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例消化道瘘的临床诊疗分析

2012-11-09 06:58尹小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医源性瘘口病因

尹小平

(咸宁市中心医院外科,湖北咸宁437100)

消化道瘘是胃肠道内两段之间,胃肠道与其他器官之间或胃肠道与体表之间的病理性通道。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例消化道瘘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探讨消化道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9例消化道瘘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2~68岁,平均50岁;外伤性瘘2例,医源性瘘6例,溃疡自发性瘘1例;胃十二指肠瘘3例,空回肠瘘2例,结肠瘘3例,空肠食道吻合口瘘1例。病因及瘘口部位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根据病因、瘘口部位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具体见表1。

表1 9例消化道瘘患者病因及瘘口部位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有6例治愈(66.7%),1例直肠癌术后放疗导致远段回肠瘘而迁延不愈(11.1%),2例患者因不可控制感染而导致急性呼衰出现死亡(22.2%)。

3 讨论

消化道瘘是腹部外科严重的病症之一,处理困难,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肠内肠外营养及高效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近40年来,消化道瘘的病死率从50% ~60%降至12% ~20%,本组死亡率仍为22.2%,感染和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主要原因。

3.1 消化道瘘的病因

在本组消化道瘘的原因中,医源性有6例(66.7%),分别为介入治疗1例、放疗1例、内镜检查1例、手术2例、医源性植入物(脑室腹腔分流管)1例;腹部外伤性瘘2例(22.2%),都为腹部钝性损伤致肠系膜血管损伤后肠坏死;另有疾病所致自发性瘘1例(11.1%)。

3.2 消化道瘘的诊断

消化道瘘发生后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有效治疗非常重要,往往可决定消化道瘘治疗的结局。通过密切观察腹部体征、体温、血常规,引流管引流情况(保持通畅),结合相关影像学检查(如X片、超声、CT),基本可明确诊断。对于瘘已明确后的瘘造影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可进一步明确瘘口部位、瘘口大小、引流是否有效等。

3.3 消化道瘘的防治

消化道瘘的预防:在临床工作中,预防消化道瘘的发生是大家都关切的问题,应针对手术部位、局部状况、疾病性质和全身情况做好充分的手术前准备,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对于贲门手术、BII式、全胃手术可放置空肠营养管或鼻肠营养管,以早期行肠内营养;对于幽门梗阻,手术前需较长时间高渗盐水洗胃;对于超低位直肠、回肠肛管吻合病人,可手术中行预防性造口;对于超低位直肠,手术中放置双腔负压引流管,减少感染,从而减少瘘的发生;手术中确切止血,尤其在上消化道手术,可预防出血引起瘘及再次手术止血增加瘘的可能;注意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纠正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

正确处理感染:感染和消化道瘘两者可互为因果,手术中彻底清理潜在感染灶,放置有效腹腔引流,保持引流通畅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部分瘘的发生。对于瘘已经发生后,非手术建立双导管持续负压吸引引流可有效控制瘘口周围的感染。同时需依据药敏实验合理选用抗生素。

生长抑素的运用: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由于能明显降低消化液的分泌量、降低分泌液中消化酶的含量,因而可作为预防和治疗消化道瘘的重要措施之一,可提高消化道瘘治愈率,缩短消化道瘘治愈时间。

合理有效营养支持:消化道瘘发生后,机体分解代谢增强、胰岛素拮抗、糖利用及蛋白质合成障碍而脂肪利用加速等,此时易出现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组织水肿等,故应合理应用营养支持。高位、低位消化道瘘时,由于吸收营养的小肠功能无明显影响,可通过建立合适的营养供给途径进行肠内营养,维持机体的营养平衡;对于对肠道吸收功能影响明显的中位消化道瘘,侧需进行合理的全肠外营养,注意营养成分的充分、均衡。

维护重要系统器官功能:消化道瘘一旦发生,机体往往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如水、电解质失衡,酸碱平衡紊乱,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等,均会对机体重要系统器官功能造成损害。因此,重要系统器官功能的保护,在消化道瘘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

猜你喜欢
医源性瘘口病因
应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的疗效分析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电视的病因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内镜下钛夹封闭治疗医源性结肠穿孔6例分析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1例肠外瘘病人腹壁双瘘口及周围皮肤的护理
肠造瘘口灌肠方法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