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移位手法矫正联合场效应治疗仪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2012-12-23 04:41马立国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21期
关键词:骶骨末梢治疗仪

马立国

北京市潮白河骨伤科医院骨科,北京 101300

梨状肌综合征是指由于梨状肌损伤而压迫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侧臀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感觉障碍为主的综合病症。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法、封闭、针灸等,效果不一,且易复发[1]。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大部梨状综合征患者,拍X线片(站立位骨盆正位片)时发现骶骨有旋转或倾斜。本文采用骶骨移位手法矫正联合场效应治疗仪治疗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76例,随机分为封闭组、手法+封闭组、手法+场效组,给予不同的治疗手段,患者对分组治疗均知情同意,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例)

1.2 方法

1.2.1 封闭组患者给予单纯封闭止痛治疗,康宁克通+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1次/d。

1.2.2 手法+封闭组

手法治疗加封闭止痛,封闭治疗同上,外加按摩揉推治疗,患者俯卧按摩床上,暴露臀部,术者于患者左侧或右侧,两手重叠,用手掌根,按压梨状肌,反复揉按3 min,以右侧下肢为例,右侧患肢置于左腿上部,呈交叉形,术者右手将病员右下肢用力向左方推,使左腿最大限度内收;左前臂肘关节屈曲,用肘尖部按揉环跳穴,约3 min;体位同上,患肢交叉到健肢上,用拇指指腹在梨状肌部位垂直按压,在指尖触及梨状肌肌腹后,沿外上方至内上方,来回拔动,并沿全部肌腹拔动一遍,再往压痛部位弹拔2~3遍。

1.2.3 手法+场效组

1.2.3.1 骶骨移位的检查及矫正 ①移位判断:骨盆正位片,测量S2棘突到两侧骶髂关节的距离左侧和右侧应相等。如左侧大于右侧,则证明骶骨左侧向后轻度旋转,从而导致左右侧梨状肌张力不等。测量骶上切迹到X线片上缘的距离,如果左侧大于右侧,证实骶骨向右侧倾斜。从而导致左侧梨状肌的张力较高。②手法矫正:矫正骶骨旋转右侧(骶骨)向后旋转。患者取侧卧位,左侧在下,下肢伸直,右下肢屈曲,骨盆大侧前倾。上半身的位置在矫正床的中心线上,医生站在患者对面,左手掌压在右骶髂关节的骶骨处,右手推右肩关节向后,在患者呼气末时,左手掌快速向前发力,听到响声,矫正完毕。矫正骶骨倾斜(骶骨向右侧倾斜为例)患者体位同上,左手掌应在骶3、4的右侧缘,左手掌快速向床的方向下压,矫正完毕。

1.2.3.2 场效应治疗仪的应用 采用北京佳康时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场效应治疗仪,疼痛处加热治疗;主要包括治疗带和增效带,前者可局部加热促进血液循环,后者内有当归、红花、羌活捣碎混匀逢于增效带内,局部促进患者局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三组患者均以治疗3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参照文献[2]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并检测患侧小腿及足部感觉及末梢循环情况,末梢循环采用XW末梢血管观察仪。治疗后参照文献[3]评价全部患者疗效,痊愈:臀、腿疼痛消失,梨状肌无压痛,功能恢复正常;好转:疼痛缓解、梨状肌压痛减轻,长时间步行仍会出现疼痛;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手法+场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封闭组总有效率高于封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疗效比较[n(%)]

2.2 各组症状体征及末梢循环改变情况

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但是手法+场效组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后患者末梢循环改善,但是联合组末梢循环明显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症状体征及末梢循环改变(±s)

表3 各组症状体征及末梢循环改变(±s)

注:与手法+场效组比较,t=6.173、4.029,*P<0.05;t=5.397、4.318,#P<0.05

组别 例数 症状体征积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末梢循环(s)治疗前 治疗后封闭组手法+封闭组手法+场效组26 25 25 21.1±4.6 21.3±5.1 21.5±5.3 11.6±3.7*9.6±2.4*7.2±2.9 23.9±3.1 24.1±4.2 24.3±3.9 27.2±4.8#28.2±5.2#31.3±6.4

2.3 下肢感觉改善情况

三组治疗后小腿皮肤感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足部皮肤感觉,手法+场效组优于其他组(P<0.05)。见表4。

表4 三组治疗后下肢感觉改善情况[n(%)]

3 讨论

梨状肌起始于第2~4骶椎前的骶前孔外侧,止于骶骨大转子上缘的后部。其上缘有臀上动脉及臀上神经穿出。其下缘有臀下动脉,臀下神经、坐骨神经等组织穿出,梨状肌张力较高或发生无菌性炎症时,压迫或刺激上述神经和血管,从而引起一系列梨状肌综合征的一些症状及体征[4]。目前临床常见的原因为臀部外伤、坐姿不正等各种原因,导致骶骨发生微小移位及变化使两侧梨状肌发生张力改变,从而使梨状肌与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及瘢痕等。进一步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及血管[5]。从而导致坐骨神经支配的肌肉及皮肤感觉异常[6]。

对于梨状肌综合征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镇痛药物、推拿、针灸、封闭治疗等[7],仅能短期内缓解患者症状,但是复发率较高,严重者甚至需要手术治疗。笔者临床实践发现大部梨状综合征患者,拍骨盆正位X线片时发现骶骨有旋转或倾斜的微小移位,检查时双侧或单侧梨状肌张力增高,局部症状及体症明显。因此对与该类患者在进行其他临床镇痛治疗的同时,针对骶骨移位给予手法矫正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症状及体症。此外场效应治疗仪是中医药物、经络等于现代医学的良好结合,将中药渗透作用、温热作用、磁场作用等多种整合,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增强患者免疫的作用[8]。并且本研究结果也证实,场效应治疗仪联合手法矫正骶骨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无论在疗效、症状体征改善等方面,效果均优于传统的封闭及手法治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骶骨移位病变是梨状肌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因素,注意检查骶骨微小变化,正确采用手法矫正联合场效应治疗仪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症状体征,进一步提高疗效。

[1]ZHANG Haizhong,LIN Jiandi,GONG Zihui.Pririformis injury syndrome[J].Journal of Pla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2002,21(1):39-41.

[2]罗才贵,常德贵,邱玲,等.腰痛灵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216例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261-126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4.

[4]孔维理.针刺加电磁波治疗梨状肌综合症的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3):1896-1896.

[5]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70-879.

[6]朱辉,姚树国.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附749例报告)[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24(2):37-39.

[7]许永良.理筋手法配合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3):381-382.

[8]魏烨,吕新建,田宝山.按摩及中药熏洗治疗梨状肌综合症的疗效观察[J].辽宁体育科技,2005,27(2):44,46.

猜你喜欢
骶骨末梢治疗仪
泰兴市打通末梢堵点 提升治理精度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MRI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一种基于MSP430的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21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