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气虚发热及阴火

2013-01-23 03:20岳妍孟晓辉高广龙邱洪蕾
中医药信息 2013年3期
关键词:阴火水谷营卫

岳妍,孟晓辉,高广龙,邱洪蕾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

补中益气汤是东垣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的名方,其功能与主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气虚发热的机理、阴火论以及甘温除热法。

东垣内伤学说的基本论点是脾胃受伤,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生,从而可以形成“阴火炽盛”的热中病证。临床表现为:“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东垣认为,这种热中病证是由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脾胃受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即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所致。治疗这种内伤的热中病证,“唯当以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为此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以甘温之药补益脾胃,升其阳气,从而达到使阴火戢敛的目的。

至于“阴火”的概念,东垣云:“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这里为了解释“阴火”又涉及到“心火”、“相火”和“下焦胞络之火”数个概念,难怪后世医家对甘温除热法以及“阴火”论多有发挥,可谓见仁见智。

孙洁等[1]总结认为,东垣阴火说的病机可归纳为九点,分别为:1)元气不足,气火失调;2)脾胃受损,升降失常;3)肾失滋养,阴火由生;4)肝经受病,阴火上壅;5)内蕴湿热,蕴而化火;6)脾气郁结,郁而化火;7)阴血不足,阴火炽盛;8)阳气不足,致生阴火;9)脾胃内伤,外邪侵入。而其核心病机为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

《医方发挥》基于李东垣在《脾胃论》的论述[2],将李东垣所述“阴火”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独亢于心的心火”,乃是因于脾胃气虚下陷,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气生血,则心血不足以养心火而致亢。2)“不能下交于肾,而反冲于上的离位相火”,因于湿气下流闭塞于下焦,阻隔心火,使之不能下交于肾而成既济之体,反因脾胃气虚而乘土位,故这个离位相火,亦是阴火。3)“下焦郁而发热的阴火”。因于劳倦伤脾,损耗脾胃元气,脾胃气虚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反下流成湿…闭塞下焦,抑遏下焦阳气,使之郁而生热上冲。阴火因脾胃气虚而起。

笔者试从营卫郁滞角度探讨气虚发热的机理以及“阴火”的概念。《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由此可知,营卫之气均来自于饮食水谷,饮食水谷先到胃中,再经脾的运化散精作用而生成,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因为脾主散精,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所以水谷能否化生营卫之气,以及生成的营卫之气能否正常运行,即依赖脾的运化和散精功能,如果脾气虚弱,不能完成转输的功能,那么生成的营卫之气就可能郁闭在内,这样就会出现发热,这种营卫郁闭造成的热证,是由内伤所致,即脾气虚弱,而不是外感,所以要升脾健脾运脾,使脾气健运,得以运行营卫之气才可。笔者认为所谓甘温除热除的就是这种营卫郁闭于内之热,而且这也解释了补中益气汤主治证候的“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即是指营卫之气生成后,不能正常转输至体表,致卫外功能减弱。

笔者推测,东垣从临床实际出发,见到脾胃虚弱内伤发热病人,受到《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启发,运用甘温健脾之法取得临床疗效,并以此认为元气不足者,可致发热,继而把这种治法叫“甘温除热法”,把这种发热解释为“阴火炽盛”,以有别于需用苦寒药直折其热的实热证,并认为阴火炽盛的原因责之于元气不足,所以讲“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故把阴火又叫做“元气之贼”,但其对阴火概念的分析较模糊,把“阴火”与“心火”、“相火”联系起来,以致于后世医家的理解始终莫衷一是,影响了医者对该方该法的认识和运用。

“相火”一词,首见于《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极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

金元之际,火热致病的广泛性日渐为当时医家所重视,对火热的探讨也逐渐增多,此时五运六气学说又兴盛一时,在这种情况下,遂有医家将解释运气的相火移用于人体,但相火的寄居部位后世医家始终不统一,概括起来有肝、肾、胆、三焦、心包等。

如果抛开“阴火”、“心火”、“相火”、“下焦胞络之火”这些概念,直接从临床应用来看,就会把问题简单化。补中益气汤主要是以甘温之品健脾运脾,以升药、动药为主,其目的就是促使脾气温升。至于气虚发热的机理,可以理解为由脾气虚弱,不能转运酿自水谷的营卫之气,营卫之气郁闭在内所致,由此营卫郁闭所致的火,可能就是东垣所讲的“阴火”。笔者从营卫郁滞的角度解释此概念,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

[1]孙洁,赵瑞占,张星平.李东垣阴火病机九种之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5):57 -59.

[2]陈洁.李东垣阴火理论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2):1-3.

猜你喜欢
阴火水谷营卫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阴火”的概念史研究*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浅析“阴火”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浅谈营卫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王新志教授论张仲景营卫观*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