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探究活动突破力臂教学难点

2013-01-11 08:07王红旗
物理通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作用点力臂测力计

王红旗

(连云港市浦南中学 江苏 连云港 222346)

力臂概念是杠杆一节课的教学难点,苏科版物理教材九年级上册第3页直接给出力臂概念,硬性地把力臂概念强加给学生,尽管很多学生能正确说出定义,但并不理解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教材的这种处理方式不符合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实验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介绍探究过程与同行讨论力臂概念的引入方式.

为了让学生感知力臂,化解难点,教师在引出力臂概念时可以借助探究活动展开,活动过程如下.

活动1:直棍提书包

器材:若干根约1 m长的直棍(学生自备),若干个书包(学生自备),弹簧测力计,铁架台若干,细线等.

过程:将学生每4人编为一小组,按下面三步完成力臂概念的建立.

第一步:暴露学生错误认识——离支点越远用力越小.

让学生分别按图1所示3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

师:3次弹簧测力计示数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F1>F2>F3.

师(引申):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跟力的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力的作用点越远,用力越小.

图1

第二步:逆向思维探究“力的作用点越远,用力越小吗”.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加解释,再让学生按图2所示操作,即力的作用点不变,改变力的方向,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静止.学生会发现虽然作用点相同,但力的大小却不同,且F1>F2.学生无法解释,内心必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感知力臂的方式,增加了探究的过程和体验,比苏科版物理课本九年级上册第3页上以用螺丝刀撬图钉为例加以说明要生动得多.教师通过适当地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寻找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逆向思维探究“力的作用点越远,用力越小吗”,为力臂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图2

第三步:纠正错误,建立正确观点.

在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以后,教师提出新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拉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引向深入.

活动:教师自制杠杆教具演示力臂,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演示实验,如图3所示,在一个木质小黑板上固定一个以绕O点转动的杠杆,左端挂一重物,用弹簧测力计依次在右端A,B,C三个位置沿如图方向用力,分别读出在三个位置杠杆处于水平位置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三个力的大小竟然相等(F1=F2=F3).这说明“力的作用点越远,用力越小”的回答是错误的.

观察发现,在A,B,C三个位置拉力的作用线恰好为以支点O为圆心的同一个圆的切线.那么,拉力的大小是不是与这个圆的半径有关呢?

保持圆心O不变,改变圆的半径,再做与图3相似的实验,发现拉力的大小确实与圆的半径有关.半径不同,所用的拉力不同;半径相同,所用的拉力相同.圆的半径就是从支点到拉力作用线的距离,好像是拉力的“胳膊”,我们称为“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称为阻力臂.这样,力臂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通过探究活动,向学生展示了力臂的含义,符合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力臂的概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通过图1的操作暴露学生的错误观点,通过图2的操作使学生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最后,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纠正学生错误观点,让学生轻松地“看到”了力臂的含义.用探究活动突破力臂教学难点,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健康成长.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用眼去发现,用手去创造,用脑去思考,着眼于学生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符合教学规律.

猜你喜欢
作用点力臂测力计
基于ABAQUS 的飞机起落架扭力臂拓扑优化分析
论合力的作用点是一个实用的概念
明确力的三要素 巧作力的示意图
例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leukin-21 gene rs907715 polymorphism and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不同运动状态下物体所受摩擦力作用点的分析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综放支架顶梁外载及其合力作用点位置确定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