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动态

2012-12-08 10:13
影像技术 2012年2期
关键词:参观者博会博物馆

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

精致的手工镶嵌马头琴、古音绕梁的青铜器编钟,还有可以身临其境感受登月魅力的穹幕、逼真的“苹果之父”乔布斯硅胶模型……昨天,“2012国际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简称“博博会”)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举办。本届博博会的主题是:科技进步、文化创意与博物馆发展。共有来自全国的59家博物馆及96家相关企业参加了本次展览。

据了解,展览于明天结束。市民可免费参观,把博物馆的记忆带回家。

59家博物馆集体亮相

据了解,参加本次博博会的59家博物馆既包括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在京大型博物馆,也包括了内蒙古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区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此外,在国际展示区,英国的泰特现代艺术馆、韩国文化院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及文化机构集体亮相。这是一次博物馆文化的“视觉盛宴”。

在恭王府展厅,“康熙”、“和珅”、“慈禧”等大人物悉数亮相。只见“康熙”在现场挥毫泼墨,给大家赐起了墨宝,他的身旁还有躬身伺候的“和珅”,引来不少参观者求字。记者注意到,接近中午时“康熙”已经用完了一瓶墨水,但求字者仍络绎不绝。

恭王府的工作人员介绍,“康熙”、“和珅”、“慈禧”都是恭王府的志愿者扮演,他们另外一个身份还是恭王府自创历史情景剧的演员。“很多人之前对于恭王府的历史并不清楚,对于历史人物出现顺序也出现混淆,因此我们就自编自导了一部《恭王府的主人们》的情景剧,以幽默的方式,把真实的历史还原给参观者。”一名工作人员说,以娱乐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也是博物馆新的发展趋势。把历史故事变成情景剧,以游戏方式让公众参与体验,让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瞬间拉近。

在湖北博物馆,一场名为“黄鹤楼”的歌舞正在上演,吸引了大量观众。有的观众一边欣赏着“楚汉”气息浓郁的歌舞,一边动手敲起了一旁的编钟,和起了节拍。一旁河南博物院展示的青铜器编钟也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青铜器是华夏文明的象征之一,这有力证明了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一名工作人员介绍。

除了文化展示,不少博物馆还亮出了自己“数字化”建设的成果。走进富有江南水乡气息的苏州博物馆展区,只见展柜上一部部iPad、iTouch亮相,“您不用去苏州,在这里就能逛我们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小袁笑着说。她起身教记者使用iPad参观数字化的苏州博物馆,唐寅的《灌木丛筱图》等一幅幅大师的书画作品拉开了卷轴,墨线清晰仿佛就在眼前。

“像唐寅的这幅《灌木丛筱图》,去博物馆都不是每次都能看到的,但是通过下载专门的软件,进入我们的数字博物馆,您就时时刻刻都能看了。”小袁说,他们还专门开发了数字博物馆的手机客户端,目前已经支持所有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的手机。

由于参观者众多,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展区一度有些拥堵,展览举办方也增加了保安力量,以确保人流通行顺畅。带着孙子专门从密云来参观展览的周老先生告诉记者,自从退休后他就喜欢上了逛博物馆,全北京几乎所有已开放的博物馆他都已经逛了一圈,“这次有这么多国内外博物馆一起亮相,是家门口的文化大集,一定要过来看看。”周老先生说,带上孙子一起来也是为了能让孩子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

在河南博物院展区的墙面上写着: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

记者了解到,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的日益发展,博物馆的公益属性进一步明确,教育和服务公众的功能进一步提升。自2008年公共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1804家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博博会”亮点多

参观这次“博博会”,许多市民会发现,随着高科技手段的日益发展,许多博物馆已经放下了过去“高高在上说教”的威严,正在变得更加平易近人。一些奇妙的技术手段正在丰富我们的博物馆视野,正在融入我们的生活。

亮点1:

扫描仪、全景相机构建数字博物馆

一架小型遥感无人机,长约2.5米,翼展2米,但却可以飞行13个小时,飞越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度。“在距离地面500米的时候,地上的矿泉水瓶的标签都可以清楚地被扫描。”昨天,这架飞机一亮相就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展位负责人向宇说,过去仅应用于地理测绘扫描的新技术,如今已经在大遗址考古以及博物馆的数字化方面得到了有效应用。

据向宇介绍,目前的西夏王陵、敦煌莫高窟等就已应用这类技术进行扫描,制作成三维图像,用于公众了解和研究使用。除了大遗址,他们现在也参与一些博物馆和古代建筑的扫描,“需要用高精度扫描仪,以及全景相机配合进行。”向宇说,经过扫描以及全景相机等技术手段处理后,一部“龙华寺”的数字三维短片经过优化之后只有9MB,完全可以支持人们通过电脑网络或者手机客户端一睹龙华寺的韵味。

除应用于不可移动文物,一种手持激光扫描仪还可对单件的可移动文物进行扫描。与过去仅仅对文物进行拍照相比,经过扫描的数据能更为精细地反映文物保存现状,“而使用稍大一点的扫描仪,扫描距离可以超过150米,分辨率超过7000万彩色像素,完全能够满足大型博物馆完成数字化展示的需要。”向宇说。

亮点2:

5D、穹幕技术正在走进博物馆

置身直径2.5米的穹幕前,画面缓缓展开,眼前就是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环形山。你身着宇航服,准备着落……这不是刺激的科幻世界,而是穹幕设备带给科技博物馆的奇妙体验。

穹幕影像技术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使用穹幕可以得到比平面3D技术更好的视觉体验,“因为一定的弧度符合人体眼球的视觉接受习惯。”据了解,目前中国科技馆已经使用了穹幕技术,而这家穹幕影像技术公司也受到现场多家博物馆的关注,“名片都快发完了,很多博物馆说要引进我们的技术。”

除了穹幕,5D技术也成为众多博物馆关注的焦点,除了3D立体的动画,加上风声、喷水、闪电、前推等特效,5D将使观众获得“身临其中”的体验。一家5D特效影院技术公司的展会负责人说,他们公司的技术占到了国内4D、5D影院8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次展会还不断有博物馆跟我们谈,希望能引入这项技术。”

现场要走了该公司最后一份资料,表示要会后联系的某市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博物馆光靠文物、史料展出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吸引参观者,“我们必须要引入高科技手段,从根本上改变参观者的参观体验效果,博物馆的发展才会有春天。”

亮点3:

纪念品更加实用

除了展览项目外,本届博博会还举行了“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推介活动”颁奖仪式,多家博物馆与获奖设计者现场签订合作开发意向。两件创意都来自故宫文物的纪念品获得金银奖。记者注意到,与以往的纪念品相比,许多纪念品设计更多地融入了实用特点。

故宫文化服务中心设计师刘沛设计的“万力宝象便携式工具组”获得了银奖。这件工具的外形是一头大象,它的形象取自故宫馆藏青铜器友尊上的一头大象,大象的外形和姿势都和青铜器的形状一致。刘沛的设计在大象的身上“开凿”了多个孔,边缘也进行了改造,这头大象就变成了一个可以用作开瓶器、割绳、改锥的工具。

猜你喜欢
参观者博会博物馆
聚焦“丝博会”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最美的蝌蚪
博物馆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阅读之美 摄于第29届书博会
脑洞大开
关上手机再看
2016CFB餐博会精彩瞬间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