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添——八零后眼科英才

2012-11-06 06:15刘玉杰
科学中国人 2012年15期
关键词:淋巴管干眼结膜

本刊记者 刘玉杰

林浩添
——八零后眼科英才

本刊记者 刘玉杰

编者按:今年年初,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 》)在线刊登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收集、跟踪并完善了结膜吸吮线虫病的临床资料,并成为该杂志一月份在线阅读点击量最大的文章。该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就是我国眼科后起之秀林浩添。

专家简介:

林浩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临床医师,博士,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是中山大学重点培养的青年科研人才之一。以第一或联合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在国内核心期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参与编写或翻译眼科专著4部;作为负责人承担科研课题5项,同时参与了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等6个课题;拥有中国专利2个和美国专利1个;任7个国际著名眼科杂志的特约审稿人,广东省医学会会员,中山眼科中心《眼科通讯》编委;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近20次,包括2011年欧洲眼科年会和2012年美国小儿眼病和斜视会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视觉系统的载体。对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医师林浩添来说,守护眼睛的健康更是他一生的追求,是他所热爱的临床科研的职责所在。为了人们的眼睛健康,他将自己年轻的热血与激情倾注于一间普通的医疗室、一方小小的实验台,在青春的大好年华里取得了一次次的突破与创新。

天生我才,厚积薄发

林浩添大学时所修的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本硕连读),高考时成绩本来可以报考清华或北京大学,但因受当中医的父亲影响,从小立志当一名医生的他最后选择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就这样,林浩添走上了这条漫长的“不归路”。

学生时期,相对于喜爱户外活动的其他同学,林浩添更喜爱一个人在宿舍里读书(现在时髦定义为“宅男”),尤其是对专业课的自觉涉猎,使他在医学知识和科研思维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二时,喜爱钻研的林浩添利用暑假时间参加了学校的暑期科研活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完成了科研生涯的第一篇论文,成功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的医学版上。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对本科生来说都是十分难得,也体现了林浩添在科学研究上的优厚天赋。

除了天资以外,林浩添谈到,自己走上今天正确的科研道路是与老师们的启发与挖掘分不开的。从中山医学院的基础课学习到中山眼科中心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他得到了很多老师的竭力指导,如指导他在《柳叶刀》报道特殊眼科病例的梁小玲教授、带领他进行小儿白内障研究的全国白内障知名专家刘奕志教授和陈伟蓉教授等。林浩添还清楚记得当年组胚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说的话:“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亮一盏灯。”这对林浩添有很大启发,他发现学习的意义不在于能够记住多少东西,而是理解了多少东西;“看问题要长远,不要因为过程的一些小失败和小挫折就否定掉自己。知识是厚积薄发的,一个人能有多成功就像一个桶能装多少水一样,取决于最短的那个板。能力的竞技是长时间的,真正能笑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人。”林浩添如今也这样和他的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的成长体会。

青年壮志,硕果频出

尽管从事临床治疗与科研时间不长,林浩添科研兴趣广泛,并已在眼科研究中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突破,填补了一些国际空白,丰富了我国眼科科学的研究现状。

角膜淋巴管之谜

角膜碱烧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盲性化学性眼外伤,已有研究表明眼化学伤是角膜移植预后较差的眼病。然而传统认为,角膜是无血管和无淋巴管的组织。长期以来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角膜新生血管上,而有关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研究较少。通过研究,林浩添不仅证实了角膜碱烧伤后有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存在,而且动态检测了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变化,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同时,推测在角膜免疫排斥反应中,新生血管和淋巴管构成了角膜的“免疫双臂”,新生血管提供了免疫效应细胞进入角膜的通路,而淋巴管则加速角膜抗原物质进入引流区淋巴结,是角膜免疫的“出口”,抑制角膜新生淋巴管对提高角膜碱烧伤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研究揭开了角膜淋巴管之谜,为临床上眼部病变(角膜病和胬肉等)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围绝经期妇女干眼症之患

围绝经期指近绝经时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后1年的期间。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的退行性改变,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症候群,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它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林浩添认为围绝经期妇女虽然干眼发病率高,但诊断应慎重。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的眼部临床资料和围绝经期特征的性激素水平检查以及可疑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排查研究,林浩添发现有眼干燥症状的围绝经女性的干眼确诊率高,但仍存在干眼诊断性试验假阳性。干眼患者的角膜厚度、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和印迹细胞学的眼表特征改变,可协助与围绝经期综合征鉴别。林浩添还对围绝经期女性通过不同方案的个体化诊治和随诊观察,找出对这个特殊人群难治性干眼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同时通过蛋白质组学等基础研究进一步探讨出干眼与性激素的关系,为解决围绝经期妇女干眼症之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艾滋病眼部合并之症

艾滋病患者可发生多种艾滋病眼部合并症,包括了视网膜病变和并发性白内障等。HIV-1gp120是位于病毒颗粒和受感染细胞表面的高度糖化的亲水性包膜糖蛋白,而APOBEC3G是宿主体内一种新颖的抗病毒因子,能使HIV在逆转录过程中脱氨基化和产生超突变,从而使病毒丧失活性。通过研究,林浩添不仅探索了HIV-1gp120在艾滋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而且首次提出了眼部IFN-APOBEC3G信号通路可为防止HIV等病毒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并彻底清除病毒储存库提供有效策略;联合APOBEC3G和microRNA的相互作用研究,林浩添还提出从分子机制上预防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此方面的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眼科学基础研究的国际权威杂志IOVS上发表。

眼内寄生虫之象

结膜吸吮线虫是一种专门寄生于狗、牛等动物眼睛里的寄生虫,也可寄生于人的眼中,于1910年首次被发现,由此虫感染的疾病叫结膜吸吮线虫病,是一种罕见的人畜共患疾病。由于该病多发生于亚洲地区,故称为东方眼虫病。人眼寄生了结膜吸吮线虫后,轻者导致眼睛刺痒、有异物感,重者造成眼内感染,甚至失明。

虽然结膜吸吮线虫病在我国已有数百例报道,但在正规医学文献中几乎为空白。2010年惠州市一名女性患者因右眼有虫子蠕动感到中山眼科中心就诊,林浩添就该病例拍摄了相关图片,在进行诊治和随访的同时,记录和保留了结膜吸吮线虫病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治疗过程、图片等。这些详细完整的临床资料于今年一月份被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认可并予以发表报道,引起了国内各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包括健康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中国医学论坛报和人民网等近20家主流媒体。

然而,林浩添认为以往的工作仅仅是自己科研道路起步的一些尝试,他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刘奕志教授带领的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项目,期待不久的将来有更大突破。

路在脚下,日夜兼程

当问到是临床操作技能重要还是科研工作重要时,林浩添说,其实临床和科研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做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面做各种动物实验;或者做一个医生,只管治好病人的病;而如果我们做一位具备科研思维的临床医生,除了对病人负责,还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甚至创新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就把科研和临床联系起来了。”事实上,林浩添也是这样践行的。

生长于农村,林浩添自从选择了医学院,十多年来刻苦求学和从医,虽然成长的过程是艰辛的,然而他始终坚持“要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好”。都说“当医生苦,当医生累,当医生没觉睡”,林浩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由于临床工作中的繁琐和日常事务的环绕,他只有利用晚上深夜清静的时间看文献、搞科研,经常工作到凌晨两点钟,几乎没有下班和放假的概念。林浩添愧疚地说,他甚至一周都抽不出半天时间陪自己年幼的女儿,即使在她生病非常需要父亲关爱的时候他也在忙于工作。然而他也说,不是家庭不重要,休息没必要,但是有些事情就是必须现在做。

猜你喜欢
淋巴管干眼结膜
精准化治疗联合功能性湿房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研究
有用的关节“下水道”
——淋巴管系统
足部淋巴管分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抗淋巴管生成治疗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眼睛干痒可能是患了干眼症
被“夸张”的眼病
老泪纵横可能是结膜松驰症
你可能不知道,眼睛也会长结石!
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中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