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药方》中络灸疗法的发展和运用

2013-01-25 08:09石雨时高焕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烙铁药方回族

石雨时,王 巍,高焕民△

(1.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宁夏中卫 755000;2.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银川 750002)

中国回族医学的烙灸疗法最早吸取了古代阿拉伯医学中关于熏、熨、灼、烫等疗法的优点,后随阿拉伯文化在中国以及亚洲的广泛传播,回族医生又吸收了中医和印度医学中粹刺、火灸的优点,在长期的回族医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回族特色的一种外治疗法。《回回药方》第三十四卷《针灸门》对该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使用刺激性药物或大小形状不等的器械,烧热后直接置于经络穴位上烙灼肌肤,使局部组织和经络发生变化,排出异常体液,促进四性、四液平衡,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本文就回族医学的烙灸疗法的起源、适应证、操作特点、通络治疗策略作一分析。

1 烙灸的起源

回族医学的烙灸疗法最早见于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家艾尔布卡西斯(Abu al-Qasim Khalaf ibn al-Abbas Al-Zahrawi,936年 ~1013年)所著的《方法》,该书特别论述了烙灸疗法。《回回药方》卷三十四《针灸门》[1,2]专论烙灸疗法:“要知灸的功效得济处,是凡一体内,多有恶润凝聚以致本体,并其禀性作坏,若人先有他病,遇此证则加重,医欲治此证,虽将拔润利脏腑之药,或热性,或燥性者用之,然亦不能去净,必以火灸之,则本体病根尽去。”

烧烙疗法是将强烈的烙热刺激透入皮肤组织深达筋骨,除局部除去坏死组织、止血、消毒作用外,还能促使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恢复组织功能或阻止病情的发展。目前常用的二氧化碳激光烧烙与烙灸有些相似之处,从机制上讲也与烙灸有一定相似之处。烙灸腧穴经络通调气血,改动禀性衰败过程中四性、四液的病理过程,如“污血”、“恶润”等疾病根源,使其经脉之气内外相通、上下通畅、拔除恶病液质,以利脏腑及相应器官组织的功能,使其恢复正常。

2 烙灸的中医归类

烙灸法属于中医学中“火针”(粹刺)[3]。火针有两种:第一种是古代常用的使用较粗大的烙具烙灸病变部位,用来治疗已经化脓的疮疡,代替开刀,避免出血。回族医学中的烙灸疗法也使用该项技术;第2种是在一定穴位上用火针点刺,也叫做“点烙”。

3 适应证

《回回药方·针灸门》记载:“烙灸是治本之法,凡各科诸疾皆可灸之。”火针有温经散寒、软坚散结、祛腐的作用,临床上除治疗痹证外,还可应用于瘰疬、痈疽、顽癣、腱鞘囊肿、血丝虫病和象皮腿[6]。

《回回药方·针灸门》中烙灸疗法涉及内科、外科、伤科、眼科、皮肤科等许多学科。如有“因脑上下来”而生患眼、“润生气窄者”、“癫证”、“生肿疮(似痔疮)”、“润”沉淀“凝聚”于肝、肾、脾、胃、肠而生疮、“痞”、“蛊”、“膜理解散”、“润”瘀滞“肺及胸膈”胁里、臂膊及肩关节肿痛者等。

4 技术要求

4.1 治疗原则

烙灸必烧破皮肤,使其化脓流水,异常体液完全排除,达到祛除“病根”、恢复机体正常功能。如“凡人多有润从脑经下到胃经,则胃经作的恶,其力皆弱了”。用药物治疗后不能痊愈的,“止于胃口上可灸三处”,“灸时必要烧透皮,但不令伤肉,灸后要令疮口流脓数日”,“待脓尽后,病证就消退了”。

如灸“肝经上的疮”时,“要烧令皮破”,并“使其脓流数日去净”,“令去净,最后以生肌之药治之”。如灸胃经病时,“灸必要烧透皮,但不令伤肉,灸后要令疮口流脓数日,勿治,使平复”。如灸肩胛骨时,“灸必要烧透皮”。如灸“两臀骨辏接处脱出”时,灸后“且勿治以肌之药,令脓水多流,在后贴生肌膏药,令其疮口平复”。

4.2 烙灸器械

烙灸器械具体的规格形状多样,如治疗两鬓发际处的撒力器械,治疗痞证的铁器辛纳刺,治疗两臀骨辏接处脱出形如椀的铁器,其形状不一致,有的能钩起皮肤,有的可“一头一灸”、“三灸六处”、“一灸六处”等,形态多样,大小不一。

4.3 烙灸药物

如治疗眼部皮肤疾病用石灰(不经水解的)、撒奔、博刺(注:胡杨树脂流在土中留存多年而生成)亦阿而马尼(即阿而马尼地面碱)各等分,将其研细未,再以西域橡子树和无花树燃烧成灰,溶解于水与童子小便相掺合,擦涂患处。治疗少萨证候(即肺与胸膈内筋肿病)马兜铃根,用宰体油烧炼极热,把咱刺顽(即马兜铃)(去除外表粗皮10~20cm的根茎)浸入,候其极热烙灸病变部位,灸后用锭粉膏或石灰膏敷之,就可痊愈了。

4.4 烙灸程度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把烧烙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将皮肤烙成浅黄色,且无渗出液;中度:将皮肤烙成金黄色,并有渗出液渗出;重度:将渗出液烙干。

4.5 注意事项

(1)烧烙疗法必须使烙铁等烙具均匀平稳地接触皮肤,直至皮肤烙成油亮金黄色为止;(2)烙铁烧成杏黄色为宜。火力过大烧成黄白色则易烧焦皮肤,火力过小则易烧成黑红色,不仅达不到烧烙目的且易造成皮肤烙伤。因此当烙铁温度降低时,需及时更换;(3)严禁重力按压皮肤和来回烙烧;(4)尽量避开重要脏器,勿靠近较大神经和血管;(5)皮肤较薄部位不宜烧烙;(6)保持创面干躁、清洁;(7)若需再次烧烙,须在烙面愈合后进行;(8)用大型方形火红烙铁熨烙,需要在穴位或患部皮肤上放置浸醋纱布垫,因此这种熨烙法又叫间接烧烙法。将纱布垫稍加固定喷洒醋至浸透,将烧红的烙铁放在纱布垫上缓慢熨烙,开始轻熨以后逐渐加重。烙铁不热时要及时更换并不断向垫上加醋,至局部皮肤有热感或周围皮肤微汗。

5 通络治疗

全身气血失调或机能紊乱逐渐发展到器质性损伤,即“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则入络入血”。络病有表里、上下、脏腑、营血等之分[4~6],其治疗策略不仅仅局限于虫蚁通络、辛润通络,还要从时间空间多层面、多靶点通络,如补肝肾、养气血、散寒凝、化痰热、利湿浊、通腑气等诸多丰富的药物治法及针刺疗法[5~7]。总的原则是“络以通为用”,但“通络之法各不相同”,寻找新的有效的通络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回回药方》为代表的回族医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回族医学由于受其伊斯兰哲学思想的影响在疾病的治疗上虽采用中医药学的理论但与中医药学对疾病的治疗尚有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治疗观(指导思想或者理念)的异同[8],通篇查不到传统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但是对经络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则采用完全肯定的态度。往往把红色的心、黄色的心包与白色的经络相提并论,特别是将脑与经络提到主宰和调节生命活动的高度。《回回药方·针灸门》记载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其中烙灸疗法记载得最为详细,其与阿拉伯医学烧烙疗法类似。其施灸部位也不以经络而论,在诸多疾病治疗中,都是以疾病所在具体部位为“穴位”。这与中医学讲的“络以通为用”、“通络之法各不相同”观点不谋而合。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回族医学的烙灸疗法的独特作用机制可能不仅仅是通络,还有其他重要的机制值得探索。

[1] 宋舰.回回药方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 乔建荣,梁颖,靳莹,等.《回回药方》烙灸疗法探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101-102.

[3] 李家邦.中医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南京中医药学院.针灸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5] 樊永平.浅论络病疗法[J].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2000,7:55-60.

[6] 周水平,仝小林,徐远.络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理特点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2,20:724-726.

[7] 张建立.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89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63-64.

[8] 马科,张志文,王斌,等.基于伊斯兰哲学思想的回族医学治疗观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4):628-631.

猜你喜欢
烙铁药方回族
YJ19 卷烟机烙铁安装对中定位专用工具设计
张老师的“药方”
YJ19卷烟机烙铁升降机构的改进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弩药方提取工艺的优化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给企业家腐败现象开“药方”
ZJ17烟枪烙铁气缸销轴取出方法的改进
快速嵌巢础一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