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团队凝聚力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2012-11-26 05:04肖冬平王春秀
关键词:凝聚力节点中心

肖冬平,王春秀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完整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号召以来,从各领域各学科各视角广泛开展民族关系研究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际关系是人健康成长所离不开的必要条件,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人的成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也是当今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定位的阶段,能否适应于眼前的生活状态,能否融入以后的工作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学生能将人际关系处理得妥当,则是他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反之,则成为了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民族高等院校是各民族大团结的一个缩影,也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场所。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社会各岗位上的中坚力量,今天各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则是明天构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的中坚力量。民族院校是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的学校,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今天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对明日祖国各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民族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络展开研究,是了解各民族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一个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新一代各民族同胞团结和谐的一个有效途径,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祖国的民族团结、边疆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团队凝聚力

(一)概念界定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人际关系遍布于社会活动的每个领域。[1]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相对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个人性。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为具体的个人间的互动,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乐意接近的对象,成为人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②直接性和可感性。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如果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一般不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而一旦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就一定可以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③情感性。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感情色彩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这种感情色彩,要么喜欢,要么讨厌。喜欢就接近,讨厌就远离。[1]

大学生人际关系包括大学生与校园内外各社会成员、群体、阶层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具体说来,其基本构成包括:[2]①寝室成员关系。寝室是大学校园的最小单位,寝室生活构成了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分,良好的寝室同学关系不仅体现在寝室卫生环境,而且表现为良好的寝室文化,寝室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②班级同学关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就是班级同学,同学关系构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也有助于班级建设。③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此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还包括家庭成员关系、老乡关系、恋人关系、个人与班级及院系关系等。

团队凝聚力是指一个团队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向心力。如果各成员的目标和力量都指向同一个团队目标,那么我们可以说,该团队的凝聚力高,否则,团队凝聚力就低。团队凝聚力在社会网络研究方法中,可以用“密度”、“中心性”等作为衡量指标。

本研究所称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只针对班级同学关系。本研究所指的团队凝聚力也仅指班级凝聚力。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1.样本选取

我们选取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0级公共管理班为调查点,因为:第一,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目前,全省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云南特有的民族,如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第二,云南民族大学是高等院校中生源来自各民族的大学生相对集中的高等院校。第三,2010级公共管理班各民族学生分布相对其他班级而言比较均匀。第四,2010级已经是大学二年级了,对各自班上的同学比较熟悉和了解。这个班总人数为53人,其中,男22人,占41.5%,女31人,占58.5%;汉族27人,白族11人,彝族,8人,纳西族2人,回族,2人,布依族 1人,藏族1人。

尽管样本只有一个班,但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以小见大,至少可以大致了解当今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基本状况。

2.问卷设计

我们设计的一个问题项是:在这个班级中,当你遇到难事或难题时,最想找谁去解决问题或诉说?请按亲密度的顺序写出一到五位同学的名字。(请在本班同学名字下面画“□”并排序)(见表1)。

表1 调查问卷样表

3.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用表1调查问卷收集到2010公共事业管理班53份有效答卷,有效率100%。然后,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处理所有数据。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团队凝聚力分析

人无法离群索居,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能,以及沟通协调,合作完成工作,所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它有利于人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人克服困难、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实现人生价值。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在与人进行交往,特别是大学时期的交往,不仅能使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其健康成长也非常重要。

本研究根据收集到的答卷,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处理后,得到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0公共事业管理班的人际关系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1)。

图1 云南民族大学2010公共事业管理班人际关系网络拓扑结构图

(一)密度分析

整体网络密度的计算并不复杂,它等于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除以“理论上最多可能存在的关系总数”。样本数据经过Ucinet6.0处理计算的密度结果是1.00,关系总数为261.0。这说明,该班人际交往得比较充分,几乎没有一个人被落下,没有一个人被置于无人注意的角落。这表现在平时班上举行什么活动,班上几乎所有人都参加了。

(二)中心性分析

中心度 (centrality)刻画单个行动者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中心势 (centralization)刻画的则是一个网络所具有的中心趋势,其取值范围为[0,1],一般来说,星形网络的中心势最大,为1,环形网络的中心势最小,为0。

(1)点度中心性

行动者的度数中心度 (point centrality)可以分为两类:绝对中心度和相对中心度。前者就是与该点直接相连的点数,后者为前者的标准化形式。如果一个点与许多点相连,我们就说该点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

表3 2010公管班人际网络的点度中心性分析结果

Network Centralization=14.10%

从表3可以看出,在2010公管班的同学当中,张娅的点度中心性程度最高,为14.0,袁瑞希、李丹阳、徐云飞、焦彩霞、陈美平、郭梅香、陈思羽、张兴、李中全、张紫君等人的点度中心性程度最低,皆为5.0。这表明,张娅在本班有14个人直接与她相联系,同时也说明,她在班上的威信最高、影响力最大,最适合当选为班长或团支书。实际情况是,在过去的一年里,她一直担任着本班的团支书,并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支持。

该班的点度中心势为14.10%,这说明,该班的中心势比较低,彼此的关系都是一般化,没有出现一个能一呼百应的强势影响人物。虽然张娅的中心性最高,影响力最大,但也只有14个人直接与她联系,只占26.4%,不到全班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2)中间中心性

由直觉可知,如果一个行动者处于较多交往网络路径上,可以认为此人居于重要地位,因为处于这种位置的个人可以通过控制或者曲解信息的传递而影响群体。

点的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该点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他人之间的交往。如果一个点的中间中心度为0,意味着该点不能控制任何行动者,处于网络的边缘;如果一个点的中间中心度为1,意味着该点可以100%地控制其他行动者,他处于网络的核心,拥有很大的权力。

表4 2010公管班人际网络的中间中心性分析结果

?

从表中可以看出,张艳芳在本班的中间中心性程度最高,为304.59;最低的李丹阳,为5.368。这说明,张艳芳在该班的人际关系最好,她可以轻松获取和控制本班的各种资源;而李丹阳在该班的人际关系最差,人缘不是很好,要想获取或控制该班的资源,还要好好地从自身做检讨、好好反省自己与班上同学的关系。

(3)接近中心性 (Closeness Centrality Measures)

接近中心性以接近中心度 (Closeness Centrality)来表示,是一种针对不受他人控制的测度。弗里曼等学者根据点与点之间的距离 (distances)来测量“接近中心度”。如果一个点与网络中所有其他点的距离都很短,则称该点具有较高的整体中心度,或接近中心度。

表5 2010公管班人际网络的接近中心性分析结果

序号(按学号排序)3 1 2 4姓名inFarness outFarness inCloseness点入接近度outCloseness点出接近度20 张艳萍164.000 168.000 31.707 30.952 33 李跃165.000 154.000 31.515 33.766 40 马耀琴165.000 159.000 31.515 32.704 11 茶标166.000 150.000 31.325 34.667 49 李瑞167.000 156.000 31.138 33.333 15 郑含笑168.000 167.000 30.952 31.138 23 李松169.000 143.000 30.769 36.364 18 龙燕169.000 147.000 30.769 35.374 16 杨朝敏170.000 172.000 30.588 30.233 46 郭梅香170.000 154.000 30.588 33.766 12 白伟强170.000 157.000 30.588 33.121 43 徐宇174.000 166.000 29.885 31.325 19 林国灶174.000 176.000 29.885 29.545 39 孟鹏飞175.000 171.000 29.714 30.409 24 赵金丽176.000 150.000 29.545 34.667 22 王德荣177.000 148.000 29.379 35.135 7 杨月梅180.000 161.000 28.889 32.298 14 张爱琴183.000 156.000 28.415 33.333 10 杨亚梅187.000 153.000 27.807 33.987 28 焦彩霞188.000 163.000 27.660 31.902 29 张永春195.000 169.000 26.667 30.769 47 张紫君197.000 163.000 26.396 31.902 17 冉永虎202.000 147.000 25.743 35.374 26 李中全203.000 171.000 25.616 30.409 2 徐云飞204.000 153.000 25.490 33.987 38 张兴224.000 169.000 23.214 30.769 44 袁瑞希224.000 179.000 23.214 29.050 9 陈美平225.000 143.000 23.111 36.364

从表中可以看出,张娅在该班的接近中心性程度最高,点入接近度为47.706;最低是陈美平,点入接近度为23.111。这说明,张娅在该班的信息传递效率最高,因为她跟其他同学的距离最短,而陈美平在班上的信息传播效率最低,比较费周折。

(三)班级凝聚力分析

班级凝聚力可以用网络的内聚性 (cohesion)来进行分析。它可以分别从节点间的距离、网络的可达性、网络节点间的最大流量、点的连通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节点间的距离 (Geodesic Distances)Geodesic Distances

表2 云南民族大学2010公共事业管理班人际关系网络节点间的距离

从上面数据处理结果看,2010级公共事业管理班的同学之间的距离都是1,这意味着不需要借助中间人来进行沟通。

(2)连接节点间的捷径的数目

连接节点间的捷径的数目都是1。这意味着,班上所有的个人之间可以直接与对方进行沟通,不需要间接的途径,不需要找第三人。

(3)网络的可达性

数据处理后的结果与表2完全一样,都是1,节点间只需一步就可以与班上任何一个人进行交流沟通。

(4)网络节点间的最大流量

网络节点间最大流量为5。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设计问卷的时候就已经限定最多只能写5个人。

(5)点的连通性

结果输出的矩阵都是0,这说明,两节点之间要让它们不连接所需要去掉的节点数为0。

从总体上看,以上各项数据表明,该班的班级凝聚力很强。

三、小结

今天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明天社会的民族关系。从以上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当今民族院校的班级团队凝聚力还是比较强的。这可能跟各民族强烈的自我认同感不无关系。民族认同感,也是民族认同意识,是指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也就是斯大林所说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3]可以说,这种班级团队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民族的凝聚力。

我们在经过问卷调查之后还要进行个案访谈。当然这是下一步要做的。下一步我们要进行的研究是与团队凝聚力刚好相反的一个方面:班级团队的离心力。

本研究得到了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0级公共事业管理班的全体同学的全力配合与支持,在此表示特别感谢!

[1]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于曦,刘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解决对策[J].考试周刊,2010,27.

[3]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凝聚力节点中心
浅谈培养小学班级凝聚力的路径和方法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基于图连通支配集的子图匹配优化算法
北昌影音刘海申 凝聚力造就专业度,只为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此凝聚力”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
面向复杂网络的节点相似性度量*
采用贪婪启发式的异构WSNs 部分覆盖算法*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