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素琼 连丽凤 张惠琼 解放军第180医院内二科,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术(ERCP)是一种通过内镜对肝、胆、胰疾病进行诊治的重要方法,由于其创伤性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可重复性、疗效显著等优点,已逐步成为胆、胰疾病诊断、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操作中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使部分患者难以耐受。无痛技术应用于内窥镜的检查治疗是近年来新开展的项目,它解决了检查治疗过程中内镜操作给患者带来的一系列痛苦感,使患者完全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内镜的检查治疗。这项技术已在内镜检查中广泛推广应用,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又促进了内镜技术的成熟发展,但由于ERCP治疗的特殊卧位以及病情、操作时间长等原因,使此项技术在ERCP治疗中应用并不普遍,我院从2008年将此项技术应用于ERCP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0月期间自愿接受无痛EPCP术患者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43~81岁。病例包括胆总管结石38例、胆道肿瘤3例、胰头癌1例、胆管炎性狭窄6例。
1.2 操作方法 开放静脉通道,尽量选择左前臂大静脉作为注射部位,口垫一定要在注射麻醉药之前放入,并固定好。由麻醉医师实施麻醉,首先行静脉诱导:予芬太尼(0.02~0.04mg/kg)、丙泊酚(1.5~2.5mg/kg)、维库溴铵(0.9~1.5 mg/kg)静脉推注;待患者入睡,睫毛反射及吞咽动作消失,呼之不应,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平稳后,经鼻行气管插管,确定气管导管在气管内及合适的深度,固定好气管导管接麻醉机机控呼吸。术中用七氟醚或异氟醚吸入维持,维库溴铵2mg/次间断静脉推注。取患者于俯卧位右侧肩下置斜坡垫、头偏向右侧,可插镜操作。
1.3 结果 48例均成功行ERCP治疗,检查中患者无记忆,检查后大部分患者感觉舒适,其中有1例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几分钟后自行恢复,无特殊处理。术后无其他重要脏器并发症。
2.1 术前护理
2.1.1 患者准备:术前详细询问病史,慎重排除禁忌证,询问检查当天有无禁食及用药史,重点了解有无麻醉药过敏史、高血压、心脏病及肺气肿等病史,测体重。
2.1.2 心理护理:由于ERCP治疗过程完全依靠内镜经口腔插至十二指肠降部乳头,进行一系列的操作,这一过程使患者的咽喉部有梗阻感及恶心呕吐一系列痛苦感觉,由此可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针对这一心理问题,可通过无痛技术相关常识的宣教、心理安慰及耐心解释等,告知无痛技术可以缓解操作过程中的不适,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同时可介绍以往成功的病例,来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治疗。
2.1.3 物品准备:ERCP用的内镜及附件、麻醉机、多功能监护仪、供氧装置、气管插管、负压吸引、急救药品等。
2.2 术中观察 由于异丙酚对循环和呼吸均有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其机制与异丙酚降低外周阻力、直接心肌抑制及对心血管神经反射抑制作用有关。故应有专职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情况。本组患者均经鼻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机控呼吸,未出现呼吸抑制、呼吸暂停。其中有1例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几分钟后自行恢复,无特殊处理。但对严重心动过缓者应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0.25~0.5mg,无效可重复追加1次。对出现血压下降明显的患者可快速补充液体,严重低血压者则可用升压药(麻黄素、多巴胺),如遇心跳骤停,立即按心肺脑复苏处理[2]。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1)专人护理,术后观察0.5h并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意识情况等,直至各项生理指标恢复至检查水平。(2)重点观察有无腹痛、腹胀情况,腹痛的部位、性质及伴随症状,有无恶心呕吐、黑便情况。监测血尿淀粉酶,如淀粉酶大于500U/L,同时伴腹胀腹痛发热,应积极按急性胰腺炎处理,若淀粉酶正常,可逐步恢复饮食,避免粗纤维食物摄入。
2.3.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1)急性胰腺炎:它是ERCP术常见并发症,其损伤与术中胆管损伤,胰管压力升高有关,常规查血清淀粉酶,观察有无腹痛、腹胀等症状,给予禁食、解痉、持续胃肠减压,并保证引流管通畅,减压有效,抑制胰液分泌、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抗感染等处理。(2)胆道感染:绝大多数患者胆管内均有细菌感染,在胆管内操作造成胆管内压力过高,胆汁中的细菌进入血循环引起感染,因此ERCP术前、术后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造影剂中加入广谱抗生素,术后严密观察体温及血常规的变化[2]。(3)出血: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呕血、黑便、有无出冷汗、脉速及血压下降等出血征象。如有出血,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1]陆玲波,陈杰,成信之,等.无痛技术下ERCP的护理配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11(5):39.
[2]胡正琼.ERCP检查的配合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