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校成就别样精彩

2012-11-12 02:35马俊兵
湖北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特校天门特教

◎/特约通讯员 马俊兵

星期天下午,天门市教育局干部许必祥来到市区中心“丝语轩”理发店,找昔日的学生、理发店老板韩高斌理发。头发剪好之后,许老师像变了个人,不得不从心底里赞叹学生的手艺。

韩高斌是天门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天门特校”)1995 届聋生班毕业生,在深圳打拼两年后回到天门开办了这家理发店。妻子刘程是他1997 届的师妹,夫妻两人的理发手艺,均受惠于天门特校的职业教育。他们在开店创业的同时,还“客串”了天门特校的理发课教师,“丝语轩”理发店也成为天门特校职业教育实习基地。

职业技能成为残疾学生的必修课

天门特校创办于1989 年,是一所服务于残疾儿童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聋生和盲生,2008 年9 月开始招收智障生。“我们希望这些有生理缺陷的孩子能和所有健全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找到自己生存的尊严和价值。”这是校长彭碧娟等特教工作者心中最美好的憧憬。他们认为,只有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残疾孩子才能与社会无缝对接。

1990 年,学校尝试开办了一个缝纫厂,从社会上聘请裁缝师傅作为专业教师,在特校教师的配合下教学生制作红领巾,然后推销给市内小学。后来又陆续开办了理发班和按摩班,同时以优惠的价格将学校门面出租给别人从事理发、裁缝、按摩等技能型行业,并签订协议让这些门店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因为是残疾学生,在校生年龄参差不齐,小的五六岁,大的近二十岁,所以特校的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就是语文、数学、律动、美术、体育、品德等基础课程;选修课为校本课程,由学校自主编写特色教材,内容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域生态、农作物种植、资源结构等,以利于这些特殊孩子将来步入社会能够无障碍地生活。

天门特校地处农村,招收的残疾学生95%以上毕业后将直接走上社会,他们需要生存技能,需要融入生产生活。学校在一至四年级开设基础课程的同时,有意识地开设书法、舞蹈、器乐等特色课程,锻炼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协调身体机能,培养生活习惯;五年级后采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每周开设四节职教课,把职业技能作为选修中的必修,全面加以推行。

特色课程成为职业教育的助推器

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学校教育难以形成特色。建校初期进入特校工作的彭碧娟,一直在思考怎样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怎样让这些不幸的学生走得更远。“只有提升特殊教育文化的影响力,让特校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才能为残疾孩子的职业教育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2009 年,彭碧娟几经周折,邀请因年龄原因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退役的王志刚加盟学校。王志刚是天门特校1991 届聋生班毕业生,后考取北京联合大学,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千手观音》、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等重大演出,曾随团出访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家乡的特教明星。彭碧娟安排王志刚执教律动课,并争取市政府解决了他的编制问题。

同是残疾人的王志刚,将自己对舞蹈和生活的热爱全部融入到教学中。2010 年6 月,在天门市夏日广场文化活动中,天门特校聋生表演的“乡村版”《千手观音》,让全场观众掌声雷动;语训班五六岁的聋生一字一顿、吐字尚有些模糊的一句“我——爱——爸——爸——妈——妈”,更是令听者动容!此后,无论是艺术节、“六一”庆典还是全市重大活动,特校的节目都成了亮点。学校还组建艺术团,聘请市音协专家左达人担任器乐教师。2011 年7 月,在湖北省第六届特教文艺汇演中,天门特校聋生表演的舞蹈《孔雀舞者》、视障生的笛子独奏《春到湘江》获一等奖。同年,天门特校被教育部、中残联命名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训基地。

舞台光环提升了残疾学生的生活信心,增强了特校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特殊的学生,更需要才能出众、爱岗敬业的师资。我们要把原有的优秀教师留住,把外界的专业人才引进来。”近几年来,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彭碧娟“点兵调将”,从全市学校先后调进了彭丽华、曹小燕等8 名特教专业教师。“以前宁愿到乡镇从教,也不愿意加入特校这个‘丐帮’。”2000 年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曾在张港镇初级中学执教的曹小燕笑着说,“现在无论走到哪里,人们投向特校教师的都是钦佩、羡慕的目光。”2012 年5 月,全市推选“感动天门十大人物”,天门特校教师集体入选。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了天门特校特色课程的行列:实验小学退休教师、市书法协会会员倪正辉教智障生书法,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专家鲁明皋教聋生茶艺,市幼儿园体能教师王应科教智障生协调身体各个部位的机能……他们在特校教师的配合下每周都来授课,从来不计较报酬。2010 年,天门特校被评为全国特教先进单位。

各尽所能成就残疾学生精彩人生

“现在遇到特校的学生,我们都会高看一眼。”看过残疾学生技能展示的居民如此赞叹。

2010 年,天门市政府另择新址,投入2000 万元迁建特校,一所集文化教育、功能康复、职业教育为一体的花园式特校,展现在人们面前。原打算收回进行招商开发的老校区,市政府也无偿划拨给特校作为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宽敞洁净的校园里,视障生正在计算机教室用语音提示操作键盘,学习计算机技术;缝纫班的聋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熟练地操作市陆羽服装裁剪培训学校无偿提供的12 台簇新的电动缝纫机——该校与市特校达成“扶残助蕾”长年培训计划,不仅免费提供设备,还包专业教师、包实训原料。

对逐渐成为在校生主体的智障生,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手工业加工。比如编织毛衣、绣十字绣;把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珠子串成大红的中国结、可爱的喜羊羊、美丽的芭比娃娃;让智障生和聋生配合加工手机连接线等电子产品。“这些小加工,都是按件计酬,发给学生。一方面,学生自食其力,走上社会后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家长不再把他们当成包袱,社会看待他们时也多了一份尊重。”

特校昔日的老校区,现在建成了实训车间,主要生产口罩、医用圆帽、手术衣等无纺布制品。现有的20 名学员,全部是特校九年级聋生班的毕业生,吃住免费,每个月可以拿到2000 元左右的工资。彭碧娟介绍,“负责厂房机械设备维护修理的王佳能和向东是聋生,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运用,已经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技术人才。”

至今,天门特校共有聋生、视障生、智障生438人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其中从事缝纫行业264 人,理发112 人,按摩26 人,机械、电子产品行业11 人,装潢2 人,特校教育2 人、美术设计1 人。他们不仅能够自食其力,有的甚至办起了企业、当起了老板,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学校教师群体被评为2011“感动天门年度人物”

猜你喜欢
特校天门特教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创特色品质特校
洞开天门
天门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天门石
天门石
在科研支持下的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