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研究现状

2013-01-23 03:20王萍王喜军
中医药信息 2013年3期
关键词:六味地黄中药小鼠

王萍,王喜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六味地黄丸是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的滋补肝肾,并补脾阴的著名补阴方剂。六味地黄丸源于张仲景的肾气丸,但实质上出自崔氏八味丸,比张仲景要早一些,因记载于《金匮要略》中,多被称为金匮肾气丸。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去掉偏于补阳的药物桂枝附子,形成六味地黄丸[1]。地八山山四,苓泽丹皮三,为经典组方及用量的概括。方以熟地黄为君,重用熟地黄补肾填精;为了补而不失加入山茱萸,山茱萸并补肝肾,补肾可以帮助熟地黄填精补髓,固涩作用防止补而不失,山茱萸还可以补肝,肝藏血,精血同源,通过补血又能加强补肾精的作用;山药并补肾脾,可以帮助熟地黄直接补肾填精,补脾可以助后天生化之源,肾精也来源于水谷精微;山茱萸与山药共为臣药,合熟地黄为“三补”,补肾、肝、脾三阴,以收补肾治本之效。肾主水,肾虚主水功能失常,失常主要表现在代谢功能紊乱,如停湿,停水,小便不利,小便反多,口渴,消渴,所以加上利水药。茯苓健脾利湿,配合山药健脾同时祛湿,补脾不留邪;泽泻入肾经利湿去肾浊,防止熟地黄滋腻留邪;肾主阴阳两脏也是水火两脏,肾阴虚之后阳就偏盛,出现相火妄动,所以滋肾阴的时候加上降相火药牡丹皮,使相火回到本位而不伤阴。茯苓、泽泻、牡丹皮合为“三泻”,泻湿浊和相火,使得“补中有泻”,共为佐药[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规定六味地黄丸处方组成为:熟地黄160g,山茱萸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和泽泻60g,粉碎成细粉,每100g粉末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3]。长期以来,对六味地黄丸这一经典方剂的研究一直是科研工作者追逐的热点,下面就对六味地黄丸的化学成分分析、药理药效研究、临床应用等内容扼要概括。

1 六味地黄丸化学成分研究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六味中药组成,每味中药都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复方的化学成分不仅仅是六味中药成分的简单加和。对化学成分的深刻认识,为该方的质量评价和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六味地黄丸体外化学成分研究和质量评价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研究。对六味地黄丸的质量控制正从单个指标成分趋向于全组分、全药味系统控制,从产品终端向生产过程在线控制,从体外成分的研究转向体内分析。赵新峰等首次建立了六味地黄丸及其拆方的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质谱分析法和毛细管电泳-电喷雾电离-质谱-质谱分析法,分别定性分析了31种、34种化学成分[4]。本课题组前期建立了六味地黄丸的RP-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0个共有峰,并通过全方、单味药、缺味药样品确认了各共有峰的归属,使得六味地黄丸中的成分来源更加清晰[5-6]。有学者利用不同的分析手段对六味地黄丸的化学成分进行表征辨识,为该方的质量评价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7-13]。

1.2 六味地黄丸体内化学成分研究

中药及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不明一直是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中药的现代化进程。1997年,留日归国学者王喜军教授正式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理论,该理论的提出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14]。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实践,该理论方法的应用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平台。大鼠灌胃给予六味地黄丸后,从血中检测到11个入血成分,其中7个为原型成分,4个为新生代谢产物,通过对入血成分的含量变化分析,阐释了该方协同增效的配伍意义[6,14-15]。

2 六味地黄丸现代药理学、药效学研究

六味地黄丸方出名门,为滋补肾阴的代表方,自创方以来,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其药理研究也不断深入,现对其现代药理药效研究进行扼要概括。

2.1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功能。研究者们通过临床观察、动物实验等相关手段,证实该复方可以改善红细胞免疫黏附调节因子的功能[16],抑制肿瘤进展[17],纠正和防治创伤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18],预防烫伤后过度炎症反应[19],改善自身免疫疾病的病理变化[20],增强氢化可的松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功能[21],拮抗糖皮质激素诱导脾T淋巴细胞凋亡[22],抑制糖皮质激素引起的淋巴细胞凋亡[23],提高糖皮质激素肾阴虚小鼠模型的免疫功能[24]。

2.2 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六味地黄丸可以保护腺嘌呤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肾脏功能[25],明显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病人的肾脏功能[26],抗阿霉素性大鼠肾病综合征的氮质血症、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27],六味地黄丸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能够协助消退水肿、减少尿蛋白,并能减轻向心性肥胖、股骨头坏死[28],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模型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29],治疗某些与系膜增殖相关的肾小球肾炎[30],能够保护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肾脏[31]。

2.3 延缓衰老作用

六味地黄丸可以增强肾阴虚小鼠抗应激及促进抗体生成[32],并减轻肾阴虚模型大鼠巨噬细胞Ia抗原表达率的抑制[33],提高环磷酰胺所致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 T细胞数量[34],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降低过氧化脂质(LPO)的含量[35],显著延长家蚕龄期[36],改善大脑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37],通过迷宫实验、骨髓细胞实验、卵巢功能研究等,证明该方具有延缓衰老作用[38-41]。

2.4 对骨骼系统的影响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能够减缓软骨细胞凋亡[42],提高骨矿物质钙、磷的含量,增加股骨去脂干重、灰重,改善骨骼对抗外力的冲击能力,预防骨折发生[43]。

2.5 对血脂血糖血压的影响

六味地黄丸能够降低高血糖模型小鼠的血糖含量,提高小鼠肝糖元水平[44],改善高血脂模型大鼠的总胆固醇水平和肝中脂肪含量[45],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46]。

2.6 其他

研究人员还发现,六味地黄丸除了上述作用外,还具有一定抗肿瘤、抑制全血发光、保肝、抑制黑素细胞、提高微量元素含量对生殖系统的作用等。由此可见,六味地黄丸可以全面调节机体的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中医药的“整体观念”。

[1]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0-132.

[2]段富津.辨肾气丸[J].中成药研究,1982,4(1):34 -35.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01.

[4]赵新峰.六味地黄丸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3:8.

[5]张宁.六味地黄丸体外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7.

[6]王喜军,张宁,孙晖.六味地黄丸的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31(18):1004 -1005.

[7]赵新峰,孔宏伟,汪江山,等.UFLC-ESI-IT-TOF鉴定六味地黄丸中的化学成分和代谢成分[J].世界科学技术,2009,11(1):153-157.

[8]王宁,陈雷,武卫红.基于声光可调滤光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六味地黄丸快速鉴别分析方法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0,30(8):1467-1470.

[9]陈斌,李军会,臧鹏,等.六味地黄丸指纹图谱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建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8):2124 -2128.

[10]解素花,刘莹,张丽娟,等.六味地黄丸高效液相特征图谱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729 -2731.

[11]张蓓,吴炜,刘莹,等.六味地黄丸质量控制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474 -476.

[12]朱东亮.信息获取与评价用于六味地黄丸有效成分群的辨识研究[D].广州:第二军医大学,2012.

[13]臧鹏,李军会,于燕波,等.六味地黄丸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方法的建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2):2951 -2954.

[14]王喜军.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1 -4.

[15]王喜军,张宁,孙晖.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血中移行成分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5):1881 -1883.

[16]曹建恒.六味地黄丸对乙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影响[J].新中医,2005,37(3):45 -46.

[17]杜标炎,王慧峰,谭宇蕙,等.六味地黄丸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的增效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2):132-137.

[18]李思迪,蒋宁,张小锐,等.六味地黄汤及其拆方对快速老化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0,37(3):222-226.

[19]徐瑶,卞国武,吴敏毓,等.六味地黄汤对大鼠烫伤后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6(2):31 -32.

[20]毕钰桢,洪宏喜,罗文政,等.六味地黄汤对免疫微环境调节作用的探讨[J].四川中医,2008,26(2):11 -13.

[21]徐瑶,杨解人,卞国武.六味地黄汤对氢化可的松模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3):1204-1207.

[22]杜标炎,徐勤,吴绍锋,等.六味地黄汤对糖皮质激素肾阴虚模型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Ⅰ)[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3):204 -206.

[23]李家伦,雷世庸.六味地黄汤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药理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6):13 -14.

[24]徐勤,杜标炎,罗惠,等.六味地黄汤对糖皮质激素肾阴虚模型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Ⅱ)[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3):207 -208.

[25]傅万山,丁伯平,杨解人.六味地黄丸对甲亢型肾阴虚大鼠滋阴作用的研究[J].中医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5):16 -18.

[26]许杰红,庞伟.六味地黄丸治疗慢性肾衰对内皮素、白介素-8及肌酐影响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4,6(7):11 -15.

[27]林洁茹,潘竞锵,肖柳英,等.六味地黄胶囊及六味地黄汤加味对阿霉素性大鼠肾病综合征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5,18(3):17-19.

[28]杨宏杰,郑敏,张丹.甲亢阴虚证糖皮质激素受体改变和六味地黄丸作用的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3(3):116-117.

[29]沈欣,宗桂珍,李德凤,等.六味地黄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6):58 -61.

[30]周真.六味地黄汤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5):25 -26.

[31]张天斗,李承禧.六味地黄丸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肾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2006,8(2):102 -130.

[32]傅万山,杨解人,丁伯平,等.六味地黄丸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型肾阴虚小鼠的药效学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2,21(1):11-13.

[33]马健,龚婕宁,陆平成,等.六味地黄汤对大鼠巨噬细胞Ia抗原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4):6 -9.

[34]周晓棉,曹春阳,曹颖林.六味地黄软胶囊对成年及幼年免疫低功小鼠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5,22(3):213-216.

[35]刘莎.六味地黄健脑方对AD小鼠学习记忆及脑组织SOD、MDA含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14 -15.

[36]李献平.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对家蚕寿命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9):39 -40.

[37]孙琳林,王书惠,卢林,等.左归丸与六味地黄丸对衰老大鼠抗氧化能力及海马区超微结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2,40(3):140 -143.

[38]赵建生,叶振邦,赵涛,等.六味地黄丸延缓衰老的临床研究及其药理实验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2006,8(2):117 -123.

[39]肖子曾,戴冰,黄开颜,等.六味地黄汤对小鼠血浆中环核苷酸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1):44 -45.

[40]王红梅,宋彩梅,刘新民,等.六味地黄丸对肾虚型老年痴呆动物模型的改善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18(5):112-116.

[41]吴艳,李育,张启春,等.六味地黄方对去卵巢雌性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影响[J].中成药,2012,34(3):553 -556.

[42]肖经难,谢丹,祁开泽.六味地黄丸对兔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5):11 -13.

[43]韩旭华,王世民,张乃钲.六味地黄汤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生物力学特性及钙磷含量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3):1-3.

[44]谭俊珍,李庆雯,范英昌,等.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4):196 -198.

[45]卞慧敏,龚婕宁,魏凯峰,等.六味地黄汤对衰老加血瘀模型大鼠血脂和纤溶活性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1):28-30.

[46]魏连波,陈旭红,马志刚,等.六味地黄汤及其组方对小鼠血糖和肝糖元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1991,16(7):437-438.

猜你喜欢
六味地黄中药小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用机制
miR-373通过P2X7R影响抑郁症小鼠行为的作用机制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您可以服用吗?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萌小鼠,捍卫人类健康的“大英雄”
小鼠大脑中的“冬眠开关”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今天不去幼儿园
“中药零食”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