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正规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以青岛市为例

2012-12-02 06:05刘慧李艳霞
外语与翻译 2012年2期
关键词:就业者社会保障劳动力

刘慧,李艳霞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我国非正规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以青岛市为例

刘慧,李艳霞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我国探索更加多样化的就业形式,非正规就业因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者,被称为劳动力的“蓄水池”,其门槛低,就业时间较为灵活,成为我国富余劳动力参与就业的一个主要途径。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人员大多存在着文化程度偏低,从事的职业技能含量低,收入低,社会权益保障缺失等问题。文章认为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应从社会支持、政策支持以及市场体系等方面加以积极引导。

非正规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对于城市的下岗失业人员而言,他们文化水平偏低,下岗失业前,大多从事传统行业,不具备新兴行业所需的技能,很难进入正规部门。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而言,由于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就业机会多,向城市流动以实现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由于城乡的二元体制,在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在人力资本质量不高的情况下,他们在正规部门实现就业的可能性偏低,于是非正规就业便成为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最优选择。

本文中所指的“非正规就业”包括“正规就业单位的非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单位的就业”这两种形式。对于非正规就业的判断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可能随时终止的劳动契约关系;雇主和雇员双方自由决定劳动时间的长短;灵活的劳动场所,偏低的就业门槛。非正规就业人员一般在城镇的私营企业、个体企业打工或者从事个体经营,大多存在于以下行业: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零售业、餐饮业、旅游业等,大多数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的工作时间多以小时、天数、季节为单位,大多数是临时就业,机会性就业,工作时间弹性大。本文以青岛市为例来研究我国非正规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非正规就业现状调查

2011年,中国海洋大学“规范与发展城市非正规就业有效制度供给”课题组对青岛市非正规就业者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75份,在对这些问卷的数据进行汇总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果。

下面是对青岛市崂山区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统计调查。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个人情况:

表1 年龄(周岁)

表1显示,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人员主要集中在18-40岁,18-40年龄段的人由于身体强壮,无子女或将子女托付给父母照顾,一般夫妻一起选择外出打工或者从事个体经营,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工作。

表2 受教育程度

表2显示,非正规就业者多数为高中以下学历,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这也是其无法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重要原因。

表3 有无从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资格证书

表3显示,非正规就业者大多没有从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资格证书,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缺乏劳动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工作水平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工作优势不明显,可替代性强。

表4 找工作的途径

表4显示,自己找到工作的非正规就业人员占据总人数的93.3%,其中很大一部分依靠亲友或者熟人介绍工作。通过政府安置的仅占1.9%。表明政府和非正规劳动组织在非正规就业中的参与程度较低。

表5 通过中介找工作时是否有过受骗经历

表5表明,32.1%的人通过中介介绍工作都有过受骗经历。中介市场不规范,缺少监督与管理,鱼龙混杂,甚至还存在一些黑中介,严重侵害了非正规就业者的合法权益。

表6 是否与雇主签有劳动合同

表6表明,非正规就业者大多数不签劳动合同,法律意识不强,一旦发生劳动纠纷,他们无法通过正当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大部分情况下,在与雇主协商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只能吃哑巴亏。

社会保障方面见表7。

表7 是否享有社会保障

表7显示,超过半数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不享受社会保障。相关资料显示,相对于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非正规就业人员最倾向于投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表8 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提供进一步的就业支持

表8显示,非正规就业人员对于政府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的期待最高,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紧随其后,同时也表明政府对于非正规就业人员关注不到位,需要改进和完善。

二、非正规就业人员面临的问题

非正规就业在促进就业方面功不可没。但是,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不少,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缺乏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渠道不畅通,没有实质性的竞争力

非正规就业者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如电子厂、服装厂)、建筑业(如家庭专修业、工程土建)、住宿、餐饮业、邮电通讯业(如代理人员、话费充值人员)、仓储业(如仓库保管人员)、公共事业(如环卫工人)和社区工作(如维修人员、家政服务人员等),就业层次低,技术含量低,缺乏有效的竞争力。政府和用人单位对非正规就业者的培训投资不到位,他们自己本身没有条件去培训职业技能,从而影响了其职业潜能的发挥。

调查中发现,19.1%的人希望政府及时全面地发布有关人才需求的信息,由于他们的信息渠道不畅通,对岗位的信息掌握不全面,影响了非正规就业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对非正规就业缺乏合适的定位

社会对非正规就业多存在着偏见。在大家眼中,非正规就业没面子,不如正规就业体面,属于底层人士干的活,对非正规就业人员也存在歧视心理,缺乏应有的尊重。其实,非正规就业并不是不规范的就业,他们也需要社会对于自己和自己工作的尊重。但是从社会现实来看,非正规就业者不仅工作不稳定,而且待遇不公平、组织无秩序。举例而言,家政业在生活中必不可少,但是社会上始终觉得这类行业低人一等,使得很多女性从事此类行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和行业监管,难以维护正当权益

非正规就业人员所在的非正规就业部门没有主管单位,他们与用人单位只存在单方面的劳务关系,没有雇佣关系。目前我国关于非正规就业主要适用于《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监察、社会保障等法律法规,也不是完全适用于非正规就业者。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非正规就业者不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当出现工伤事故,福利缺失和社会保障缺失,工资不到位的时候,无法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非正规就业者缺乏相应的单位监管,缺乏行业监管标准,中介机构泛滥,这些都侵犯了非正规就业者的正当权利。

(四)社会保障缺失

非正规就业者收入水平不稳定,劳动关系不稳定,更需要社会保障的保护。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保体系主要针对正规就业者,非正规就业者多数没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从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调查中发现,他们最倾向于养老保险(47.0%),医疗保险(44.9%),失业保险(8.1%)。

三、引导非正规就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引导非正规就业的健康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社会、政府和市场各方面的努力。

(一)提供公共培训、职业指导和相关信息,关注非正规就业者的心理健康

政府、工会、劳动部门、用人单位应提供一定的职业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不单单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培训时要结合市场需求,力求实用,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提升他们的就业层次。政府应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劳动力的需求,对非正规就业者提供信息支持。此外,非正规就业者也要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渠道,积极努力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对于非正规就业者也不能忽略对于其心理状态的关注,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干预,采用宣传、召集学习等方式,使其不卑不亢,自强自立,提高其抗压能力。

(二)改变人们对于非正规就业者的偏见心理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对于促进就业都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上要摆正对非正规就业的态度,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岗位辛苦,薪水少,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要“以人为本”,不要认为他们低人一等,应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

(三)建立灵活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对非正规就业给予政策扶持

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应弱化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制度性隔离(如对户籍的限制),放松管制,有能力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也可以选择正规就业,使劳动力能够双向自由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缩小非正规就业和正规就业之间的差距。可见,建立灵活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为非正规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政府应对非正规就业单位提供贷款优惠和税收优惠,在完善信用体系的前提下,鼓励银行为用人单位提供小额贷款,减少企业的成本,增加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稳定性。另外,要对非正规就业人员进行税收优惠,减少甚至免去他们的个人所得税,以增加其收入,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基本权益

1.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对非正规就业人员权益的监管和保障,出台专门的法律(如建立反歧视的平等就业法等)和管理法规(整合劳动部门、城建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统一对非正规就业的管理),同时要制定法规来整顿与治理中介,监督中介机构,使其规范化。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特别是劳动关系方面,保护非正规就业者的正当权益。政府应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检查,建立最低工资标准。

2.加强社会保障:建立适应非正规就业者的就业保障体系,使他们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在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76.0%)的非正规就业者愿意缴纳社会保险中个人应缴纳份额。应推出专门针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保险品种,可以由雇主和就业者同时缴纳一定比例的保险,主要涵盖工伤、大病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逐步推进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总之,非正规就业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功不可没,也是未来就业的发展趋势。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协作。

2012-04-30

刘慧(1986-),女,山东莱芜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就业者社会保障劳动力
金融支持能否提升就业者的幸福感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的难点探究——基于灵活就业者缴费能力生命表的分析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