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体育和谐发展

2012-12-07 07:53季爱民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体育道德价值体系体育精神

季爱民,刘 涛

(1.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四川 绵阳 621000)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体育和谐发展

季爱民1,刘 涛2

(1.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四川 绵阳 621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当代中国体育发展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基础、精髓和主题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它引领和决定了当代中国体育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科学发展观、在体育道德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构建中华体育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导向;中国体育;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现代化建设各方面,以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次会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形成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体育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和精神已经内化为促进社会发展、民族强盛的精神动力,体育的和谐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是,诚信缺失,道德失犯问题在现阶段体育发展中依然存在,体育腐败现象也较为严重,体育体制和机制还有待完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融入体育建设全过程,将之转化为体育行为人的自觉追求是体育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将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引领中国体育持续、和谐发展。

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贯彻以人为本的体育科学发展观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不同价值诉求的发展观会引领人们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如果体育的发展片面地追求竞技体育的“金牌至上”,将不利于体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为它的价值取向是“以物为本”,这只会诱使人们物欲膨胀,人最终只能沦为一种具有理性的工具。体育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制定体育发展的战略,作为衡量体育发展的尺度和最高目标。

“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那里也是一脉相承的。“体育者,养生之道也。”[1]65表明毛泽东在青年学生时期就认识到体育的精髓在于完善人格,要唤醒民众,增强民族体质,以改变“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1]64的可忧现象。延安时期,毛泽东这一体育思想日趋发展和成熟,在《解放日报》体育专刊上的题词“开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不仅揭示了体育的宗旨,成为延安时期体育思想的精髓之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也成为新中国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邓小平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强调体育增强全民族体质,提倡“没有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就没有雄厚的基础,好的选手就选拔不出来。当然,整个国家水平要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这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对立的统一。”[2]18他身体力行地将观念的东西落实到相关的体育政策和法规之中。他明确指出:“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要进一步研究,提出方针,制定规划。”[2]14之后,指导新时期体育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指出:“体育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国家的荣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延续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江泽民的体育思想体现在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上,1997年,江泽民为全民健身工作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02年,江泽民在会见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代表时再次明确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出发,进一步规划和加快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为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展示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和综合国力,他一再强调亚运会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一定要全力办好,以此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凝聚力。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创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体育道德发展

一个社会的荣辱观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人们据此进行道德抉择,确定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当代中国全体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3]

我国体育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道德失范问题。道德行为的失范与职业道德意识的淡漠相伴而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荣辱观开始模糊了。虽然体育道德决定论有所偏颇,但是,更要摒弃体育道德无用论。体育道德是体育行为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人们价值体系经过选择、形成、沉淀和稳定之后就会自觉支配人们的行为,对体育道德的漠视会导致体育运动的异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体育道德的发展尤显必要和迫切。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体育行为人道德境界和道德素养。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在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上坚持一元化,通过宣传来营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外部环境,尤其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多元社会价值观的整合、导向和引领作用,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感知和认同。当行为主体的道德义务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感情和道德良心并自觉达到与道德义务的统一,错误的价值取向将得到矫正,社会主义荣辱观将成为自己的道德价值目标。

其次,研究和制定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体育职业道德原则,规范体育行为。道德原则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居核心地位,是道德习惯得以保持的保证,集中反映了特定阶级的利益。体育道德原则就是特定社会体育行为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是评判体育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标准。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实现体育的和谐发展,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求确立普遍遵循的体育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完善体育道德规范体系。

最后,健全体育法律体系,保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在形式和手段上有差异的道德与法律有着同一性,不仅表现在它们目的相同,都服务于对主体行为的规范,而且通过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政策和法规来规约和惩戒不道德的行为,利于全社会增强法制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社会主义荣辱观本身就蕴涵了以德治国要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理念,要把体育道德规范体系的教育、宣传和制定与体育法律的保障结合起来。

3 培育爱国主义、弘扬改革创新,构建中华体育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论思想,为着集体、民族和国家的荣誉,顽强拼搏、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体育精神的根基。这种带有浓厚民族根基性的体育精神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创新,走向成熟。

孕育于抗战时期的延安体育精神就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内涵,堪称中华体育精神承上启下的典范。“团结一致,夺取胜利”彰显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高度一致性;“体育军事化”、“体育运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示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精神传承了传统文化和革命的传统。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4]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把握着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但是由于转型期社会变化的冲击、西方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加上传统文化糟粕的混淆和机制建设的相对滞后等因素,侵害中华体育精神的腐朽思想依然存在,竞技领域尤其明显。中华体育精神的构建需要培育和弘扬。培育和弘扬既各有侧重点,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形成有机的统一。民族精神重在“弘扬”,时代精神重在“培育”。弘扬民族精神要吸取、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就,在弘扬中培育;培育时代精神要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培育中弘扬。培育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都要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使中华体育精神真正成为鼓舞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4 以共同理想为主题,实现体育和谐发展

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旗帜和向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凝聚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宗明义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现阶段我们共同的理想。

中国共产党和谐治国的理念有着丰富的创新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其应有之意。归之为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社会和自然相互和谐的社会。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应成为中国和谐体育的价值追求,“生态体育”的理念、“绿色奥运”的口号以及“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所倡导的正是这一美好的愿望。

总之,中国体育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精神动力和精神纽带的引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体育发展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培育和弘扬出包容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中华体育精神,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体育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体育和谐发展。

[1]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2]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主编.中华体坛四十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9):3.

[4]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

Harmonious Sports Development Led by the Core Value of Socialism

JI Ai- min1,LIU Tao2
(1.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China 241000;2.Mianyang Vocational College,Mianyang,Sichuan China 621000)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value system of socialism serves 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The soul,foundation,essence and them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omprise a dialectical unity,which leads and decides the complete,sustainabl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ports.To achieve this goal,we must adhere to the humanistic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sports,realize the socialist value of honor and disgrace in sports morality and construct the Chinese sports spirit based on the core of patriotism,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Value guidance;Chinese sports;Harmonious development

G80-05

A

1001-9154(2012)01-0037-03

G80-05

A

1001-9154(2012)01-0037-03

季爱民(1969-),男,安徽繁昌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哲学。

2011-11-02

猜你喜欢
体育道德价值体系体育精神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初中生体育道德发展水平研究①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群众体育道德践行的路径
真正的体育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
法制视阈下我国体育道德失范及其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