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村官”都做点啥

2012-12-10 02:28赵炎
读者·原创版 2012年7期
关键词:县太爷秀才村官

文 _ 赵炎

如今的大学生和古时候的秀才一样,有学历没饭碗。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算是举人,便有资格为官了。如果这样比,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就相当于古代的秀才当村官。说他们是官,亦无不可,说他们不是官,也对,因为他们不在编制之内,也没有品级。如此,则大学生村官的历史得追溯到八百年前的南宋时期。

南宋的“村官”,最早出现在高宗绍兴十三年的浙江湖州德清县。

当时有位陈秀才连续考了两次乡试都落榜了,心灰意冷之余,不复走应试之路,开始在老家设馆授徒,教一些孩子读书。适逢该乡保长病死,各户长、甲长公推陈秀才担任保长一职。陈秀才很不情愿,但因县太爷出面相邀,感觉拒之不恭,勉强同意担任联保吏——相当于现在的村治保主任。这里要交代一下:南宋的保长管理十甲一百户,跟今天的一个行政村差不多大。

陈秀才当联保吏,名义上归县太爷直接指挥,实际上还是配合当地保长、甲长完成或分管完成“管、教、养、卫”的基本工作。

什么是“管”,管什么?具体包括清查户口、查验刀具、实行连坐切结等。这绝对是村治保主任的活儿,只不过现在不流行连坐制度,治保主任倒省了不少事。陈秀才是个文化人,不屑于搞清查之类的工作,但他在推行“连坐切结”方面很积极,敢于对地主恶霸动真格,不论亲疏贵贱,一视同仁。

那么,什么又是“教”呢?也好理解,南宋办学风盛行,各保均设有保学,村官得负责教化,同时还负责招募、训练壮丁。这么看来,南宋的村官既要干团支部书记,又要干民兵连长,身兼数职,担子不轻。陈秀才办学自然没问题,他的老本行就是设馆授徒,可谓驾轻就熟。只是让他训练壮丁,恐怕要耽误事,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如何能够教那些青壮汉子?

关于“养”,在南宋并非指村办养老院或孤儿院,而是对上负责的。村官需测量土地,并据此督缴税赋,“颐养”地方政府。说到这一条,大家或许马上会想到过去农村的“两上交”——村委主任干的活。当然,现在取消了。

我们知道,有史以来,南宋的税赋名目最为繁多,高达数百种,老百姓负担很重,地方官收税的任务也很重,而基层实际催缴的就是保甲长。陈秀才在老百姓中素有名望,自从他担任村官以后,土地测量开始公平公开,不再偏袒地主老财了,老百姓都很高兴,缴纳赋税不再拖延,县太爷完成指标也顺利,倒也皆大欢喜。

最后一个是“卫”,有些特殊。根据记载来看,其性质类似于今天的派出所,具体工作是设立地方团练,实行巡查、警戒等。现在的大学生村官一般不会安排这个工作。陈秀才干的联保吏,按照当时“一户犯法,保甲连坐”的制度,他这个村官就必须带着壮丁,干一些捕快(警察)的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否则出了事情,他也脱不了干系。

从部分地方志的记录里我们可以发现,德清县的县太爷招募秀才当村官的做法,被其他各路州县当做先进经验广为效仿,还上了京城临安的小报,只不过该“新闻”的立意写反了:“士子读书若何?治平是也……达则分君王忧,急社稷难,困则化民之德,变俗之清……今(士子)争与保甲为伍,违章圣(宋真宗)训,背先贤言,大谬也。”显然,南宋京城的这位“名记”认为,读书人要胸怀天下,要么立言,要么立功,干村官,那不是大炮轰蚊子——大材小用吗?也太委屈了。

图/陈明贵

猜你喜欢
县太爷秀才村官
唱村官
趣读篇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好事情与坏事情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
假如我不是村官
小辣椒
小辣椒
巧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