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

2012-11-22 06:16龙德芳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2年10期
关键词:上学回家家长

龙德芳

从前,上学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自由自在的麻雀,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够了、玩饿了再回家。很难想象,少了“上学路上”这段行程,童年将是何等的单调?

“城市应是孩子嬉戏玩耍的小街,是拐角处开到半夜的点心店,是列成一排的锁匠或鞋匠,是二楼窗口探出头凝视远方的白发老奶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描述的街区生趣盎然、信息肥沃,能为童年生长提供最充分的乐趣、最周到的服务和最充足的养分,整个社区都给人以“家”的亲切和熟悉,孩子无论怎样穿梭和游走,结果都是快乐、收获颇丰地回到家里。路上所有的插曲,包括挨骂的那些顽皮、冒险和出格,都是世界给他的礼物,都是对成长的奖励和爱抚。

“小呀嘛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说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上学之路,我们不知道孤单,无拘无束地顽劣,偷偷摸摸地摘吃,眼疾手快地游戏,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砍柴,一起打猪草,无拘无束却又彼此关照,天真烂漫却又自觉担当。

如今,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村庄有些孤寂,许多老屋已经闲置,乡村小学的生源也日渐减少。很多分散的学校被合并起来,原来一村一个学校,变成几个村一个学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1997~2006年,中国村庄数量的减幅达到13.85%,村庄学校的减幅却为45.33%。这么做的好处是整合了教育资源,使得师资力量更集中,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更多的孩子辍学,家长的经济负担加重,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睡觉、吃饭、安全、营养、医疗、亲情等都是问题。

一些孩子在上学路上疲于奔命——在偏远落后的山区,人们居住得很分散,孩子读书的问题一直是一件让家长头疼的事。不少孩子以前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山道才能到校上课,如今学校撤并了,上学的路更远了。2011年9月1日,又是一年开学时,河北省赞皇县黄北坪乡下桃坡村二年级小学生陈聪伟从本村教学点转到本乡的石嘴头联办希望小学上学了,二十多里的山路从此成了这个七岁小女孩每天的必修课。某日,河北电台记者杨晓和小聪伟一起翻山越岭,亲身感受了她一天的艰难上学路。记者问:“上学远吗?”小聪伟说:“远死了,累死了。”

那些没有跟随外出务工父母进城而留守在家的小学生,如今基本都是住校。住校生不约而同都会在周五下午回家,于是乡村校车应运而生。这些校车定期到各个校门口等候,然后扬起一阵一阵的尘土,奔驰在乡村的路上。孩子们回到家里,吃一顿奶奶或外婆亲手炮制的饭菜,然后带足几天的菜粮,在周日的清晨,睡意朦胧地坐上返校的汽车。上学的路上,多了摩托车卷起的灰尘,多了往来汽车的鸣叫,少了童年的游戏,少了少年的欢歌,少了那些嬉闹的身影,甚至更少了一份内心深处的共鸣。

看看今天的孩子,那条温暖而有趣的沿途、那栋细节充沛、滋养脚步的空间,消逝了。他们被装进一只只笼子,仅在家校间来回穿梭,像贵重行李,得好生看管;像风筝,从天空撤下,把绳剪掉,挂在墙上。飞翔,从此成为传说和纪念。面对城市冰冷的水泥森林和眼花缭乱的车水马龙,面对乡村路途的遥远与孤寂,面对事故频发的现实与治安,眼见那些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所承受的残酷与无奈,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长,谁敢让他们只身一人在上学路上行走?他们怎么可能走完遥远的路程赶上课程?

其实,越来越繁重的学习任务,让孩子清醒的时候基本上都在书桌上,区别仅仅是一张在学校,一张在家里。上午学校不准迟到,下午家长催促快快回家,孩子更多时候就是从这张书桌赶到另一张书桌。这样的处境,让他们即使在学校,相互之间也很少产生交集。他们彼此相似,却难得彼此关心。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是上学路上。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最肥沃的土壤。而上学之路的消失,使得如今的孩子成了没有“发小”的一代,没有老街生活的一代,没有乡土熏陶的一代。

猜你喜欢
上学回家家长
家长错了
上学啦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过年回家,他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