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胡乔木对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考*

2013-01-30 03:46鲁书月方晓强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胡乔木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

鲁书月 方晓强

(邯郸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0)

胡乔木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我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晚年他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实际,对如何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的思考对我们今天进一步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一、 强调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受传统力量、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社会呈现明显的封闭性。这种封闭的社会环境也影响到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表现是: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一是长期在苏联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框架下进行,二是主要局限在马克思主义文本范围内。一个新的理论,一种新的观点的提出,常常只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那里寻找理论支撑。“文化大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是极端的教条化。尤其是把毛泽东的话,鼓吹到不适当的地步,什么最“高峰”、“一句顶一万句”等等,以至造成这样的现象:一是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对深层次问题的分析缺乏大胆的探索,理论研究往往停留在简单的叙述层面上,甚至只作一般的通俗性宣传和解释。二是把马克思的话、毛泽东的话教条化。认为那是绝对科学,所以就得绝对服从,党内对理论问题很难展开讨论。

针对中国理论界存在的这种状况,1977年,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在社科院第一次党代会扩大会议上,大声疾呼,“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地存在的体系。”[1]“资本主义社会有它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许多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研究,需要借鉴外国的经验。”[2]这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两个凡是”还禁锢着许多人的头脑时,胡乔木提出的“解放思想”的响亮号召。为了打破封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胡乔木提出要拓宽研究领域和视野,丰富研究的内容。他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在专题研究的同时,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进而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新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综合研究;既要加强对中国国内现实问题的研究,也要有世界眼光,加强对世界现实的研究;不仅要研究中国的现实,也要研究世界的现实,不仅要研究中国的历史遗产,还要研究外国的历史遗产,进而批判地继承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更富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为此,他强调:“我们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成问题,但不够,还要学别的。不能认为马列主义以外就没有社会科学”,“除了马克思以外,所有的社会科学都是假科学、伪科学”。[3]也不能认为“经济学到了马克思以后,就都是庸俗经济学”,科学史是不能这样写下去的。他说:“马克思从来没有认为李嘉图的著作不是科学”。他认为:“讲出这一句话来,非常重要,这才是解放思想。这句话是非讲不可的”。[4]为了拓展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领域,1977年12月胡乔木和邓力群、于光远在中宣部社会科学界知名人士座谈会上提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一百个选题的设想,并于1978年初,首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的计划和规划中得到贯彻落实。[5]这一百个选题,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既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又涉及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政治、经济、文化研究;既涉及到中国的工业,也涉及到中国的农业和商业;既涉及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也涉及到世界各国与中国的关系问题;既包括中外现实的新问题,也涉及到中外的历史问题;既涉及到微观研究,也涉及到宏观的研究;既涉及到中国与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也涉及到中国与苏联等当时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

胡乔木认为,拓展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就要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6]的实际进行研究。他举例说:如在经济方面,“经济工作的规律的研究、生产的规律、建设的规律的研究、管理体制的研究、计划工作的研究、财政工作的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研究、改革步骤的研究、对流通过程的研究、分配的研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怎么能够把各方面的力量、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用经济的方法把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这都是我们所需要研究的”。[7]他认为,我们搞马克思主义研究,一定要结合社会主义本身特别是社会主义的特点进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是发展的,因此它的这些特点也是发展的,它会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产生新的特点。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有哪些特点? “我们在哪些方面,这种特点是一种优点;哪些方面还没有发挥出中国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8]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前进。“过去很多的错误都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缺乏一种全面的认识,没有进行这种全面的研究。如果要研究也就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或者其他的什么人说过的什么话来加以抄引,加以演绎;而不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存在,它发生的过程,它的发生以及它的各方面的展开来研究。”[9]

总之,他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

二、 强调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胡乔木认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不是为了摆样子,“不是为了宣传,我们要解决许多问题。”[10]它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提出的问题。因此,要把总结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问题,摆在整个研究工作的首要地位。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回答新时期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此,他强调理论工作者要坚持马列主义与今日中国和世界的实际相结合,通过深刻认识今日中国所独有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对这些独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他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才有生命,才能发展。”[11]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系统地研究在今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如何运用和发展半个多世纪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的原理和新的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理论,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12]他还结合我国社会现实提出:“社会主义有种种不可争辩的优越条件,……但是,我们也要承认,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方面,还有其他经济活动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很多企业,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反而比我们搞的好。……经济学家应当研究这个重大问题,弄清楚这种现象的原因,找出使社会主义经济工作克服自己的缺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途径。”[13]胡乔木为过去搞了很多的清规戒律,而且直到现在还在守着这些清规戒律,使得马克思主义这一门应该是最富有生气的科学变得没有生气,致使“许多问题的研究是非常落后”而痛心。他说:“从整风(延安整风)以后,实际上很少有什么创造性的研究,要研究就要是毛主席说过的,没有说过的,没有人敢研究。……这样把大家的思想束缚起来了。实际上以后党的理论水平越来越低,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越来越低。”[14]为此,他提出 “要真正从实际出发,不因为马克思说过什么话就回避事实,用一种创造性的态度来研究,实在是非常迫切的……要使党在理论上来一个复兴,要像毛主席那样,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15]他希望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雄心壮志,不但要努力谋求在物质生产上赶上乃至超过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要在精神文明上也走在世界前列,创造出一种最合理、最进步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在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中创造新的理论,用新理论来回答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胡乔木的思考,在当时、在今天乃至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 强调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水平和学术水平,形成中国学派

1990年12月23日,胡乔木出席人民出版社建社四十周年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他提出我们需要大大提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水平,使各门学科,各种题目,写出来的书,“确实要有丰富的内容,要有客观的态度,也要有客观的学术价值”。[16]结合“文革”结束时的实际情况,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尽管决不应忽视和贬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学术水平上所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确实不能不看到我们的不足。就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有些国家,有些范围里面,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学术水平也很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出那样水平的著作,在今天还不是很容易”,[17]要达到人家那样的水平,还要做很大很大的努力,还需要全国各方面有志于宣传、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志的“共同努力,认真地、大量地、持久地努力。只有这样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能站得稳,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因为,我们所讲出来的道理不是那么简单的几句话翻来覆去,而是我们做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对于历史或是现实(实践、实际)或各部门科学的理论都下了功夫。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要使得我们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中国的大地上扎根,真正坚持社会主义,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使马克思主义永远地生长、繁荣、发展,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18]即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平,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水平。

他还说:我们有理由期待在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中形成中国学派,这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愿望,只要我们能干出成绩来,就一定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在这里,胡乔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要写出既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又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这是一个符合时代精神、具有现实意义的要求。

当前,我国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更为关键的时期,世界形势也变得更为复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上需要更为具体的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是一句空话,它要有实质内容。在当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取向越来越重要。强调突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就能更好地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而更准确更科学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作用,使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各种矛盾得到科学合理解决。所以,二十多年前胡乔木关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文化水平、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形成中国学派的主张对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四、 强调从研究政策入手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在胡乔木生命的最后的几年,他的身体状况愈来愈差,但仍抱病加快他正在进行的《回忆毛泽东》一书的写作。他向写作组负责人多次谈到他写这本书的一些基本思路,就是“要说明毛泽东思想怎样得到具体运用和发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不能靠搬用抽象的理论,而是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靠具体的政策。这本书就要把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制定的具体政策和决策写清楚,把毛泽东思想怎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讲清楚。”[19]胡乔木在多次的谈话中都讲,毛泽东的政策言论十分丰富,尽管不同时期实施的许多政策与当前实施的政策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对这些政策的形成、演变的历史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制定这些政策依据的原则进行研究,可以加深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使我们对毛泽东思想有更实际、更深切的了解,这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政策是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桥梁。从政策与理论的关系看,政策具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具体实践是否结合,结合的如何,反映了我党是否能从社会实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凡正确的政策,凡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政策,都既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正确把握了客观实际情况。

在《毛泽东选集》四卷中,关于政策性的文献所占比重相当大。这是我党从我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晶,也是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例证。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长达25个春秋,在这四分之一世纪里,特别是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前期,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形成体系,并在建国后继续向前发展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胡乔木与毛泽东朝夕相处,亲眼目睹了毛泽东同志是如何分析客观实际,又根据客观实际制定正确政策,然后再作理论抽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发展的过程。事实上,胡乔木不仅仅是“目击者”,许多政策的制定他本人就是“参与者”。因此,晚年他想通过写回忆录把这一历史过程反映出来,胡乔木的回忆毛泽东一书就是要从政策层面来说明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遗憾的是,胡乔木最终没有完成他的这部著作。虽然他最后的心愿没有实现,但他却提出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视角——从研究政策入手。

实际上,毛泽东通过指导社会实践,制定正确的政策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况非常多。因为,凡政治理论或者政治性很强的理论,都不可能是单纯思辨性的,单纯思辨性的理论永远也不可能为被广大群众所掌握,不可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许多理论就是通过对政策的抽象而产生的。石仲泉先生认为:“乔木同志讲的这一点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20]并且也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思路。[21]总之,晚年胡乔木提出的以上主张,对深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乔木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4.

[2][16][17][18][19]杨尚昆.我所知道的胡乔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364、214、214、214、588.

[3][4][10][14][15]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0、130、131、131、131.

[5][6][7][8][9][11][12][13]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8—263、189、189、194、193、410、410、331.

[20][21]石仲泉.我观党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494、493.

猜你喜欢
胡乔木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胡乔木与胡绳谈若干历史问题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