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

2012-12-25 03:46
关键词:职业心理体育

林 莉

高校扩大招生以后,大学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形势逐步变得严峻,毕业生就业难成了一大社会问题。这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整个社会就业难度的增加,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重庆,有8所本科院校办有体育教育专业。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有些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西南大学的免费师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的普通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以及长江师范学院专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学校就业部门和体育院系负责人及毕业班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其中,西南大学20份,重庆师范大学30份,文理学院30份,长江师范学院2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倾向

就业心理倾向,是指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心理上的一种需求倾向。这种倾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者行为。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涉及许多方面,我们主要从当老师与不当老师、回原籍与不回原籍、留主城与去区县、选择去什么学校(高中、初中、小学或是幼儿园)当老师等方面,来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倾向。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由于学生接触的就业信息量的增加,加之对教师待遇水平的不满意,很多学生已经不再把做教师作为自己的首选职业。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倾向

重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职业的选择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大多数人还是考虑了教师职业。目前本科生就业越来越难,很多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这也使得我国考研的队伍每年都在扩大:2008年报名人数120万人,2009年报名人数124.6万人,2010年报名人数140.6万人,2011年报名人数151.1万人,2012年报名人数达到165.6万人。这也增加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积极报考研究生的倾向。其次便是希望做公务员的倾向。大学毕业生报考国家公务员的热度一直未降。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选择非教师职业的时候,企事业单位是大多数的首选。由于民营企业有充满挑战的环境和工资,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自主创业逐渐在大学校园里兴起。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很多政策性支持。体育教育专业的一些学生,也有自主创业的兴趣和打算。弹性的就业制度得学生的就业面比以前更加宽广,同时也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迷茫。在和学生的访谈中发现,他们希望能更多了解就业信息,更好地为自己制定职业规划,却往往缺少这样的学习平台。调查发现,进入大学后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人只占15.63%,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是在大四或大三的时候才做规划。在大四的时候找到工作的学生,很多是在大二时就给自己制定了职业规划,在大三、大四的时候为之努力,因此他们往往能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那些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往往是随波逐流,盲目地投简历、准备资料,把面试当作是在试炼自己,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找到单位签约之后是否会毁约,有77.08%的同学对此选择了“视情况而定”。有67.8%的同学毕业后考虑的是“先就业,再择业”。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表1 毕业之后的选择

表2 就业学校倾向

表3 非教师职业就业倾向(多选)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期望值

期望值是指社会大众对处在某一社会地位、角色的个人或阶层所应当具有的道德水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部内涵的一种主观愿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反应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一种希望也是一种努力方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项认为是有优势的,在选择专项的时候考虑的主要方向是老师的建议和就业的状况。对于工资薪酬的期望,在2000-3000元范围的占77.08%;在3000-4000元的,占14.58%;在4000元以上的,占3.14%;在1000-2000元的,占5.2%。这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就业区域和学校的选择。有78.13%的学生选择留在主城和区县城市,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去乡镇。实际上,目前我国乡镇的体育师资力量薄弱,急需补充高素质的体育师范毕业生。师范教育本身也存在一定地域性,学生在求职的意向中都把求职的方向定位于学校所在的区域。在访谈中发现,外省学生除非家里面有关系或是已经联系了其它工作,其他多数人都选择留在重庆。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考虑较多的是自己未来的发展机会,同时对区域位置和工资待遇也非常看重(见表4)。

表4 就业时考虑方向(多选)

二、体育师范学生的专业学习倾向

高校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发展教育应该教师教育优先。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各国家都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的发展。从国家战略和民族本位的角度看,师范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力量,事关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因此,了解掌握师范生的就业心理倾向,也有助于更好地培养优秀的师范生。问卷调查发现,有83.33%的同学表示自己所学专业的课程是自己喜欢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同学,许多人在注重学习自己的专项的同时,希望能够辅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表5),认为这样可以增加自己顺利就业的把握,同时也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在选择专项和就业时,往往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同学,性格为外向型的占81.25%,为内向型的占18.75%。

表5 课程类型选择倾向

三、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倾向,受到个人原因如性格和需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就业形势、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家庭因素等。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目标偏高,多数人希望能够留在条件好的区域工作,但却忽视了自我能力的发展和自身条件的因素。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并过分依赖学校的帮助。他们还不善于“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关注学校教育的有关报道,或者走进中小学校去了解学生,与中小学生交朋友。他们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但缺乏其他领域的知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学校应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老师应该定期和学生沟通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情况,指导他们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

要指导学生做好专项选择。在选择专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自己兴趣爱好以及有关就业形势。要增加辅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从而为他们增加顺利就业的机会。

加强学生正确就业观、核心能力、职业成熟度的培养。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职业选择和定位,早做就业准备,不要盲目攀比,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性格爱好、发展前景来选择职业。

积极提高学生的专业度,增强核心竞争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竞争形势。可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与其他学院的同学混搭安排寝室,以互相增加交流和扩充人脉和知识。

根据学生情况实行弹性就业制度,推荐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准备,并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撑。在大量收集就业信息的同时,做好就业分析。与其他学院实行联动,互相促进学生的多向、全面发展,扩大就业平台。

[1]陈阿娜.金融危机下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0(1).

[2]孙海丽.高校毕业生弹性就业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白文飞,徐玲.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

猜你喜欢
职业心理体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心理感受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