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中“田径”课程教学的遗失与回归

2012-11-09 05:41樊玉杰周海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田径评价体育

樊玉杰,周海涛

(1.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1;2.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023)

◂论文选粹

学校体育中“田径”课程教学的遗失与回归

樊玉杰1,周海涛2

(1.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1;2.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023)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以我国地级市中、小学为调查对象,对该校田径课程开展现状进行调查。抽取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到各区域的基本情况,从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差异等因素出发,分不同的区域共调查中学64所、小学79所(表1)。问卷设立了学校管理者观念与认识、教学目标与定位、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评方法与措施、场地和器材状况、学生对开设田径课的认知态度等七个一级指标。

表1 调查学校情况

1.2 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专家进行了访谈。主要对问卷内容、样本的选择、研究方法、研究核心内容、研究结果、结论的合理性等,进行了咨询和访问。

1.3 实地调研

调研对象为田径课程开展较好的中小学。通过电话咨询、实地调研等方法,收集、整理当前田径课程开展中存在的困难及学校现有对策。

2 学校体育中田径课程教学面临遗失的影响因素

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受访的143所中小学中,能够正常完整地开设田径课程的学校仅占30%左右,大部分的学校因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的影响,将田径项目设置为基础辅助性教学内容围绕“达标”来开展,部分学校甚至不开设田径课程。田径运动教学正逐步面临“冰点”或遗失的危险,而造成目前备受冷落的现状,除因田径运动自身客观特点的制约外,还受到开展过程中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2.1 错误的教学指导思想直接影响了田径教学的健康开展

田径教学是一个多目标体系,而非单一的运动成绩目标。但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将“体质论”或“技能论”作为主要指导思想,过多地从生物学的“物性”角度去片面追求田径运动的竞技属性,而没有真正地从人的发展角度去全面地认识田径运动,认识运动技术与健康的关系,认识趣味属性。这正是‘田径运动枯燥论’的直接根源。

通过走访、观摩、查阅教师教案发现:受访的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仍以竞技项目的技能学习为目标,传统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讲解-示范-练习的传习式教学方法,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三基”教学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教学内容忽视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对项目的健身原理缺乏有效阐明,对健康理念、休闲娱乐和运动保健方面的知识、技能传授相对较少,更缺乏对于田径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以及田径文化的挖掘。教学方法训练化,教材也多是以竞技项目运动技术的掌握规律进行设计。田径教学与运动训练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加之,田径运动技术的固定形式和单一动作的重复练习又多是通过个体行为来完成的,缺乏球类项目的对抗性、变化性、娱乐性、刺激性和团队合作。同时现行的田径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发挥田径固有的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健身价值,忽略了学生心理、生理的成长规律及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生活化,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并没有真正掌握田径知识和健身技能。

2.2 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人性化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我们发现:受访的教师中九成以上仍在沿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这种模式是田径教学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技术传习”的指挥棒下形成的一套较为严密的评价制度。评定过程中对学生采用统一标准的量化考核,过多地强调了项目的竞技性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体差异,出现部分学生尽管积极努力学习,仍难以达到教学要求的现象。由于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热情严重受挫,进而丧失学习动力。同时,评价多在单元或阶段学习结束时进行,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对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及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意义不大。加之在现有考核中,田径运动的竞争性、时间的限制、距离的度量、高度的测量等,都在直观上给学生造成压迫感,使得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心理和生理压力较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田径教学的健康开展。

2.3 选择空间的拓展以及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与设施的改善

近年来,通过学校体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学校体育教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民族民间体育内容和新兴的运动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使得教学内容日益时尚化、多样化,进一步地拓展了学生的选择空间,提高了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了教学相长。同时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设施不断完善,很多学校都建有现代化综合性体育馆。面对如此丰富的选择空间,良好的教学条件,加之传统田径教学以身体基础素质训练为主缺乏娱乐感且多在室外教学,学生们更多地舍弃了田径而选择其他项目,使田径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3 学校体育田径课教学回归的措施

3.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

树立“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学校田径课程改革发展的思想前提,也是缓解当前各种突出矛盾的基本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我国教育家王策三教授在《教学论稿》一书中明确指出: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这种指导将影响学生一生身体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明确田径课程教学首要的目标是要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会健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摆脱“竞技体育”思想的束缚,改变过去单纯强调技术性的色彩,突出体现课程内容的健身性、娱乐性和实用性等综合特征,确立“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目标,将田径课程教学与卫生、保健结合起来,与个人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将健康体育的相关知识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实现由“体育的教育”向“教育的体育”的方向转变。同时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放在中心位置,促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建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综合发展的三维健康观。最后要充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之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从中获益。

3.2 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田径课程教学中沿用的“讲解-示范-练习的传习式”教学方法,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检验,普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传授技术、训练等层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对田径技术的掌握,但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认识、记忆和重现所学技术,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很少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且缺少同学间的互动和协作。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田径课程教学要想适应新时代“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要求,就要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融入新的教学方法,赋予新的含义,大力倡导激励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建立新型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变师徒式模仿的技术学习方法为灵活运用的学习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体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讲授、设疑、引导、讨论、操作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提供自主学习、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与创新的热情,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应用能力。

3.3 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内容体系

要想提高田径课程教学质量,改变大众对田径运动和田径教学的消极看法,发挥田径运动最具普适、有效、简单、易行性等特点,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重塑田径运动及田径教学在学校体育中的形象和地位,我们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构建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体系,以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与创新。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改变过分强调竞技性的特点,删减不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从培养学生三维健康观角度拓展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田径课程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将一些实用性强、休闲性的与田径运动联系紧密的新兴运动项目纳入内容体系中,如定向越野、户外运动、野外生存等;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的传授,真正地构建起竞技性与健身性相结合的内容体系,突出田径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广泛性、时代性;注重以“以人为本”价值理念为导向传播田径文化,让学生在感受到了田径运动的锻炼价值的同时了解田径文化,感受田径的韵律美。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改造和配套建设工作,建立一套适合学生身心特点,集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教材体系,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加工与整合。

3.4 建立、完善“终结性与过程性、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现有田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以人为本,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次,要不断扩展评价内容,开展多元评价,既要评价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效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意志、品质,改原有单一的技能考评为认知、技术、情感等多方面的评价。淡化考评的选拔功能,强化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再次,在评价中,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客观地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重视学生的快乐指数,通过学习和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注、肯定、褒奖,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力。

3.5 加强田径师资队伍建设

田径教学改革从形式来看,主要表现为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变,而实质上这种改变是教师获得新知识、新信息进而提高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影响田径教学改革的关键性因素,制约和决定着田径教学改革的进程。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政策导向,合理地运用行政手段给予干预和支持,明确教学、训练、科研的权重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升教学、训练、科研等的工作水平和质量。其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年轻教师,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合理整合人才资源,将老教师宝贵、丰富的教学、训练经验和成果有效地传承下去。同时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和外出交流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整体素质水平,从而实现教师队伍人才、项目、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再次要营造知识创新、优势互补、奖惩严明的学习、教学、科研的学术氛围,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尽快地实现由“教练型”向“学者型”的转变。同时,学校应提供充分的教学硬件设施,使教师有条件、有机会进行新技术的学习与运用。最后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爱育爱”的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把握思想脉搏,善于发现个体差异。

周海涛(1976-),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

责任编辑:刘红霞

猜你喜欢
田径评价体育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计数:田径小能手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我们的“体育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