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在学生质疑中思考并生成智慧

2013-01-11 08:07戴国江
物理通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房间内融雪水蒸气

戴国江

(南通市通州育才中学 江苏 南通 226300 )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对物理学习充满好奇和期待,同时由于他们的物理知识有限,当有些知识与生活经验不一致时,会感到困惑、迷茫,常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此时若教师对此置之不理,或轻易否定,不仅会让学生对教师失望,还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且使教师丧失了一次自我进步,增长智慧的机会.若教师因循守旧,则教学很难进步.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案例,摘录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案例1:影子是“像”吗?

在分析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时,有学生提出,影子是实像吗?笔者很吃惊,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学生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又一想学生提出该问题一定有他的想法,于是问他是如何思考的.学生,“我认为影子是实像”“理由?”“根据实像的定义,实像是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我们能不能把大地看成光屏,则影子就可看成物体在大地光屏上所成的实像.”他提的问题很大胆,也很有创意,并且也阐述了理由,影子似乎具有实像的某些特征,“那么影子究竟是不是实像请大家讨论.”有学生认为他说得对,也有人认为他说的不对,原因是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教师点拨,“要讨论影子是否是实像,首先要看影子是否是像,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实像)或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虚像),而影子是由于物体挡住了射向物体的光线,在物体后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形成的阴影区域,所以影子不是像,更谈不上是实像了.因此,看问题时要全面,不能仅凭‘实像是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就认为影子就是实像,还要看它是否‘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加以鉴别.”

案例2:究竟哪个房间的温度更高?

有这样一道题,两个房间内水壶中的水都开了,其中一房间内水壶上方“白气”较多,另一房间内水壶上方“白气”较少,问哪个房间内的温度更高?答案是房间内水壶上方“白气”较少的房间内的温度较高,因为白气是由热水蒸气遇冷空气液化而成的,水蒸气与空气间温差越大,其液化量越多,空间的白气就越多,故白气越多的房间温度低,白气较少的房间温度高.“老师,我想不通,我认为白气越多的房间温度越高”“理由?”“您说过,液化会放热,水蒸气液化量越多,水蒸气放出热量就越多,则房间的温度就越高”“好,大家讨论一下,他的意见有无道理?”有很多学生觉得他的观点有道理,并且提供了佐证,“冬天在浴室洗澡时,浴室内白气越多,浴室内温度就越高”,也有些学生陷入迷茫,不知所措,当时笔者也在思考,学生讲的有道理,如何将学生想法与自己想法引导到一起呢?“好,下面我们一起从头开始分析,白气是如何形成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遇冷,即两者之间要有温差,这是条件,对吗?”“对”“温差越大,液化的量越多对吗?”“对”“因此,白气多的房间水蒸气与空气的温差较大,而两个房间内水壶中的水都开了,其排出的水蒸气温度是一样的,所以,白气较多的房间内空气的温度较低,对吗?”“对”“那么,同学说的有道理吗?”学生感到不解,“应该说该学生思考问题较深刻,液化是要放热,液化的量越多,水蒸气放出的热量越多,周围空气的温度上升越高,即水壶附近周围空气温度的变化较大,但温差变化大不等于温度高,且少量水蒸气液化放热对整个房间的温度影响有限,你们说是吗?”“对”“能否举例佐证?”“冬天倒开水时,茶杯上方白气较多,而夏天几乎没有”“很好,现在大家理解了吗?”学生满意地点点头.

案例3:究竟哪边是空气?

图1

如图1所示,有一束光从某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其中一种是空气时,在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其中入射角是______度,折射角是______度.其中空气在______(MN左方,MN右方,M′N′上方,M′N′下方).

答案:30;60;M′N′上方.

有学生提出,M′N′下方也可能是空气.在讲折射现象时,空气(光疏介质)中的角大,光密介质中角小,所以上方应是空气,学生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问其理由.学生回答,“若上方是真空,光线由空气传入真空,折射光线也是偏离法线的.”显然,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要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因此光由空气射入真空,折射光线也是偏离法线的,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但由于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相近,偏折的程度很小,显然不符合题意,这一知识点,到高中时才接触到,若让学生讨论可能很困难,于是笔者直接解释并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同时强调因题目明确说明“光从某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真空中没有介质,故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

案例4:下雪不冷,融雪冷,对吗?

俗话说“下雪不冷融雪冷”,其物理解释是,下雪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放热,下雪时感觉到温度较高,融雪时雪吸热,所以人感觉较冷.这是多少年来的俗语的物理解释.但有学生提出这答案有问题,因下雪时空气的温度肯定低于零摄氏度,否则雪不可能落到地面而不融化,而融解时需要吸热,周围环境温度肯定高于零摄氏度,因此,融雪时温度肯定高于下雪时温度.对此,笔者也感到困惑,于是,请学生讨论该生的说法是否正确.下课后,笔者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2012年,中学物理第16期上正好有这样一篇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别阐述此问题的科学性错误,证明了学生的观点有道理.如何解释书本上的观点呢?笔者反复思考,觉得若书本上的观点是正确的,它主要说明融雪时要吸收热量,所以人感觉到较冷,而这个冷和物理中的冷热是有区别的.这种冷只是人的一种感觉,并不一定代表准确的温度值.众所周知,人感觉冷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外界的客观条件,如空气的湿度,有无阳光照射,风速.北方的人都知道,北方的温度很低,但到了南方,温度不是很低,还是觉得很冷,因此南方的冷是一种湿冷;二是与人体有关系,如人的耐冷能力,人的体质,人衣着的多少等.所以,物理教材中所说的“下雪不冷融雪冷”是由于下雪时空气比较干燥,即使温度较低,人感觉也不那么冷,融雪时由于融雪需要吸收热量,且空气的湿度较大,风速较大,所以人感觉到比较冷,因此,这里的冷热仅代表一种感觉,而不能完全代表温度的高低.所以,我们既不能断定“下雪不冷融雪冷”是不科学的,也不能完全用物理当中的有关规律死搬教条解释,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解释.

由以上案例得到启示,鼓励学生质疑,善待学生质疑,不仅能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学贵质疑.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即使学生的质疑是错误的,也不是坏事.敢于质疑,才会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错误,从而得以改正.更重要的是善待学生的质疑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良好的现代师生关系.如案例1,笔者从教多年还没有人提出过类似问题,也未见相关论述的资料,但解决此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概念,还能有效说明影子和像的区别,同时也很好地沟通了师生的感情,使教师的智慧得以增长.再如案例4,说明学生敢于质疑,具有创新精神,这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事实证明学生的质疑是有依据的,这就要求教师也要加强学习,增长智慧,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

猜你喜欢
房间内融雪水蒸气
藏在空气里的水蒸气
越南·河内
给小狗的新毛衣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道岔融雪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初春
穿过下午
水蒸气变戏法
智趣
融雪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