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阶段特征

2012-12-06 17:41李建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国家队足球运动世界杯

李建华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警体部,辽宁沈阳 110035)

◂体育人文社会学

建国以来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阶段特征

李建华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警体部,辽宁沈阳 110035)

主要研究从建国后,即1949—2011年我国足球运动经历的漫长而又起伏曲折艰辛的发展路程,即对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起步、初步发展、孤立停顿、文革的徘徊与倒退、恢复发展、体制改革及职业化发展、赌球猖獗和水平下滑这几个阶段做出阐述与分析,从宏观的历史的层面审视中国足球,以期给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以有益启示。

足球;国家队;发展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就将足球列为第一批重点发展项目。当时因匈牙利荣获1952年奥运会足球冠军[1],1954年荣获世界杯亚军。身为世界足球先进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匈牙利,协助带动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让我国足球早日步入世界足球强国行列应该不难,然而我国足球经历的发展路程却千变万化。进入世界杯足球赛一直是各个国家足球发展成功与否的标志,我国足球为何于2002年才进入世界杯赛?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段期间足球发展经历的路程值得深思与研究。从宏观的历史的层面审视中国足球,也能够为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 赴匈牙利足球取经的起步阶段(1949—1957)

1949年建国之后,我国足球运动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但当时我国足球运动的起点很低,足球技术水平同足球欧美强国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2]。由于我国政府刚刚成立,足球运动在国际政治生态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此,我国把参加国际性的足球比赛并取得优胜成绩作为振奋民族精神和提高我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方法。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足球运动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日益上升,重新得到发展。

为了普及足球运动和提高足球水平,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大力培养足球运动人才,全力推进足球的教学训练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从1953年起,在全国各体育学院先后设置了足球普修课程班、专修课程班和足球专项课程班、足球进修班、足球函授班等。有的学院还设置了培养研究生的硕士班。每年都给全国各级学校、业余学校、科学研究单位和各省市足球代表队提供了大批优秀的教练师资,这对于足球运动和足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3]。1954年,政府为了快速提高足球水平,派遣了一支由25名球员组成的青年队赴匈牙利取经学习足球(后来又增派10名球员),这是我国第一批接受系统化训练的青年足球运动员,也是建国后第一批走出国门的留学人员[4]。当时,匈牙利除了获得奥运会冠军和世界杯亚军,又因在英国伦敦温布莱球场击败了英国队,打破了英国足球队在本土保持的90年不败的记录,轰动了世界足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足球王国”[4]。当时巴西、阿根廷、德国、意大利等如今的足球王国还远未达到轮流坐庄的水平。经过刻苦的训练,曾几次败于匈牙利业余队的我国国家足球队1年后战胜了乙级强队,实力达到了匈牙利甲级弱队的水平。学成归国后,这些球员为以后提高我国的足球运动水平,建立自己的国家足球队和强化足球教练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1955年,政府聘请苏联足球专家在原北京体育学院培养了我国第1届足球硕士班研究生,成为以后发展足球运动的教学、训练、科学研究工作的一批主要动力。

此外,为了促进足球运动的发展,政府还大力推进足球竞赛活动,并将建立、健全竞赛体制作为足球工作的重点。1951年,在天津民园体育场举行了第1届全国足球锦标赛。经过这次比赛,群众性的足球运动迅速发展起来。赛后,在这批球员中筛选出30名表现优秀者,组成了国家足球集训队,成为建国初期足球运动的主要原动力。同年,政府第一次派出足球队——中国人民解放军足球队出访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捷克和保加利亚。这支拥有多名国脚的国内强队竟以1∶17和1∶9的悬殊比分分别输给了捷克和保加利亚足球队。这大体反映了当时我国足球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差距。1953年,在上海举行了第2届全国足球锦标赛。同年还举行了13个城市的青年足球锦标赛。参加比赛的320多名球员都在20岁以下,青少年球队后备力量迅速成长,这对于普及和提高足球运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除了国家队的组建,各省市还先后成立了专业足球队。并从这一年开始举行每年一度的足球联赛。1956年,根据足球运动的发展情况,将参赛队按水平分为甲级队和乙级队,并规定升降级的办法,为建立全国等级联赛制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还开始实行球员、裁判员等级制度。次年,原国家体委规定了全国甲、乙级联赛的办法和时间,全国足球甲级队、乙级队联赛逐渐走上规范化,标志着我国足球运动球队体系初步确立,竞赛水平和竞赛组织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同时激起了人们对足球的热情,也推动了社会大众性足球运动的发展,为普及和提高足球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贯彻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我国足球运动在这一时期发展较快。1957年,国家队参加了第6届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3场比赛1胜1平1负。最后,由于印尼队的净胜球多1球,而使我国国家队痛失第6届世界杯的出线权。我国足球几乎从那个时候开始尝到打入世界杯的艰辛与苦涩[4]。但这次国际性的正式比赛,我国大致了解了国际间的情况,也认清了自己的差距,获得了宝贵的国际比赛经验。

2 节节上升的初步发展阶段(1958—1960)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足球正处于节节上升的发展态势,有条件推进足球的省市都有了专业球队,甚至二队。在足球训练工作方面,努力做到“技术全面、战术多样”,加强思想、体能、技术和战术的全方位训练,并树立了“勇、快、巧、准”和大运动量训练的独特风格。整个足球运动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足球运动高潮。

1956年获奥运会冠军的苏联国家队,极大地激发了国民对足球运动的热情。1959年,第1届全运会足球决赛在北京和天津举行。这一时期同世界各国的交往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还打过几场在水平之上的国际比赛。其中最为轰动的是瑞典冠军球队——尤哥登队的来访。当时的瑞典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队,并且在第6届世界杯获得了亚军的殊荣。而北京队却以1:0战胜了瑞典队,这在国内甚至在国际足坛都引起了强烈反响[5]。1959年,为了庆祝建国10周年,在北京举办了中国、苏联、匈牙利三国足球对抗赛,应邀而来的是苏联国家队和匈牙利国家二队。此时,已从匈牙利学成归来的青年队员组成的国家队进入成熟期,表现出较高的技术水平。首场比赛仅以0∶1负于实力雄厚的苏联国家队,以1∶0战胜强劲的匈牙利国家二队,总分排列第2。

此外,该阶段各省市集训球队已经逐步健全,并在数量上有所增加。由于建立了少年足球比赛制度,形成了甲级—乙级—青年—少年四级竞赛制度,足球联赛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1958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各队球员的身体素质、进球速度、传球的准确性和战术意识等都有了很大进步。

3 足球发展停顿的孤立阶段(1961—1965年)

20世纪60、70年代正是世界足球运动突飞猛进的时期,而我国的足球运动由于受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则处于起伏、徘徊、波动之中。“足球和整个国家一起,共同承担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所导致的严重后果。”[4]

三年的经济困难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质,体育经费的大量删减更使我国无力承担国内外正常的足球竞赛活动。多数球队中止了训练和竞赛活动,运动水平明显下降。全国甲级联赛虽然保留了下来,但比赛场次减少了,竞赛规模缩小了,初见成效的我国足球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此外,由于1957年以后我国被国际足联排斥在外,再加上长时期的封闭,对于外界足球技战术世界性的变化无法了解。所以比起国际间足球的大发展,我国足球停滞不前,明显地落后于世界强国。三年自然灾害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足球训练、竞赛工作才又逐渐得到开展。

此阶段,足球界明确提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训练”的方针,即以“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作为指导足球训练的根本思想和措施。之后的比赛证明,这个方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当年巴西“马杜雷拉”队来访时,八一队和天津队都分别与之打成平局。次年国家队重新组队。此外,足协于1964年还改进了甲、乙级全国循环升降机制。同时,还确定了全国发展足球运动的十个重点城市和地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大连、沈阳、南京、延边和梅县,并对这些足球重镇采取重点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地区及其周边地区足球运动的发展。在青少年基层足球运动方面,许多学校也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领导,在提高体育课程质量的同时,推动课外活动和运动竞赛的发展。有些学校代表队还直接参加省、市级运动会,甚至全国比赛。许多学校形成了优势,不少具有特殊运动体能有潜力的学生被转送到各级专业运动队培训。有的大学生球员直接成为专业队的主力,甚至被选送到国家队。

4 文革时期足球运动的徘徊与倒退阶段(1966—1976年)

自1966年下半年起,“十年浩劫”开始了,使足球运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足球运动的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等工作几乎全部停止,各级足球队处于瘫痪状态。

这一时期各级体委的工作濒于停顿,许多体育设施荒废或被捣毁,体育报刊被迫停办,体育院校停止招生,各种运动队伍基本上解散,国际体育活动也基本上被取消。各省、自治县、直辖市的足球代表队解散了47个,有124名优秀足球运动员和15名专职足球教练离开了球场,致使我国足球运动水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时远远落后于世界强国。在足球的后备力量上,青少年业余训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运动队伍青黄不接的矛盾日益严重[6]。

尽管足球运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但是这期间也还是获得了一些成绩。1966年,第1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在柬埔寨首都多边开幕。国家队分别战胜了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和也门队。最后以1:2败于当年进入世界杯八强的韩国队,获得亚军。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足球运动重新取得了其应有的地位[2]。1974年,在德黑兰举行第7届亚运会时,召开了亚足联第6届代表大会,我国足协被接纳为亚足联会员。同年,国家队参加了德黑兰亚运会足球赛,因为缺乏国际比赛经验而未获得小组出线权。1976年,国家队参加了在伊朗举行的第6届亚洲杯赛,获第3名。另外,因为政治原因而中断了6年的足球赛,于1971年尝试性地举行全国集训赛。1972年,举行了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足球赛。而后竞赛运动开始逐步恢复,运动水平也有所回升。1973年和1974年,相继恢复中断了13年的全国青年锦标赛和中断了7年的全国少年比赛。群众性的竞赛有所发展,国际比赛也比较频繁。

5 回归体制的恢复发展阶段(1977—1989)

文革结束后,我国政治局面趋于稳定,经济状况逐步好转,足球运动获得了新的发展,运动水平开始回升。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足球运动处于改革和探索阶段。

为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打好基础,原国家体委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培养后备力量。1979年,我国足协增设了16个重点地区的基层小学生“萌芽杯”比赛、中学生“希望杯”比赛,以及16城市青年冠军赛。次年,原国家体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颁布了《关于在全国中小学积极开展足球运动的联合通知》,为在中小学中普及足球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伴随着基层足球运动的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有很大提高。1982年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洲运动会上,国家队没有进入四强,但青年足球队却获得了亚洲第2名的好成绩,并获得了参加1983年在墨西哥举行的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的资格。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甚至引起了国际足联的重视。1985年,国际足联委托我国举办了首届“国际足联16岁以下柯达杯世界足球锦标赛”。我国在分组赛中以第1名的资格进入8强,在半决赛中以2∶4负于德国队。这届少年足球锦标赛获得了很大成功,邓小平同志对此作了很高的评价:“各队无论在技术方面、体育道德方面表现很好,他们踢得很有朝气,是世界足球运动的希望。中国少年队也踢得不错。我们中国足球运动要搞上去,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7]。”

1979年,为了进一步普及足球运动,原国家体委还选定了开展足球运动的16个重点城市和地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大连、重庆、武汉、青岛、南京、长春、昆明、西安、石家庄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梅县地区。到1985年末,原国家体委成立了足球办公室,形成了掌管全国足球训练、竞赛、外事等为一体的综合体制,获得了一定成效。在国内竞赛方面,1978年开始恢复全国甲乙级联赛并改为双循环升降制,并建立了全国成年队联赛、青年队联赛的各级较稳定而系统的竞赛制度。在巩固1957年形成的甲—乙—青—少四级竞赛体制基础上,扩大、发展了这种体制。第一次制定了三年不变的竞赛计划,实行了甲、乙、丙三级升降级制度。甲乙级队的联赛场次创造了建国以来历史最高水平。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国家体委极力促使足球运动同各国的扩大交流接触。1977年,美国“宇宙队”先后访问了北京和上海,我国足球队也回访了美国,这是继我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美国之后,第二支到美国进行交流的国家级球队。1979年,国际足联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重新接纳我国足协为会员。我国在国际足联合法地位的恢复,使得国际比赛的性质由原来较多的友谊赛逐渐向正式比赛过渡。但长时间的封闭使足球水平大幅度下滑,我国足球队在国际比赛中连尝败绩。1980年第22届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中,由于技术水平同世界足球强国相差太远,我国足球队在小组赛中负于较弱的新加坡队未能出线。同年,在总教练苏永舜的带领下,国家队远征科威特参加第7届亚洲杯赛,但在小组赛中未能出线。1981年,在参加第12届世界杯足球赛的预赛中,我国足球队以全胜的成绩获亚太区预赛第4组的第1名。但在其后的比赛中痛失出线权。新组建的国家队于1983年首先参加了第23届奥运会预选赛,但小组未能出线。1985年,国家队在总教练曾雪麟的带领下再一次参加世界杯。然而比赛的结果却使得最有希望出线的我国足球队再次饮恨。球迷的激烈行为酿成了轰动一时的“5.19”事件。1987年,第24届奥运会足球预选赛我国足球队在比赛中表现得非常出色,第一次得以晋身国际大赛决赛圈赛事。1988年,我国奥运足球代表队在汉城奥运会上首次亮相国际舞台。

6 足球体制改革及职业化发展阶段(1990—2001)

随着我国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化的进程也影响到足球运动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其中足协的实质化和足球的职业化成为改革的重点。

1989年,原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中国足协实体化的通知》。我国足协实体化之后,既是全国体育总会的会员,又是原国家体委的直属单位,成为全国唯一领导足球运动的权威性机构。1992年“红山口”会议决定把足球作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确立了中国足球要走职业化道路的改革方向。1993年,我国足协应当时足球界的呼声,采取大胆举措,从德国请来施拉普纳担任国家队教练,徐根宝出任其主要助手。同年,新的国家队在洋教练的率领下夺得第十届亚洲杯季军,再次燃起了我国球迷的希望。然而转眼间,第15届世界杯预选赛的失利,将球迷的美梦打碎,也使我国足球界明白,洋教练并不能使我国足球一下子有质的飞跃[8]。痛定失痛,足协决定开始实行体制改革,向俱乐部迈进,向职业联赛迈进。

此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民经济获得了很好的成就,这为我国足球走向市场化,实行职业化,举办全国职业联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94年,我国首届职业足球联赛——万宝路足球联赛揭幕。赛后,足协将所获得资金的80%拨给了参加联赛的俱乐部和协会,增强了作为市场主体的俱乐部的生存空间,达到了使我国足球真正走向市场的目的。这一重大举措也明确了俱乐部的比赛经营权利,使其力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体制,逐步走上职业化大道中[8]。伴随着职业联赛,我国兴起了一股商业性质的足球比赛热潮,许多公司纷纷以巨额出场费邀请外国俱乐部名队来华作访问比赛。1994年,国家队在北京以4:2战胜了来访的意大利劲旅桑多利亚职业队。同年,北京国安队战胜了世界足坛中有“王中王”之称的意大利AC米兰队,这些比赛掀起了我国足球运动的又一次高潮。同时,这些频繁的比赛交流对于我国足球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足球运动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此时,我国甲A、甲B俱乐部球队已经积累了近10年职业联赛营运的经验,与国际职业联赛日益相同。联赛的举办,锻炼了球队,提高了足球比赛的水平,在为俱乐部、为球员带来商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除了走红的足球联赛是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外,教练的频繁更替、外国洋教练的引入也是一个重要特征。从苏永舜到曾雪麟、高丰文、徐根宝、施拉普纳、戚务生、霍顿,历任国家队主教练都成为连接倒塌的多米诺骨牌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国足球教练的这种命运直到有“神奇教练”之称的南斯拉夫人博拉·米卢蒂诺维奇的到来,才暂告结束。2000年,曾三次率领哥斯达黎加队、墨西哥队和美国队打进世界杯赛的米卢正式接掌国家队帅印。不负众望的是,在历经磨难之后,中国男足终于得偿宿怨,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01年10月7日,国家队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完胜阿曼队,取得了韩日世界杯决赛圈的“入场券”,使这一日成为中国足球的一个新里程碑。

7 赌球猖獗、水平下滑的动荡低迷阶段(2002—2011)

在第一次闯入世界杯的圣殿之后,中国足协没有抓住国内空前良好的足球氛围发展足球。面对林立的强劲对手,国际赛经验不足加上自身实力的不足,中国足球在国际大赛中屡屡失利,十年间国足、国奥、女足、青年队全线失守,其间假赌黑猖獗,2009年足坛反赌风暴骤起,又等于是雪上加霜,这十年中国足球水平不断下滑,甚至跌至亚洲三流。一直到2011年巴西世界杯出线无望,惨不忍睹的战绩,甚至牵连了足球运动本身,全国的足球人口呈直线下滑之势。

在国内联赛方面,2001年末至2002年初甲B假球案爆发之后,中国足协宣布全面取消升降级,甲A联赛失去悬念,球市出现全面滑坡。2003年甲A联赛落幕,2004年中超联赛启幕。甲A变成中超,名字更响亮了,势头却不升反降。应该说,当我们的联赛并不具备超级联赛的标准,从甲A到中超的转变是操之过急的。管理层对足球发展的理解和判断不够清楚和准确,中国足球跟世界足球水平也有了很大差距。2002年世界杯后,我国足球联赛并没有带给足球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各方面都以成绩为重,打基础方面做得不够,导致了“泡沫”的出现。几年中出现的假赌黑,又影响了足球的形象和公信力,导致社会上对足球的不认可。

在国际比赛方面,自2002年中国队第一次参加世界杯,三场比赛一球未进,黯然告别世界杯。我国足球在国际大赛中屡屡失利,十年间国足、国奥、女足、青年队全线失守。2002年,中国队自1990年之后首次失去亚运会女足冠军头衔,加上年中中国青年女足未能冲出亚洲获得参加首届世界青年女足锦标赛的机会,中国女足在亚洲的绝对霸主地位已经受到了冲击和动摇。2004年,中国女足在雅典奥运会上0:8惨败给德国,被认为是中国女足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同年,国足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最后一场比赛中遭淘汰。2007年,中国国家队在亚洲杯小组赛中完败乌兹别克斯坦,未能小组出线。2008年,中国国家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上主场不敌伊拉克队,无缘2010年南非世界杯;同年,中国国奥队在奥运会首战比赛中1∶1战平新西兰,董方卓为中国国奥打进奥运会历史上的第1个进球,随后输给比利时和巴西。2009年,“反赌风暴”骤起,之后南勇、杨一民、谢亚龙等人纷纷落马。2011年,国家队在亚洲杯小组赛中未能出线;同年,中国女足首度无缘奥运会,中国男足5战2胜3负,提前一轮无缘十强赛。2012年奥运会和2014年世界杯,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已经画上了尴尬的句号。

此外,自2001年中国足球韩日世界杯出线后我国足球水平不断下滑,伴随的是青少年后备力量的不断萎缩,足协扩大足球人口、拓展青少年足球培训工作不过停留在口号上。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及“实施方案”。通知称今后将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阶段开展足球联赛。方案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定位为长期工程,成为中国足球界力图破解足球基础难题的最佳选择。未来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开展将与建立足球培训中心一起,成为我国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重要战略。从当前看,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认知差距、资金投入不足、场地严重缺乏、政策保障不足、基层教练员数量萎缩水平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9],而建立足球培训中心则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制度的保障。

8 结束语

综观建国以来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我国今后要想成为世界顶尖足球发展国家,调整足球价值观是方向,加强体制改革是良方,发展青少年基础是关键,培育良好的联赛环境是保障,促进国际交流和学习是阶梯。唯有职业足球与青少年的基础发展才能快速提升我国足球水平,早日步入世界主流。

[1]饶广平,麻雪田.世界足球大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上册),2001.

[2]章成钧.中国足球沉浮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

[3]中国足球协会.中国足球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126.

[4]者永平,关圣力.中国足球百年照片珍藏[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5]年维泗.欣慰与悲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6]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7]傅洪波,田 淼.亚洲足球十强完全指南[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127.

[8]韩 勇.中国足球俱乐部[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2.

[9]王 格.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2):99-102.

Different Stages and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in Soccer in China

LI Jianhua
(Police and Sport Department of China Police College,Shenyang 110035,Liaoning,China)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long and difficult development process in soccer in China since the year of 1949,when new China was founded.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an be concluded as the follow stages:beginning,initial development,to be isolated and paused,degeneracy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recovery and development,system reform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going down of football level.From the macroscopic historical dimensions,the author affords a survey on Chinese football in order to give a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on football development in China.

soccer;national team;development stage

G80-05

A

1004-0560(2012)03-0047-04

2012-02-11;

2012-03-26

2010年辽宁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立项计划(项目编号:2010125)。

李建华(1957-),男,副教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责任编辑:刘红霞

猜你喜欢
国家队足球运动世界杯
业余足球爱好者对足球运动损伤的认知与预防研究
足球运动对超重、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影响的系统综述
包头市第十一中学学生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
北欧两项国家队备战2022年冬奥会路径探索
2016美国国家队选拔考试
多彩世界杯
铁岭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世界杯搞笑来袭
世界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