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液压油液的快速检测及污染控制

2012-11-16 03:10杨兆银张以良张俊福孟令达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年7期
关键词:油样油温油液

杨兆银 张以良 张俊福 孟令达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莱芜 271104)

1 概述

对液压系统,“大部分的液压系统故障均是由于油液的污染引起的”这一结论已被广泛的认同。油液的污染,使得元器件过早磨损,密封过早老化,锈蚀设备,甚至会堵塞小孔,卡死阀芯,引起突发故障,导致严重的生产事故。如何及时而准确的掌握油液的理化特性,并对污染加以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液压油液的理化特性有:粘度;固体颗粒含量;水含量;酸值;总碱值;抗乳化性;抗泡性;润滑性;水溶性酸碱度等数十项指标。专业而全面的油样化验需专业人员用专业仪器来进行,耗时耗力且价格昂贵,日常工作中不可能经常性的去做专业化验。但可以通过一些简便的检测方法对其中的部分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及时获取油液的理化信息,进而指导设备的维护工作,采取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保障设备的稳定及长寿命运行。

2 检测方法

下面针对油液几项关键的性能指标,介绍几种便捷的测试方法。

2.1 粘度

以往粘度的测定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行,但现在市场上售有一种“快速油粘度计”(如图1所示),只需将采集的油样与永久装于参考管内的已知粘度的油样做比较,无需任何计算,不需用秒表,粘度值便可在刻度上读取,测量精度可达5%。如有条件还可采用数字式粘度计。

图1 某型号便携式粘度计

2.2 固体颗粒含量

图2 便携式污染物检测仪

固体颗粒物的检测可利用便携式污染物检测仪来进行(如图2所示)。将油样通过一个小巧的过滤器进行过滤,然后利用专用放大镜观察残留在滤纸上的固体颗粒物,通过分析固体颗粒物的大小,数量,颜色等对油液的污染度进行判断,进而对设备维护作出指导性建议。一般而言,黑色的反光物是氧化铁皮;黑色的不反光物是橡胶碎屑;紫红色的颗粒是铜屑;片状的带颜色的物体是漆皮;晶体状的是沙粒;丝状的是棉絮等。

2.3 水分含量

系统内一旦进入水分,便有形成乳化物的危险,如无专用检测仪器,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判断油液内是否已经进水:

2.3.1 热铁板试验:如图3所示,将油滴到被加热的铁板上,含有水分的的油在发出“呲呲”的声音之后燃烧,不含水分的油直接燃烧。

图3 热铁板试验

2.3.2 试管加热试验:如图4所示,将试管内的油进行加热,并在试管口包裹温度较低的湿布,如果有水分存在,便会有水珠凝结在试管的内壁上

图4 热试管加热试验

2.3.3 螺旋铁丝试验:如图5所示,将烧红的螺旋 铁丝迅速插入油样中,如果有“呲呲”的声音,便表明有水分存在。

图5 螺旋铁丝试验

2.3.4 乳化严重的油液将会失去原来的澄清黄亮色,变得浑浊发白,可通过油箱的油镜直接观察到。

一旦发现油液内含有水分,必须及时查清原因,并采取措施消除油液内的水分。如果乳化严重,则需要更换油液。

2.4 其他检测方法此外,有经验的工作人员通过对油样的颜色,气味等的分析,也可了解液压油液的理化状况。

3 液压油液的污染控制

液压系统往往运行在恶劣的环境中,油液遭受污染的原因也非常复杂,要想彻底的解决油液的污染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图6是液压系统的污染源及成因:

图6 液压系统污染源及成因

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将污染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3.1 对于新安装的液压系统,在正式调试运行之前,必须进行管路的清洗工作。系统的清洗要按照相关标准严格进行,以确保系统安装时残留在内部的焊渣,毛刺,氧化铁皮,灰尘,水分油污等被清理干净。管路清洗是保证液压系统可靠性的一个关键环节,必须加以重视。

3.2 在系统中加装过滤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查,清洗或更换滤芯。根据安装部位和用途的不同,分为吸油过滤器,压油过滤器,回油过滤器,支路过滤器,外循环过滤器,空气过滤器等。合适的过滤设备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3.3 严格控制油液温度。通过加装加热器或冷却器,可以将油温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油温过高会加速油液的氧化变质,产生各种胶状物;油温过低又会导致泵的吸排油困难。但无论油温过高过低,都应当确保油液粘度在规定的范围之内。一般系统的油温应控制在45-55度之间。

3.4 液压设备在拆装及更换过程中,应由专业人员小心操作,避免异物进入系统。

3.5 备用油液应按规定存放,避免污染,并对系统油液进行定期更换。

结束语

油液的污染及防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通过对油液污染度的及时检测,可及时掌握油液的理化特性,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借助检测结果,还可对产生污染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延长液压设备的使用寿命,确保整个系统长期而稳定的运行。

[1]夏志新主编.液压系统污染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2]丁树模.液压传动(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隋文臣.液压与气压传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雷天觉主编.液压工程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油样油温油液
模拟工况条件下改性烃类航空润滑油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基于在线监测的油液污染智能控制系统
基础油对发动机油TEOST 33C沉积物的影响
蜡碳数分布和蜡含量对结蜡层分层的影响研究
无硫磷钼酸酯作为抗氧添加剂与胺类抗氧剂的协同性能
一根筷子辨别油温
液压系统油温过高现象原因分析及改进
如何判断油温?
合理润滑与油液监测技术的应用
油液监测技术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