩格尔系数④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是衡量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市区恩格尔系数长期保持在35%~37%之间,处于富裕状况。

表2 宁波市区居民家庭各年份生活基本情况

另有数据表明,2011年宁波市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居民家庭消费需求渐趋旺盛,消费能力和水平明显上升。此外,近年来宁波市居民的膳食结构日趋合理,食品消费结构由以粮食为主的“主食型”向营养美味的“副食型”转变。

2.社会发展支持指数

(1)科技教育投资占GDP比重。我国由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多元财政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缺乏基于理性的地区性教育财政政策等原因,导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长期达不到4.0%。以宁波为例,2006年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0%,则意味着全市将一半财力用于教育,根本无法实现⑤马国贤、马志远,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研究,http://wenku.baidu.com/view/f7f79b18a300a6c30c229fa1.html。

(2)就业状况(就业率)。就业岗位多少、就业状况好坏与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人口承载力受经济规模的影响较大,同时不同产业结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在同样的经济规模下(即同样的GDP),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比例越高,则该区域的人口承载力越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宁波市一直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格局。2010年,宁波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18.43亿元、2848.23亿元和2059.1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2∶55.6∶40.2。相对应的,全市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2009年宁波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9.41∶53.86∶36.73。

三、制约宁波人口承载力有效提升的主要问题

(一)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

近年来,宁波市经济虽然发展迅猛,但产业结构长期保持着“二三一”的格局,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相应的,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较第二产业明显偏弱。

表3 2005-2010年宁波市户籍人口三产从业人员情况

如表3所示,五年来宁波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虽有所变化,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即宁波市户籍人口就业仍为“二三一”格局。

与宁波市户籍人口就业结构类似,全市外来劳动力就业产业分布同样长期呈现“二三一”格局。2010年,宁波市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占比为6.30∶61.57∶33.62。

由此可见,宁波市第二产业仍是就业主要领域,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弱。而这种相对弱势必将影响其人口承载力的提升。

(二)外来人口增速过快且人口密度偏大

数据显示,宁波户籍人口由2000年541万增加到2010年的574.08万,呈年均增加3万人的态势。而暂住人口则由2000年的75.25万增加到2010年的404.38万,增势迅猛。10年间,宁波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增加135万人,增长1.44倍,年均增幅为9.3%,远高于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2.46%的幅度。而迅猛增长的外来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偏低、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宁波市人口承载力的提升。

此外,外来人口的迅猛增长还带来了宁波市人口密度的大幅增加。2010年,宁波市人口密度达775人/平方公里,远高于中国人口密度143人/平方公里,同2000年“五普”的637人/平方公里相比增长21.66%。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暴涨已给宁波市人口承载力造成较大压力。

(三)居民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尽管宁波市居民生活质量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对于“十五”时期来说,“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市区居民家庭消费倾向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不断上涨的物价、高企的房屋价格,以及对未来教育、医疗花费的不确定性给人们带来了恐惧和担忧,加剧了居民对未来支出的不可预测。居民的消费意愿受到抑制,居民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居民的整体消费倾向不足⑥“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市区居民消费状况分析,http://www.nbstats.gov.cn/show.aspx?id=32728&cid=39。。

此外,宁波市交通运输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卫生事业方面仍有大量问题有待改进等,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其人口承载力的提升。

(四)人力资本构成有待优化

与大连、青岛、苏州、南京、杭州、厦门等同等规模城市相比,宁波总体人口发展水平排名第六。其中人口素质位居七大城市末位,极大地影响了其综合排名⑦调查显示,宁波在社会转型发展、人口结构和人口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管理等方面均位居前三,唯独人口素质垫底。。具体而言,宁波市人力资本构成方面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1.常住人口总体受教育水平偏低。“六普”数据显示,宁波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仅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0.33%,居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末位。而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总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三、占总人口比重高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此外,宁波市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比重的提升幅度居副省级城市末位。测算结果表明,2010年宁波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82年,是唯一一个没达到9年的副省级城市。

2.教育投资占GDP比重有待提高。与国际水平比较,2004年、2005年OECD15国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平均比重为5.0%。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长期达不到4.0%。宁波市同样面临此尴尬境遇。2010年,宁波市财政性教育支出89273万元,仅占GDP的1.7%。突破4.0%只是初步目标,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方能全方位提高宁波市教育水平,为人口承载力的提升奠定扎实基础。

四、提升宁波城市人口承载力对策

(一)调整三次产业及就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面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着力发展包括现代物流装备、业态展示、工程技术、管理咨询、研发机构和观光旅游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以高端服务行业发展吸引高端人才,逐渐取代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从业占主体的服务业就业现有格局。同时,提升人口综合素质。

(二)优化人口结构抑制过快增长

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借鉴上海、杭州等城市的经验,加大高端人才引进的优惠力度,在人才竞争中取胜。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吸引中、低端人才。鼓励企业创新,建立研发中心,为中低端人才提供产业空间。

(三)多举措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针对物价、房价和教育、医疗等花费的高涨,以及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给宁波居民生活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采取多项措施予以调控。例如,增加居民家庭收入,扩大分享社会财富份额;遏制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严格控制房价在合理水平;深化医疗、教育、养老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便捷居民出行等。

(四)全面改善现有人力资本构成

针对宁波市常住人口受教育水平低下等状况,建议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人口素质。例如,全方位提高全体市民素质,尤其要着力提高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加大财政性教育投资力度等。

[1]蔡莉,穆光宗.不同人口承载力标准的指标构建研究.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

[2]童玉芬,齐明珠.制约北京市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问题与对策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3]杨莉.我国特大城市人口承载能力量化评价方法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第23期.

[4]Joel E.Cohen.How Many People Can The Earth Support.Washington.US:ww.Norton& Company,1996.

猜你喜欢
常住人口宁波市宁波
2021 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主要数据公报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