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的信息单位对话性研究

2013-01-23 07:04章礼霞李大勤
当代修辞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陈述句语料语篇

章礼霞 李大勤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024)

提 要 Halliday指出信息单位是说话者选择用来编码的话语单位,以小句为无标记的体现形式。我们认为这是从独白语篇的视角来考虑的。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独白语篇和对话语篇之间的同质性,或者说独白语篇是面对面交流的模仿。本文在实证的基础上论证了对话语篇和独白语篇中的信息单位也存在形异质同的现象,它们各自表现为对答结构和句子形式,但实质上句子是压缩的对答结构,所以都具有内在的对话性,具有很大程度的可转换性。信息单位的两种不同形式是为了与不同的话语推进方式相适应,具有不同的语篇功能。

一、引 言

“信息单位”是Halliday首次提出的概念。Halliday所指的信息是指已知的或可以预测的和新的或不可预测的之间的张力,信息单位是由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两个功能成分构成的结构,最后实现为说话者选择用来编码的话语单位,一系列这样的话语单位构成语篇。(Halliday1967)语篇在形式上有口头和书面、对话和独白等分类,但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不同类型语篇之间具有同质性,即互动性或对话性。按照Bakhtin(1998)的观点,对话性(dialogism)指话语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声音,它们形成同意和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等关系。书面性的独白语篇的对话性体现为针对性(即指向性),对他人表述及受话人的考虑、对他人应答的预测,使得独白陈述充满了对话性。Hoey(2001:11)也认为“书面语可以看作是对面对面交流的模仿”。他把语篇定义为“作者和读者之间合理自控的、有目的的互动之下产生的可视性证据”。

那么,异形同质的各类语篇在构成单位上是否也异形同质呢?本文试图论证对话语篇和独白语篇中的信息单位也存在形异质同的现象,它们各自表现为对答结构和句子形式,但实质上句子是压缩的对答结构,所以都具有内在的对话性。信息单位的两种不同形式是为了与不同的话语推进方式相适应,具有不同的语篇功能。

二、信息单位的基本模式

Halliday(1967)指出信息单位是个语义单位,由语法单位来实现。在无标记情况下,与小句相映合(co-extensive)。我们认为,信息单位以小句为无标记体现是从独白语篇的视角来考虑的。独白语篇是交际一方在独立掌控话语推进的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构的具有一定宏观语义结构的语篇,句子的弱互动形式恰好具备这样的语篇组织功能。但实质上独白语篇是对面对面交流的模仿,它的信息单位和对话语篇的信息单位也应该是同质的,都具有内在的对话性。

1.对答结构——对话语篇的信息单位

一般认为,由引发语和应答语构成的“对答结构”是对话语篇的基本单位。对答结构是从“相邻对”(adjacency pairs)概念发展而来的。相邻对指的是两个谈话者各说一次话所构成的对子,最早由Schegloff和Sacks(1973)等提出。相邻对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a)一个相邻对至少包括两个话轮(turn),每个说话者所说的一段话就是一个话轮;(b)这两个话轮由两个谈话人前后相继所说,有一定的语义联系和先后次序;(c)话轮在句法上表现为单句、复句、句群等语言单位,而单句也包括了具体语境下不完整的句子表现形式,如词、短语等。

如果说对话语篇和独白语篇具有本质的相似性,那它们之间在形式上的差异则是由于参与者互动情况的不同而导致的。从对话语篇到独白语篇是互动性由显到隐、由强到弱而计划性相对由弱到强的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显性互动的话语例子如计划性弱的闲聊,有一定计划性的机构话语(institutional discourse)如医患话语、庭审话语及电视访谈话语等等。这些话语在互动频率上有高有低,有逐句互动,也有逐段互动,即对答结构的话轮有长有短,从单句到多句不等。如果整个话语只由一个大的话轮构成,那就是典型的独白型语篇,如一言堂式的演讲、报告或书信等。独白语篇的计划性最强而互动性最弱,因而其对话性是隐性的。可以说,对答结构的对答显隐与对答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篇的类型。

2.问答结构——对答结构的典型形式

常见的对答结构有“问候-问候”、“提供-接受”、“提问-回答”等形式,其中以“提问-回答”(以下简作“问-答”)结构最为典型。这是共识性的看法,也在本文下面进行的实证研究中得到验证。

诸如庭审话语、医患话语等机构性话语一般都是较为典型的有明确信息交流目的的话语类型。廖美珍(2005:126)、张清(1009)等对法庭话语的研究表明,法庭审判话语是一种特殊的话语活动,其特点是:(a)局限于特定地点,(b)按照特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c)具有不同目的的话语参与者主动或被动参加,(d)各自为达到一个符合自己目的和利益的结果,(e)以互相说服为主要方式进行,(f)整个审判过程基本上是由问答构成的。

我们通过网络共收集了六个庭审案例的笔录作为研究语料①,刑事案例、民事案例各三个。三个刑事案分别为多次盗窃案(刑1)、谋财杀人案(刑2)和报复伤人案(刑3),三个民事案例分别为父母子女赡养纠纷案(民1)、邻里纠纷案(民2)和离婚夫妻财产纠纷案(民3),均为2011年审判的案例。其中一个刑事案例是从网络视频自己转录的,另外五个是从中国法院网的庭审直播栏目下载的,庭审过程都较为完整。

中国法庭审判主要有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法庭宣判等四个阶段,其中第一、第二阶段主要是针对案件当事人的身份、权利、义务、案情等进行的信息沟通或调查,有相对程式化的话语模式。本文的统计分析就是取宣布开庭和法庭调查这两个阶段的语料进行的。因为所得语料中有一人多案和一案多人的情况,审问程序有一定重复,所以六个案例中实际包含了十二个案次的审理。统计数据表明,所选择语料中共有383个语对,即说话者对话383次,其中问答语对329个,占85.9%;非问答语对54个,占14.1%。这些数据支持了以往研究的论断,也一定程度地说明了问答结构在信息交换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信息的交流包括对命题的肯定、否定、质疑或提供缺失的信息,信息单位应该是一个语义相对完整的语篇单位,而“问-答”结构恰是一种典型的以互动方式呈现完整信息的模式。问是用来传疑的手段,是对特定未知信息的询问行为;答是针对问点予以肯定、否认或者提供缺失信息的言语行为。疑问句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完整的,因为疑问点一般由疑问代词表示。但正如徐杰、张林林(1985)所说,疑问句在语义结构中必须至少有一个语义成分的残缺或不稳定,即该疑问句的疑问点,这个疑问点只有在答句提供了相应的信息之后,问与答才能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语义完整的言语交际行为。吕明臣(2000)也提出疑问句只和陈述句相关,从功能指向上看,陈述句、疑问句是同类的,它们共同承担了一种对话题内容的表达功能。

针对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询问方式。如特指疑问是对以疑问代词“什么”为核心指代的不定未知信息的寻求,如“什么人(谁)、什么事、什么地方(哪里)、什么时间、什么方法(怎么)、什么原因(为什么)、什么数量(多少、几)”等等;而其它像列项选择问、是非问(是否)、正反问、附加问句等都是针对给定项的一种选择。其中列项选择问一般是在两个或三个命题之间进行选择,而是非问、正反问、附加问等则是在同一个命题的真假值之间做出选择。从这个角度说,特指问句属于开放性问句,而选择性问句属于封闭性问句。另外还有具有无疑而问等语用功能的问句,如反问和设问等。

当然,对答结构的对话性可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问-答”结构来呈现。显性的问答结构用于有急迫互动需求的信息交流中,如索取缺失信息(特指问、列项选择问)或寻求对已有命题的态度(是非问、正反问、附加问等)。而事实上对任何一个命题的交流都意味着等待或得到对方的某种反应,如肯定、否定或质疑等。所以,陈述句一般都具有隐性问答结构的特征。从“问”的角度来说可以在其后追加疑问形式变成显性的附加疑问句(这在英语里用反义疑问句来表示);而从“答”的角度来说,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问答结构,其答案都是一样的,即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观点。如:

(1)审判员:死亡赔偿金不予支持,其它合法有据的可以支持。

代理人:知道了。(刑1)

(2)公诉人:公诉人提醒你一下,希望你今天在庭审当中所说的这些话,对你自己这些话的法律后果负责。听明白了吗?

被 告:听明白了。(刑3)

上面例(1)和例(2)都是对答结构,区别仅在于例(1)中没有显性问句,如“知道吗?”,而例(2)在陈述句后面有附加问句。从两例中的答句来看,其问答结构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是隐性的,一个是显性的。

3.一问一答——问答结构的基本形式

对话语篇的信息单位是以问答结构为代表的“引发-应答”式的对答结构,而对答结构也有其基本形式。对答结构中的成分“话轮”是从时间上认定的,即一个说话者在会话过程中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一番话。在Goffman(1976)和沈家煊(1989)等学者看来,提问、回答、道歉、问候等都是用语言实施的行动,因而在分析过程中应以“举动”(move)代替“话轮”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而在实际的话语中,一个话轮可以包含两个举动,一个举动也可以由两个话轮构成。例如:

(3)顾客:这小鱼多少钱一斤?

小贩:三块钱两斤。来两斤?

(4)甲:这句话读上去是不是有点……

乙:拗口?

例(3)中的应答语是一个话轮,包含了两个举动:回答前一个问题,提出新问题;例(4)则是甲乙两个话轮完成了一个陈述举动。可见,把举动确立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并将之与话轮区别开来不仅能更好地体现话语中语义单位和语法单位的对应性,也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对答结构的基本形式。我们将由说话者轮流说话而形成的对答结构称作“语用语对”或“大语对”,其中的话轮是以时间为参数(即连续说的话)界定的;而将由语义密切相关的举动组成的语对看作是“语义语对”或“小语对”。如(3)中大语对是由问和答两个话轮组成,而小语对则是由问句和答句中的前一个回答举动“三块钱两斤”组成。

语义相关性更强的小语对构成了问答结构的基本形式。最小的、最基本的问答结构是一问一答两个单句构成,即一疑(问)一答,一般每次只交流一个信息。一般问话都由单句表现,存一疑(问)于一句,如“姓名?”、“捕前职业?”。判断选择问句也可以以陈述句加疑问句形式来表达,如附加疑问句;也可以存多疑(问)于一句,如“你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处分?”。而从问话给予答话人的答话余地来看,“封闭性”问话如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正反问句、附加问句等限制了答话的范围,答话一般只能从给定选项中选一个,所以常常是单句形式;开放性问话中所谓窄式问话如“什么人(谁)、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哪里)、什么数量(多少)”等因所指代的对象相对确定、单一,答案多可融于一个单句之内;而宽式问话如“什么事件、什么原因(为什么)、什么方法(怎么)”等所指对象可简可繁,答案也相应为单句或多句。从理论上来说,基本上所有的问答结构都有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即一问一答式。还是以庭审语料的统计数据作为事实依据。表1是对相关数据的原始呈现:表中一问一答是表示问和答语义密切相关且都由单句表现的情况,而一问多答则是答话超过一句,或虽只有一句但语义上不是确切针对问点的答话,如以下例(5)所示。

表1:庭审语料中答结构的构成情况

在全部329个语对中,一问一答双句结构共有223对,占67.8%。而在一句多答情况中,主要又分为两种:一是在一问一答的基础上追加超量信息,如以下例(5)和例(6)所示;二是疑问点本身所指含义较宽,一个句子容纳不了,如例(7)和例(8)所示。

(5)审判员:被告人对上述证据有无异议?

被 告:我觉得鉴定价格有些偏高。(刑1)

(6)审判员:把你打成什么样了?

原 告:左胳膊起了大包。我主要看的就是胳膊。打我的当天就去了密云县医院进行治疗,也没有住院,共花了269.34元医药费。(民2)

(7)审判员:对二原告的诉讼请求被告有什么意见?

被 告:二原告要求的生活费数额太高;对医疗费的负担问题没有意见。(民1)

(8)公诉人:案发当天你都做什么了?

被 告:案发当天,就是6月8号,上午……后来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等

到最后的时候,他们砍完了人,他们打个电话说砍完了。我说是吗,那就走吧。(刑3)

就小语对而言,例(5)中的答话应是针对问句中“有无异议”的选择,而实际上答话人省略了“有异议”这一步骤,直接回答“有什么异议”的问题了,所以归入一问多答类。例(6)中只有“左胳膊起了大包”是针对“打成什么样”这个答话中的疑问点的,其他语句实际上是对另外一些潜在问题的主动回答,如“去医院看什么?”“什么时候去的医院?”“花了多少医药费?”等。像例(5)和(6)那样的问答结构,事实上是包含了小语对的大语对。其中超出的部分与问话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与问话构成基本结构形式,属于对问话的超量回答。而在例(7)中,因为原告诉讼请求不止一个,被告如果对不同诉求意见不一样,就要分别提出意见;在(8)中,要求回答案发当天的行动轨迹,时间范围大,行动多,也需要多句表述才能完整。在全部329个问答语对中,像例(7)和例(8)这样的语对共20个,所占比例为6.1%。所涉及疑问词“为什么”、“怎么”、“做什么”、“是什么”、“什么关系、意见、要求”、“哪”等,在语料中都有小语对的例证;而如果需要,比较宽泛的问话也有进一步细致追问的,如例(9)、例(10):

(9)公诉人:你当时想对鄢颇具体做什么呀?

被 告:当时想打他一顿,因为觉得他挺可气的。

公诉人:打有很多种,怎么打呀?

被 告:拿棍子打一顿,或者拿拳头打一顿。(刑3)

(10)公诉人:你和被害人是什么关系?认识吗?

被 告:不认识。(刑3)

在例(9)的问与答中,从“做”到“打”再到“拿棍子或拳头打”,显示了宽泛问题的可分解性;在例(10)中,公诉人把开放问改为封闭问,使可预期的答案更加确切。

上述语料事实较为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论断:“问-答”结构是由语义相关性更强的小语对构成的。本文语料中一问多答的语对共106个,其中86对都是出于各种语用目的而提供超量信息的,主要以连续出现的陈述句来表现,如例(6)和例(9)中被告的第一次回答。研究这些超量信息的提供方式自然有助于解释独白语篇的形成。

三、信息单位的异形同质性

1.信息单位的异形性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以较大的篇幅论证了如下的看法:在庭审这样的强互动话语中,基本的信息单位是由语义相关性强的小语对构成的对答结构。本节就对话语篇和独白语篇中信息单位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对话语篇以庭审话语为典型代表,独白语篇则以政府工作报告为典型代表,重点考察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代表的独白语篇中信息单位的形式。所用语料包括中国政府网提供的1954年至2011年(中间有若干年缺失)共42份政府年度报告和美国政府网上下载的四位不同时代总统的22篇国情咨文②。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政府工作报告/国情咨文的句类统计数据

统计表明:虽然报告也有口头话语形式,由一人对着相关代表发言,但几个小时的报告只由一个话轮构成。在42份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陈述句和感叹句约514个,问句1.4个;美国国情咨文平均每份陈述句222个,问句2.2个。鉴于中英语言之间的差异,两者在数值上没有绝对的对应性,但陈述句和问句之间都存在相似的悬殊比例,约为99:1。尤其自1988年到2011年24份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呼语“各位代表”平均出现约5.8次,但没有出现一个问句结构,可以说明句子是独白语篇中基本的信息单位。

对答结构和句子是信息单位的两种形态,具有不同的语篇功能。对答结构之所以是一种强互动语篇的基本单位,是因为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共时的信息交流,共同完成语篇的构建;而在独白语篇的建构中,交际一方是针对一个假想的问题进行回答,或对一个已知的答案进行提问。句子的假互动、真自主的性质非常有利于建构计划性强的语篇,在语篇的连续性、流畅性、语义结构的完整性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保障。另外,省却了另一方的真性互动,在等量信息的表达上,也更具有经济性。正因为这些优势,句子才会成为独白语篇中无标记的信息单位。

2.信息单位的同质性

信息单位的异形性是为了适应不同语篇的建构需要,但因为对话语篇和独白语篇具有同质性,所以它们的信息单位也具有同质性。句子实质上是压缩的对答结构,句子和对答结构具有很大程度的可转换性。

1)句子——压缩的对答结构

Halliday认为小句既是组成语篇的单位,其自身也组织为由说写者和观众参与的互动事件。一个典型的说话行为更适合被称为一次互动,它是一次对信息或对服务、商品的交流。给予意味着请求接受,求取意味着请求给予。交流过程是一个“引发(initiation)—回应(response)”的过程。例如:

(11)a It is Tuesday. —Oh,is it?

b Is it Tuesday? —Yes.

c What day is it?—Tuesday.(转引自Halliday 1994:68)

赵元任(1979)则提出了整句“问答结构”的观点,认为整句是两个零句以一问一答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零句没有主语-谓语形式,如“来!”或买豆脑时喊的“豆脑!”。赵元任认为“指出事物的存在或唤起对它的注意”的零句和“有较多的话说,更近于一种说明”的零句构成一个整句。问和答的溶合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两人对话,二是自问自答,三是把问和答合成一个整句,中间没有停顿。如:

(12)a饭啊?——还没得呐。

b饭啊,还没得呐。

c饭还没得呐。

借鉴赵元任整句“问答结构”观点和Halliday信息单位理论(一个信息单位包含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两种功能成分),我们认为赵元任的“零句”事实上是在高互动情况下将已知信息全部语境化,只保留新信息的结果,是一种高语境下的话语表现。在保留已知信息的情况下,信息单位事实上是由句法结构完整但语义残缺的问句和针对问点提供相应信息的答句组成的问答结构。问答结构中两个单句之间是成分对应、语义对应的关系,问点与答点在语义上虚实相对,在形式上以疑问词和实义词相对,其余相同部分则以重复或省略方式对应。例如:

问答结构因参与者互动情况的不同而呈现出显问显答、隐问显答、显问隐答等不同形式。显问显答是典型的对话结构(其中自问自答的设问相对特殊),隐问显答是陈述句,而显问隐答是反问句。由此可见,独立使用的陈述句是压缩后的对答结构,它与对答结构中的单句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2)问答结构与句子的可转换性

问或答的可隐性取决于各自的可推测性。陈述句是从答句可推测出问句,反问句则是在高语境下问句的答案不言自明。正是由于问或答的可隐性使得问答结构与句子之间有了可转换性。沈家煊(1989)曾对《语法修辞讲话》再版前言里的一段话作过对话还原,基本上每个句子都对应一个问答结构。

(15)修改的范围不大①,主要是换掉一些例句②。原来的例句大多数取自当时的报刊,现在有不少过时了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可能④,只能把少数非改不可的例句改掉⑤。

①甲:修改的范围大不大?

乙:不大。

②甲:主要修改了哪些内容?

乙:换掉一些例句。

③甲:原来的例句怎么了?

乙:大多数取自当时的报刊,现在有不少过时了。

④甲:能不能彻底改变这种情况?

乙:显然是不可能。

⑤甲:那怎么办?

乙:只能把少数非改不可的例句改掉。

从本文对小语对的定义来看,③也还可以再细分成两个对答结构:“甲:原来的例句怎么了?乙:现在有不少过时了。”“甲:为什么过时了?乙:(因为)大多数取自当时的报刊。”

问答结构和句子的同质性和可转换性在上述庭审话语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语料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庭审话语是典型的目的性、规则性很强的话语。在本文统计到的数据中,全部329个问答对中封闭性问答192个,占58.4%,是法庭对审判进程有效控制的手段。但在这192个封闭问对中,仍有42个一问多答的语对,占封闭问对的21.9%,说明答话人出于各种语用目的会主动假设一些问题然后回答,以连续陈述的形式提供超量信息。例如:

(16)审判员:大队让你腾柴禾了对吗?

被 告:对,大队让我腾。但是我要求给我点工夫钱,但是大队一直没有给。在发生纠纷头天晚上,原告给我打电话说必须得让我移,但是我说没有跟大队说好呢,先不移,我要跟大队要点损失。(民2)

另一方面,在政府工作报告这种典型的独白语篇中,几百句陈述性话语中也会有几处反问或设问,将压缩过的问答结构再偶尔还原一下。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自1988年以后没有再出现反问句、设问句;但在1954-1960年的7年间,这两种问句共出现53次,平均每份报告约7.6次,而在1955年的报告中竟高达22次。美国四位总统的国情咨文中均出现反问句和设问句。即使在1801-1913年间,美国政府的国情咨文没有向国会宣读的惯例,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篇,但这期间林肯总统的国情咨文中也出现了34个问句,平均每份8.5次。反问、设问从表达效果上来说是修辞性问句,但从语法角度看是问答结构与句子的同质性、可转换性所致。反问是将问答结构中的答句隐去,以问句曲折表示答句的意思;设问是说话人自己将想象中的提问人的问题显示出来,再予以回答。例如:

(17)我们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赶过中国反动统治时代的几十年,这样的工业发展速度难道还慢吗?(1955年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8)什么是我们克服困难的道路呢?从最根本的方面说来,这就是要依靠我们全国人民同心协力,艰苦奋斗。(1954年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例(17)和(18)可以分别转换为(19)和(20)这样的陈述句式:

(17')我们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赶过中国反动统治时代的几十年,这样的工业发展速度一点也不慢。

(18')从最根本的方面说来,我们克服困难的道路就是要依靠我们全国人民同心协力,艰苦奋斗。

3)句子和问答结构转换的相对性

句子由问答结构压缩而来,但不同类型的问答结构压缩成句子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可以说,疑问度越大、问点越虚,对答话的控制性就越小,答话人的自主性就越大,问题的可隐性也就越强;反过来,问点越实、限定越多,对答话的控制性就越强,答话人的自主性就越小,问题的可隐性也就越弱。像特指问由于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几、多少”等语义所指的不确定性,说话者对这些疑问点的回答有相对充分的自主性;而是非问、正反问等都是在“是”与“否”两项中选择,答话人对问题的预测性也较强,非此即彼;唯有提供了具体选择项的列项选择问是属于问话人自主的问句,可推测性较小,选择项必需保留在压缩后的语句中。例(15)中的句子是对正反问如“大不大、能不能”和特指问“哪些、怎么”等的压缩,可以不留疑问选择项的痕迹,但例(19)就不能作那么彻底的转换:

(19)甲:可乐和雪碧,你喝哪种?

乙:可乐。

世界上饮料众多,答话人无法自行预测问话人的问题范围,压缩后的句子应该将问话人限定的选择项和答话人的选择都显示出来,基本上都是复句形式所示:我喝可乐,不喝雪碧。

四、结 语

本文在实证的基础上论证了信息单位异形同质的特性。我们看到,尽管对答结构和句子各自作为对话语篇和独白语篇的信息单位承担了两种不同的语篇建构功能,但鉴于对话语篇和独白语篇的同质性,这两种形式的信息单位也是同质的,即都具有内在的对话性及较大程度的可转换性。

注 释

①庭审语料

刑1:丰台法院“多次盗窃难逃法网 35岁男子被公诉”案,2011年12月28日(www.chinacourt.org/zhibo) 。

刑2:徐州中院“故意杀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2011年10月28日(www.chinacourt.org/zhibo) 。

刑3:朝阳法院一审鄢颇被砍案庭审现场,2011年10月11日(v.ku6.com/show)。

民1:平谷法院“赡养费再起纠纷 物价上涨求增加”案,2011年12月29日(www.chinacourt.org/zhibo) 。

民2:密云法院“因琐事邻居互殴 被打伤诉请赔偿”案,2011年12月28日(www.chinacourt.org/zhibo)。

民3:顺义法院“21年婚姻终散场 为争财产诉讼不断”案,2011年12月28日(www.chinacourt.org/zhibo)。②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情咨文

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42份):1954-1960,1975,1978-2011。来源于www.gov.cn。

美国国情咨文(22份):1790,1790(12月),1791-1792,1794-1796;1861-1864;2001-2011。来源于 www.presidency.ucsb.edu。四位总统分别是华盛顿、林肯、小布什、奥巴马。

猜你喜欢
陈述句语料语篇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西夏语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方式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