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委婉语中的文化心理差异

2013-01-28 08:25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大众文艺 2013年8期
关键词:英汉西方人价值观念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一、引言

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中,几乎都会涉及到委婉语的使用问题。所谓的委婉语(euphemism)大意就是指用一种令人愉快的,语气和缓的,不得罪人的说法来代替那些粗俗的和令人觉得不舒服的话语。本文试从英汉委婉语中的人的等级,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三方面来看中西方人的文化心理差异,以期加深英汉语言学习者对这两种文化的认识。

二、英汉委婉语中蕴含的文化心理差异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写到:“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英汉委婉语中的文化心理差异可以从等级,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观念三方面的差异来看。

(一) 等级差异

李国南(2000)曾说:“语言禁忌既具有宗教的特征,又具有阶级差别的特点。不过,英语更多地表现出宗教的特征,而汉语更多地表现出阶级特征。”等级差异可以从称谓和死亡三个方面来分析。

1.关于称谓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理念代代相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晚辈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尤其是子女对父母,否则会被认为缺乏教养;而西方人即使是家人也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子女甚至可以直接沿用长辈的名字以表亲近。这可能和他们的《天赋人权》中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有关。

2.关于“死亡”的差异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民族都把死亡看的很神秘,也非常避讳说“死”字。人们之所以害怕说“死”字,是因为担心说了这个字,那么“死亡”可能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汉语中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可大致分为5类:1.与道教有关的:“羽化”“仙逝”“登仙”等;2.与佛教相关的:“坐化”“圆寂”“涅槃”等;3.在古代对帝王之死称之为“崩”,对大臣之死为“薨”,官宦财主之死为“寿终正寝”等;4.对百姓之死为:“去世”“走了”“没了”等;5.对其他人的死,如为国捐躯的战士之死为“牺牲”,坏人之死为“见阎王”等带贬义的词语来表达。从上面的分类来看,汉语中死亡的委婉语的用法要因人而异。英语中的关于死亡(die)的委婉语没有汉语丰富,适合于任何人。主要有:pass away, to return to the earth, be taken to the paradise, 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下面的社会生活差异和社会价值观的差异来看中西方人的心理文化差异。

(二) 社会生活差异

西方文化主张追求生活的幸福和美好,对爱情的表达和追求比较直接。在公共场合,他们也会对伴侣说“I love you”,对“free love”(非法同居)美其名曰为“trial marriage”(试婚)。同时,他们对于“gay boy”, “female-oriented”,的表达是接受的态度。然而这些表达在保守和拘谨的中国是很难被认可和接受的。人们对爱的表达较含蓄。常用 “谈恋爱”“办手续”“有了”来代替“谈朋友”“结婚”和“怀孕”。这些表达让人觉得很委婉。

(三)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

这点可以从中西方人对职业的态度来探讨。汉语中关于职业的委婉语不多,因为人们受中华民族诚实谦逊的美德影响,不会因为自己的职业舒适清闲而夸夸奇谈,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职业低下而缄口不提。因为人们奉行“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原则。因此,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但西方人奉行“人人平等”的思想,这主要表现在自我的注重和自我能力的注重方面。在介绍职业时,为了免于贬损自我以及他人的形象,人们常通过美化社会地位相对低下的职业及从业人员来上扬或拔高职业名称,进而给人们一种心里慰藉,减低心里失落感和尴尬。如用“sanitation engineer”(环卫工程师)来代替“garbage collector”(垃圾清洁工), 用“beautician”(美容师)来代替“barber”(理发师)。

三、 结语

委婉语这一普遍存在的事实说明了英汉两个民族都有趋善趋美的心理,但这主要由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所形成的。本文通过英汉委婉语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差异主要从等级,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三方面进行了简要地对比,说明了中西方人在运用委婉语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差异。但近年来汉语中委婉语的用法也有所改变,如,等级方面的“年龄”问题。现在的有许多中、老年人也不愿承认自己年老的事实。同样,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观方面也有所变化,如,现在多数人都能接受同性恋,对其态度也有所改变。相应的委婉语的使用也就有了改变,这都说明了人们对委婉语的使用也会随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委婉语的使用需要了解中西方人的文化心理差异后在交际过程中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孙炜.周士宏.申莉.社会语言学导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96.

[2]张宇平,姜艳萍.委婉语[M].新华出版社,1997:1, 15-18.

[3]田南竹.从英汉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心理差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4]范春祥.浅议跨文化交际中英汉委婉语对比[J].岱宗学刊.2011.(4).

[5]郭峥嵘.张利鑫.英汉委婉语探究.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英汉西方人价值观念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