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因推理与篇章回指理解*

2013-01-23 07:04许余龙
当代修辞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回指代词语境

许余龙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上海200083)

提 要 本文论述了篇章回指的一般规律以及篇章回指理解过程中的溯因推理。文章指出,选用合适的回指形式是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而对篇章中回指语的解读是一个溯因推理的过程,是读者根据作者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某一特定形式的回指语,逆向推断其使用原因的过程。语言学研究侧重探讨篇章回指使用和理解背后的一套社会认同的一般原则和机制;而修辞学研究侧重分析溯因推理产生的修辞效果。

一、引言:篇章回指与修辞

关于语法与修辞的区别与分工,一种广为接受的说法是:语法是管对不对,即合不合乎语法;而修辞是管好不好,即是不是恰当或合适①。这种恰当或合适是就某一目的而言的。在古希腊经典修辞中,其主要目的是“说服”;而在现代修辞中,目的则要广泛得多,主要视文章或话语的总体目标而定。因此,现代修辞学或许可以认为是一种广义的文章学,是对(书面)文章和(口头)话语表达得好不好或恰当不恰当的研究。从这个角度而言,篇章回指中不同回指语形式的选用是一个典型的修辞问题。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1)a“是呀,先生,”高妈又想起话来,“祥子是磨不开;本来吗,把先生摔得这个样!可是,先生既说不是你的错儿,你也甭再别扭啦!瞧他这样,身大力不亏的,还和小孩一样呢,倒是真着急!太太说一句,叫他放心吧!”高妈的话很像留声机片,是转着圆圈说的,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起承转合的痕迹。

“快洗洗吧,我怕!”曹太太只说了这么一句。

祥子的心中很乱,末了听到太太说怕血,似乎找到了一件可以安慰她的事;把脸盆搬出来,在书房门口洗了几把。高妈拿着药瓶在门内等着他。(老舍《骆驼祥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国明确要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以权责发生制为核心。受此影响,经国务院许可,《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方案》由财政部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正式进入正轨。之后,我国又出台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政府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加快了政府会计改革的步伐。为了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实执行,财政部于2017年出台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明确从2019年起,全国所有高校必须执行政府会计制度。

程度条件1:如果某个假定在一个语境中的语境效果大,那么该假定在该语境中具有关联性。

如果我们将该段中的汉语零形代词补出来,那么可以得到下面的例(1)b,其中含有的主要回指语(加下划线的词语)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如下四大类:(a)专有名词,如“祥子”、“太太”和“高妈”;(b)有定描述语,如“门”②;(c)人称代词,如“她”和“他”;(d)零形代词“Ø”。

(1)b祥子的心中很乱,末了Ø听到太太说怕血,Ø似乎找到了一件可以安慰她的事;Ø把脸盆搬出来,Ø在书房门口洗了几把。高妈拿着药瓶在门内等着他。

毕总说:“如今,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外资品牌占据大多数市场份额。面对这一情况,比亚迪叉车作为民族品牌,希望能够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让更多的企业认可国内品牌产品的优势。”

例(1)b表明,回指语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的类型,语义含义有的较为丰富明确,有的较为含糊虚无。而且,在篇章回指中,这些不同类型的回指语似乎各自有其不同的功能,用于不同的篇章环境,恰到好处地向读者表达作者所意在表达的回指关系。如果换用其他类型的回指语,那么总会使人感到有点不太合适、不太恰当。比如,如果将(1)b中所有的回指语换成指称似乎更为清楚的专有名词或有定描述语,如下面的例(1)c,那么会使读者感到行文累赘别扭:

为验证语篇记忆受睡眠质量影响,作者对自身睡眠与英语语篇记忆进行为期10天的记录。前5天,作者每天背诵1篇英语诗,晚上10点入睡,早晨7点起床,后5天作者每天同样背诵1篇英语诗(难度与前5天相仿),晚上1点入睡,早上7点起床,通过记录10天早晨作者对前一天语篇内容的回顾。

(1)c祥子的心中很乱,末了祥子听到曹太太说怕血,祥子似乎找到了一件可以安慰曹太太的事;祥子把脸盆搬出来,祥子在书房门口洗了几把。高妈拿着药瓶在书房门内等着祥子。

如果将(1)b中所有的回指语换成人称代词或零形代词,如下面的例(1)d和(1)e,那么会使读者感到指代不清、不知所云。比如在例(1)d中,“他”是指“祥子”,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她”究竟是指“曹太太”还是“高妈”,是指同一个人还是分别指两个不同的人,这就不得而知;用“它”来指代“书房门”更似乎不合汉语语法,因为汉语在指称无生命物体时很少用代词。在全部换成零形代词的例(1)e中,不通不顺、指代不清之处就更多了:

(1)d祥子的心中很乱,末了他听到她说怕血,他似乎找到了一件可以安慰她的事;他把脸盆搬出来,他在书房门口洗了几把。她拿着药瓶在它内等着他。

将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教研成果并进行固化,既可以提升教研的整体效果,又能够将优质资源扩大化,为其他教研团队提供借鉴。海淀区东片数学区域教研组几年来积累了如下教研模式: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教学问题研讨式,即问题收集—资料搜集—同伴交流—专业引领;以公开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课例反思式,即集体研磨—反思实践—再教设计—资源共享;以课题研究为目的的专题合作式,即专题研究—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智慧共享;以网上交流为主要手段的资源共享式,即发掘专长—引领学习—实践应用。

(1)e祥子的心中很乱,末了Ø听到Ø说怕血,Ø似乎找到了一件可以安慰Ø的事;Ø把脸盆搬出来,Ø在书房门口洗了几把。Ø拿着药瓶在Ø内等着Ø。

溯因推理是三种基本推理类型之一,是一种谋求最佳解释、追求具有最佳关联语境效果的推理方式(关于我国外语界有关溯因推理的研究综述,见韩晓方2010)。Peirce(1940:151)对溯因推理方式的经典表述如下:

二、回指语选择原则:指称对象的可及性

要探讨篇章回指中回指语选择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从不同类型回指语的回指功能入手。上面的例子中出现了专有名词、有定描述语、人称代词和零形代词这四类不同形式的回指语。另外一类回指语是指示词语,可以是单个的指示词,也可以是一个带有指示词的名词短语,如(2)中的“这”和“这些牲口”,两者都回指篇章上文提到的三条骆驼:

(2)“呕,你是拿命换出来的这些牲口!”老者很同情祥子,而且放了心,这不是偷出来的;……(老舍《骆驼祥子》)

Ariel(1990)认为,不同形式的回指语,实际上是作者向读者所提供的一种语言提示,提示了其指称对象的不同心理可及性。据此,她提出了篇章回指的可及性理论(Accessibility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指称对象(即篇章中谈论的某个具体或抽象的实体,又称“篇章实体”或“话题”)的心理可及性,与其在篇章处理和加工时在记忆系统中的激活程度和认知状态相对应。因此,就指称词语在篇章中的指称功能而言,不同形式的指称词语用来标示指称对象不同程度的心理可及性,因而可以将它们称为可及性标示语(accessibility markers)。

她将可及性标示语分为三大类:(a)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是低可及性标示语,(b)指示词语是中可及性标示语,(c)代词及其零形式是高可及性标示语。在这三大类指称词语的内部,不同形式的指称词语表达的可及性也略有不同。例如,在指示词语中,远指词(如“那”/that)比近指词(如“这”/this)表达的可及性要低一些。由于篇章实体在心理模型中的激活状态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统(continuum),因此一种语言中所有不同形式的指称词语也构成一个从低到高的可及性标示语连续统。她提出了如下一个英语中的可及性标示阶(accessibility marking scale),或称可及性标示语连续统(引自Ariel1990:73,略有改动):

图1:可及性标示阶

归纳推理模式事例:这些豆子是从这个袋中取出的。结果:这些豆子是白色的。

根据指称对象的心理可及性,选用恰当的回指语。

目前在国际上,人体睡眠状况与相关疾病的研究已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涉及的学科包括神经科学、耳鼻喉、口腔、心血管、肾脏、血液、内分泌等诸多专业,并和医学影像学科、医学工程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已发展成与高科技融为一体的新型边缘交叉学科-睡眠医学。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充足的睡眠是国际公认的健康标准之一。国际儿科学界对睡眠质量与儿童身心健康的关系更为关注,睡眠医学必将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

三、篇章回指理解的心理模型

上述指称对象的心理可及性,是指在篇章处理和加工时,指称对象在读者所构建的关于该篇章的心理模型中的可及程度,与该实体在记忆系统中的激活程度和认知状态相对应。

在篇章理解过程中,读者对篇章信息进行加工后在大脑中得到表征,构建起一个关于该篇章的心理模型。Garnham(2001:5)对心理模型的定义为:“人们在阅读篇章时构建的表征。”在语篇分析及心理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文献中,与“心理模型”类似的术语有“语篇模型(discourse model)”(如 Webber1981,Prince1981,Cornish1999,Irmer2011)、“语篇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discourse)”及其简称“语篇表征(discourse representation)”(如Marslen-Wilson et al.1982,Brown&Yu1983)、“语篇宇宙 (universe of discourse)”(如 Gi v ó n 1992,2005;Lambrecht1994)。而语篇中的名词短语在这一模型中的表征被称为“语篇实体(discourse entities)”、“心理档案(mental files)”或“存储节点(storage nodes)”。

心理模型理论(mental models theory,见 Johnson-Laird1983、2005,Garnham2001)是一个认知心理学理论,旨在为语言加工、思维和论证等各种思想活动提供一个统一的解释和基本理论框架,以便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关于各具体思想活动的理论,并对这些思想活动各个组成部分的运作给出解释。心理模型理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假设是,人们在感知世界,在听到或读到关于世界的信息并作关于世界的思考时,所构建的表征是情境的表征。人们在发现或思考真实世界中的事物时,所构建的表征是真实世界中各种情境的表征。同时,人们也构建想象世界中的各种情境,如虚构世界中的情境,理想世界中的情境,或别人所相信的世界中的情境。

心理模型理论的另外两个基本假设是,心理模型必须是有限的,而且心理模型是可计算的。从最为显而易见的角度来说,心理模型必须是有限的,因为否则的话,人们的头脑会无法容纳它们。但是,这一假设另有两个重要的理由。其一是,人们能够用数量有限的表征手段来表征数量无限的事物,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无限大符号(∞)表示数量无限大。其二是,词语的意义可以用集合的方法来表征,而不必列举一个集合中(数量可能是无限大)的个体成员。例如,一个普通名词(如“狗”)的意义可以表征为一个可能世界中所有可以被称为狗的同类个体的集合。

心理模型还应该是可计算的,这是因为人们不必预先储存他们会遇到、听到、读到或想到的每一个情境的表征,他们可以利用已有的心理模型推导和构建出新的心理模型。根据篇章中的描述来构建所描述情境的表征具有复杂的机制,因此篇章理解的心理模型理论应该阐明这些机制。(Garnham2001:21-22)

心理模型理论的上述三个基本假设也彰显了心理模型的三个一般特征,即心理模型所表征的是真实或想象世界中的情境,心理模型必须是有限的,并且应该是可计算的。

沙坡滑坡:位于沟域左岸中部,平面近似“簸箕形”,斜坡坡向为280°,地形整体坡度为15°~30°,局部坡度为35°~65°;斜坡前缘高程约为805.0~840.0m,后缘高程为930.0m,前后缘相对高差约为100.0m,该滑坡体横宽度约为180m,纵长约为200m,面积约为3.6×104 m2,滑体为该滑坡平均厚度约为7.0m,体积约为25.2×104 m3,为中型土质滑坡。

除此之外,运用于语言加工和篇章理解的心理模型理论另有一些较为具体的假设。其中的一个假设是,心理模型的建构是渐进性、增值型的,因为就篇章阅读和理解而言,读者在阅读篇章时,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篇章的,而不是需要等到阅读完毕之后才开始理解。这一假设意味着,一个以心理模型理论为总体理论框架的篇章理解理论必须阐明,在心理模型的建构过程中,建构者是如何从正在处理的当前一段篇章中提取信息,并且将其添加到已经构建的心理模型中去的。

篇章加工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通常需要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同时进行。在此过程中,两个记忆系统协同工作。一个是短时记忆,这是心理模型建构的工作记忆,负责处理进入工作记忆系统的表层语言结构信息,理解其中的语言项目的词汇、句法和篇章意义。另一个是长时记忆,其中包括用于储存处理好的信息及其相关上下文语境信息的情节记忆,以及储存更为抽象和持久的百科知识的语义记忆。在篇章理解过程中,短时记忆最为活跃和忙碌。它一方面从长时记忆中搜寻并提取任何可以得到并与篇章理解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将理解、核对并组织好了的信息传送到情节记忆中储存起来。因而,它是以成对循环的方式(pairwise cyclical fashion)工作的。

夏小春看着她,似乎明白了什么。两年过去了,温简也终于明白当初顾青为什么那么轻易地和她分手了。因为他不想拖累她,他对自己充满了怀疑,觉得自己给不了温简想要的幸福。那个时候,他弟正需要大把的钱,他借了很多的钱,包括夏小春的。那次温简见到夏小春和顾青在一起,其实是夏小春送钱来给顾青。

图2:渐进性、增值型心理模型建构模式

图中,箭头方向表示篇章线性语义结构发展和延伸、篇章处理加工及其心理模型建构的先后顺序方向。在“篇章线性语义结构”一行中,中间的直线代表整个篇章以篇章片断为单位的线性语义信息结构,其中每个小矩形块表示在篇章理解过程中每次处理加工并暂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一个篇章片段(text segment,简称TS,通常是指含有一简单主谓结构的小句),粗线小矩形块表示在篇章处理过程中当前正在处理加工的一个篇章片段。每个小矩形块下面有一个对应的篇章处理加工顺序号,TSi代表当前正在处理加工的篇章片段,TSi-1代表刚处理完的上一个篇章片段,而TSi+1代表需要接着处理的下一个篇章片段。与这三个篇章片段相对应的MMi-1、MMi和MMi+1,分别表示在处理完这三个篇章片段后所构建的关于该篇章的心理模型。

对比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应用于颅内脑膜瘤切除术患者对血流动力学、脑保护的影响………………………… 杨晓琴,马陈斌,张 艳(5·339)

该图也较为直观地体现了在篇章理解过程中,短时记忆是以成对循环的方式运作的,即每次在开始加工一个新的篇章片段时,已加工完的前一个篇章片段的语义信息仍暂存在短时记忆中,直到其语义信息被整合到正在加工的当前篇章片段中去后,才传送到情节记忆中去储存起来。因此,虽然篇章的线性文字排列结构是离散的,不重叠的,比如本文例(2)中的各小句;但在篇章处理与加工过程中的某一刻,相邻两小句的(部分)语义信息会同时在短时记忆中加工;而就篇章的线性语义信息结构而言,由于每小句的语义信息结构通常包括旧信息和新信息两部分,其中的旧信息部分也与前一小句部分重叠。仍以例(2)为例,在开始加工第二小句“末了Ø听到太太说怕血”时,第一小句“祥子的心中很乱”的语义信息被暂时保留在短时记忆中,直到第一和第二小句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联系起来之后(具体表现为在处理到第二小句“末了Ø听到”时,短时记忆可以判断其中的“Ø”与第一小句中的“祥子”同指),短时记忆系统才将第一小句所含信息从短时记忆中清出,传送到情节记忆中去。第二小句加工结束后,短时记忆同样先将第二小句的语义信息暂时保留,并接入等待处理的第三小句“Ø似乎找到了一件可以安慰她的事”。

与上述假设相关的一个更为具体的假设是,在篇章处理的某一阶段,已经构建起的心理模型为理解当前正在处理的篇章片段提供了部分语境。然后,当前篇章片段的理解又将到目前为止已构建起的心理模型更新,从而也改变了理解下一个篇章片段的语境。仍然以上面的图2为例,TSi为当前正在处理的篇章片段,MMi-1为在此之前已构建的心理模型,该心理模型为加工处理TSi提供了语境,TSi加工处理完之后所更新的心理模型MMi,又为加工处理下一个篇章片段TSi+1提供了语境。因此,如果要建立一个篇章理解的心理模型理论,那么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准确阐述到目前为止已经构建的心理模型(MMi-1)在理解当前篇章片段(TSi)中的作用。也就是说,作为理解当前篇章片段的语境,已经构建起的心理模型是以哪些方式来影响读者对当前篇章片段的解读的。就篇章回指而言,其中一个重要方式便是制约回指语的解读。(Garnham2001:22-23)如下面一个例子:

(3)①从前有一个很厉害的老太婆,②她有一个儿,一个闺女。(佚名《找姑鸟》)

这是一个汉语民间故事开头的两小句话。读者处理完第一小句后,在大脑中构建起一个关于该故事的一个心理模型,该心理模型为处理第二小句提供了语境,制约了读者对第二小句中的回指语“她”的解读。在没有任何语境的情况下,“她”可以指任何一位女性。但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中,“她”并非用于指任何一位女性,其理解受第一小句的心理模型所制约,因此最为可能的指称对象是已经构建的心理模型中那位很厉害的老太婆。

四、篇章回指理解的溯因推理模型

在篇章产出的过程中,作者除了采用不同形式的指称词语向读者标示其指称对象的可及性之外,同时也采用不同的词汇句法手段向读者标示篇章实体本身的认知状态和心理可及性。因而在篇章理解过程中,读者基于这些不同功能的语言提示,再加上对世界的了解,通常能够正确推断作者在篇章中意在表达的指称关系。毕竟,语言交际是一种交际双方的合作活动。如果作者希望读者以某种方式来理解篇章,他必须以一种使读者能很容易辨别其意图的方式来编码信息。按照Sperber&Wilson(1995/2001)的说法,作者的信息编码方式通常与其目的具有最佳关联(relevance)。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回指理解过程是在特定语境中一种建立在语言提示基础上的、以关联为导向的语用推理过程。这种推理在本质上是一种溯因推理(abductive inference),是一种从观察到的现象或事实出发,逆向推定其可能成因的推理。

Sperber&Wilson认为,读者具有从作者在某一特定语境场合使用的表达方式中作出推断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理解篇章的关键心智能力。这里的语境是指一个“心理构念”(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关于世界的一组假定(assumptions)”③中的一个子集(subset),读者可以将其用于理解篇章中某一句子(同上:15),它不仅包括可以从会话交际情境和句子上下文语境中获得的信息,而且也包括可以从我们关于世界的百科知识中提取的信息。

关联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处理信息时,我们通常总是试图以最小的努力来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我们的目的是将新信息与已有的旧信息联系起来,或者是重新获得相关的信息,从而更新我们大脑认知系统对世界的整体表征。在评估一则新信息对现有世界表征的影响时,推理系统产生的语境效果可以分为如下三种:一是在理解语境中一则新信息的过程中,某些语境含义得以识别;二是某个已有假定得以增强或确认;三是由于矛盾或不协调,对某个现有假定加以摈弃或排除。

王树林是真的不记得了。我们结婚都十多年了,谁记得。又怕自己的被动回答扫了辛娜的兴头,就问,怎么想起他了?话一出口忽觉唐突,忙接一句,见到老同学了?有什么好事分享?

在篇章理解过程中,潜在的语境假定在篇章处理的某一特定时刻并非都是同样可及的。各种语境假定的不同程度的可及性,表现为在篇章处理的某一特定时刻,提取信息所需作出的努力程度。心理构念中较为可及的假定比较容易唤出和提取。因此,Sperber&Wilson将交际的认知过程中的关联概念定义为如下两个条件(同上:125):

所谓篇章回指是指如下一种语言现象,即一个(往往是简略的)语言表达式用来指代同一篇章中(通常是上文已出现过的,但也不排除是下文中的)另一个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事物或意义。后一个语言表达式称为回指语,前一个语言表达式称为先行语(许余龙2004:1)。由于篇章回指主要是研究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的同指关系,因此我们主要关注上面三段话中最后一段。

程度条件2:如果在一个语境中处理某个假定所需作出的努力小,那么该假定在该语境中具有关联性。

关联理论语用观的主要观点是,语用推理追求的是最佳关联。也就是说,在人类交际中,说话者总是不由自主地使听话者产生一种期待,希望其所说的话在交际情境中对听话者而言具有最佳关联,并且听话者在理解讯息(message)时,保证能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在关联理论中,这种人类交际的认知语用观表述为如下两条关联原则(同上:260,译文引自蒋严2002:26):

第一关联原则:人的认知倾向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关联。

第二关联原则:每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传递了一个推定,即自身所传递的信息是最佳关联的。④

蒋严(2002:26)认为,“关联原则实际蕴含着一组适用于认知和交际的溯因原则,与其它适用于逻辑、计算和日常推理的溯因原则有许多共同特征”。

在理解篇章中的指称词语(包括但不限于回指语)时,我们可以假设,与以上提及的三种语境效果相对应,在评估篇章处理过程中某一特定时刻遇到的某个指称词语的篇章功能时,推理系统产生的具体语境效果可以是如下三种类型中的一种:(a)某个指称对象在我们的世界心理表征中得以识别或建立,(b)对于某个潜在指称对象的已有假定得以增强或确认,(c)对某个潜在指称对象的现有假定加以摈弃。

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在篇章处理的某一特定时刻,我们的世界心理表征中的各个潜在指称对象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及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是新近处理的,越是可及;越是显著的,越是可及。因此,根据关联原则,我们可以认为,每一个由某一特定语境中的一个特定指称词语所表达的指称行为,都传递其自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这样一个推定信息。因而,我们在试图理解每一个指称词语时,都能以最小的处理努力推断出作者的指称意图,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4)①从前,有个勤劳的铁匠,②他有个儿子,③Ø 快满二十岁了,④Ø 人倒生得又高又大,⑤Ø就是好吃懒做。⑥铁匠常为这件事发愁。(陈李扬《传家宝》)

这是一个民间故事的起首段,此例可以较为清楚地说明,我们在理解这一段中使用的不同形式的指称词语时,这些词语会产生不同的语境效果。首先,此段中的两个无定名词短语,即例(4)①中的“(一)个勤劳的铁匠”和②中的“(一)个儿子”,都是用来引入并帮助我们在篇章宇宙或世界的心理表征中建立一个新的实体。也就是说,篇章中无定名词短语的作用,通常是帮助读者在推理过程中产生上述第一类语境效果,即“某个指称对象在我们的世界心理表征中得以识别或建立”。

我们可将篇章处理与加工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关于该篇章的心理模型建构过程图示如下:

其次,例(4)②中的代词“他”,特别是③到⑤中的零形代词“Ø”,用来帮助我们证实这样一个假定,即篇章上文刚刚引入或谈论过的实体,是在处理这些代词和零形代词时潜在和最为可及的指称对象,并在所处理的小句中将再次成为谈论的对象。也就是说,篇章中代词(包括零形代词)的作用,主要是帮助读者在推理过程中产生上述第二类语境效果,即“对于某个潜在指称对象的已有假定得以增强或确认”。

最后,例(4)⑥中那个光杆名词短语“铁匠”则是用来帮助我们否定这样一个假定,该假定认为,在处理该指称词语的那一刻,那个最为可及的指称对象(即铁匠的儿子)将是该名词短语的指称对象。这是因为,在连贯的篇章中,读者的一个默认假定是,作者会在篇章某一部分连续谈论某个实体,除非作者采用某种语言手段提示读者该默认假定在此处不可取。例(4)⑥中的光杆名词短语便是这样的一种语言提示。同时,这个指称词语的使用还向我们提示,在理解该名词短语时,为了获得更为关联的语境效果,我们需要搜索在篇章早些时候提到的一个较为不可及的实体,即那个勤劳的铁匠,将其作为该名词短语的指称对象,而不是当前最为可及的那个实体。也就是说,汉语篇章中用于回指的光杆名词短语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读者在推理过程中产生上述第三类语境效果,即“对某个潜在指称对象的现有假定加以摈弃”,并在已构建的篇章心理表征中重新唤出和提取一个较为不可及的实体,将其作为指称对象。

此例表明,这些不同类型的指称词语的使用,是作者在篇章中向我们提供的语言提示,引导我们对作者意在表达的指称和回指关系作出具有最佳关联的理解。从而,在处理这些不同类型的指称词语的时候,我们通常可以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即获得上面提到的推理系统产生的三种语境效果之一。由此可见,这些不同类型的语言提示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篇章回指理解最为直接和可资利用的推理依据。同时,如上所说,这种推理在本质上是一种溯因推理,是根据作者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某一特定形式的指称词语,逆向推断其具有最佳关联的使用原因,从而推定其最为可能的指称对象。

由此可见,在篇章产出过程中,选用合适的回指语形式是一种重要修辞手段;在什么样的篇章环境中选用什么形式的回指语最为合适,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而对于读者来说,在篇章理解过程中,回指语的解读是一个溯因推理的过程,是读者根据作者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某一特定形式的回指语,逆向推断其使用原因的过程。修辞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言语表达手段恰当不恰当、效果好不好,而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其背后的规律和理据。本文将简要讨论回指语选择的一般规律,以及基于这一规律的篇章回指理解的溯因推理模式。

令人惊讶的事实C被观察到;

但如果假定A为真,那么C便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有理由假定A为真。

Peirce以一袋豆子为例,来说明溯因推理与另外两种推理类型(演绎和归纳推理)之间的区别。就得出结论的性质而言,演绎得出的是必然如此的结论,归纳得出的是事实如此的结论,而溯因得出的是想必如此的结论。演绎(deduction)的推理模式如下所示,即某一(些)具体事例适用于某项规则,因此得出必然的结果(加粗部分表示推理得出的结论,下同):

演绎推理模式

规则:这个袋中的所有豆子都是白色的。事例:这些豆子是从这个袋中取出的。

就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而言,其先行语较易确定,因为这两类回指语的含义较为具体明确。例(1)b 中的“祥子”、“太太”和“高妈”分别回指(1)a中第一、二段提到的“祥子”、“曹太太”和“高妈”;“门”回指同一段前一句中提到的“书房门”。人称代词的先行语似乎较难确定一些,因为此类回指语的含义较为宽泛含糊。在例(1)b中,两个人称代词“她”和“他”分别回指同一段落前面提到的“太太”和“祥子”。零形代词的含义则更为虚无,因此其先行语似乎应该更难确定。其中的四个零形代词“Ø”都是回指同一句话中前面提到的“祥子”。

归纳(induction)的推理模式如下所示,即从一系列得到相同结果的具体事例中,推断出某条一般的规则:

因此,根据Ariel的可及性理论,回指语选择的一般原则可以表述为:

溯因(abduction)的推理模式如下所示,即某一结果可能是由于存在一条适用于某一(些)事例的规则而产生的:

3.教育的形式主义。教育的形式主义是感恩教育的泥潭。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他们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当前一些学校进行的感恩教育常常停留在形式上,例如,一些大学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给父母洗脚、写一封感恩信”,这种行动的原意是善良的,但这也仅是形式。感恩当然需要形式,但当我们把感恩变成一种形式,甚至是一种运动时,一方面,我们可能因为表达了应该表达而未表达的感恩,而使我们得到某种精神上的安慰;另一方面,由于形式的轰轰烈烈也极可能使原本所有的善良品质又一次流于形式。所以,感恩教育应走出形式主义的泥沼。

溯因推理模式

结果:这些豆子是白色的。

事例:这些豆子是从这个袋中取出的。

溯因推理是人们常用的一般推论策略,可以具有不同的类型。著名人工智能、篇章分析和计算语言学家Jerry Hobbs认为,人类思维系统本身便是一种“溯因推理机器”(转引自Irmer 2011:39,脚注27)。这种推理方式不仅体现在具体指称词语的理解过程中,而且也是在实证科学研究中,最初导致某个理论假设或理论模型形成的基本思维方式。

就篇章中具体指称词语的理解而言,其理解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溯因推理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根据作者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某一特定形式的指称词语,逆向推断该指称词语在此语境中具有最佳关联的使用动因,从而推定该指称词语最有可能的指称对象。结合不同形式的回指语的回指功能和指称对象在篇章心理模型中的激活状态,我们可以提出如下一个篇章回指理解的一般原则:

高可及性标示语回指篇章心理模型中当前活跃的、最为可及的那个实体;而低可及性标示语回指当前不活跃的、可及性较低的一个实体。

而就篇章回指整体而言,篇章回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而人们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却通常都能相互理解,可以毫不费力地对篇章中的指称词语作出实时在线的正确解读。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Fretheim&Gundel1996:7,转引自Jaszczolt2001:18)。因此,在这一不可思议、令人惊讶的语言事实背后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必然有一套篇章回指理解的机制,而对这种成因和机制的推测是一种典型的溯因推理,更符合上面所引的Peirce对溯因推理方式的经典表述。

五、结 语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宣称,语言便是修辞,因为语言只能表达观点,而非知识,从而“真理”可以视作一种语言性的社会认同,而非客观事实。二十世纪西方一些著名修辞学家,如理查兹(I.A.Richards)、威福(Richard Weaver)和佩雷尔曼(Chaim Perelman),以及哲学家,如福柯(Michael Foucault)和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对这一思想从不同角度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因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源于古希腊的修辞学研究犹如一条长河,其主流发生分叉,形成了一个分支流派纵横交错的三角洲。(参见Murphy2006:580)

栽培要点:黑龙江各地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应用优质脱毒种薯,播前催芽。选择土质疏松肥沃、透气性良好的地块种植,建议采用深松、浅翻、宽垄(80cm)栽培方式,株距25cm左右,每亩保苗3400株左右。垄作播深15cm左右,覆土10cm。施足基肥,出苗后加强前期管理,早施少施追肥;及时灌排水,防止因肥水过多而徒长;及时除草、中耕和培土,促使早发棵和早结薯。生长期注意防治早、晚疫病,前期注意防低温霜冻。收获前一个月停止施氮肥,收获前15~20天停止灌水,以利收获贮存。

本文的讨论表明,对篇章回指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既是一种语言学的研究,也是一种修辞学的研究;而篇章回指理解过程中的溯因推理,正是一种建立在社会认同基础上的认知推理模式。语言学侧重探讨的是篇章回指使用和理解背后的一套社会认同的一般原则和机制;而修辞学侧重研究的是溯因推理产生的语境/修辞效果。遵从社会认同一般原则的篇章回指(如本文中所举的所有例句)属于消极修辞;故意违反社会认同一般原则的篇章回指(如为了制造悬念,在篇章中先出现回指语,后出现先行语)属于积极修辞。

注 释

①关于修辞学与语言学在学理上的分野与联系,以及两者跨界结合互动的可能性,见许长谟(2012)。

4.1.3 单位面积收益变化。分析图5-3数据可以看出,品牌胶州大白菜的经济效益也大幅提高——每亩大白菜收入从品牌发展阶段初期2009年的9620.80元增至2016年的12500.93元。品牌胶州大白菜的收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由2009年高于全国9469.33元拉大到11545.08元,胶州大白菜种植户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②“门”本身并无有定标记,这里我们将其处理为“有定描述语”是因为在篇章中是有定的,是指上文“书房门口”中提到的那扇门,而不是任何一扇门。

③蒋严(2008:1)将其译为“定识”。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了解图式理论在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运用研究并非罕见。但是,以民族地区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却是凤毛麟角。语言的学习受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的影响极大,因为语言的学习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积累。然而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在这方面的研究存在很大缺口,因此,该研究具有及时性和研究价值。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调查图式理论在民族地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际运用情况;了解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与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相关性;探讨图式理论对民族地区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④Carston(1988:59)指出,这并不意味着“说话者总是能成功发出具有最佳关联性的刺激信号,或者甚至总是试图这么做……这一原则所表达的意思是,说话者总是不由自主地向听话者表明,在发出刺激信号时他们所说的话具有最佳关联性。正如人们所说的任何一句话一样,有时可能是不真实的,并且/或者可能是不诚实的。”

猜你喜欢
回指代词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汉译英小说本族语—非本族语译者人称回指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译本为例
代词(一)
代词(二)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浅析回指与溯因推理
跟踪导练(三)2
包含复杂限定语的回指关系浅议
基于角色与值的指称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