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朱墨时序鉴定的几个基本环节

2013-01-30 21:23邹卫东
中国司法鉴定 2013年3期
关键词:色料印文字迹

邹卫东,杨 桔

(西南政法大学 刑事侦查学院,重庆高校物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

1 引言

朱墨时序,是指对加盖有印章的文件,分析判断其是先盖章,还是先写字或打印的先后顺序,即书写、打印、复印、复写等字迹与印文形成的先后顺序。“朱”泛指印文印油(泥),“墨”泛指与印章印文交叉的文书文字或笔画,朱墨时序的鉴定,就是对上述文字与印文形成先后的检验。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诉讼过程中,许多文件物证如借据、收条、遗嘱、协议、合同等需要进行鉴定以确定其真伪。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一直存在文书上加盖印文(包括公章或名章印文)后方可生效的传统观念,加盖印文的文书具有法律效力是普遍的认知。因此,正确判定文件物证中朱墨交叉顺序就成为鉴别文件的真实性、确定有无伪造事实的一种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墨汁、墨水、复写油墨等各种书写色料种类日趋多样化,各种机制文书墨迹材料、新型色料的逐渐普及,给朱墨时序鉴定带来一定的困难。近年来,笔者一直从事朱墨时序的鉴定,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因此,怎样正确鉴别印章印文与书写文字的先后顺序,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基本环节着手。

2 朱墨时序鉴定过程中需掌握的基本环节

2.1 必须有统一的技术规范作指导

朱墨时序检验是传统的文书检验项目,各类文书检验和物证技术教科书均有专门的章节进行介绍,相关期刊上也有文献报道。在Google上输入“朱墨时序”可以出现11800个搜索结果。但上述专业教科书、论文和搜索结果中,90%以上是对方法和普遍特征的简单描述,并未对方法进行详细的解释。学生和从业人员通过学习,更多的只是了解了朱墨时序鉴定的一些普遍认识的痕迹特征及方法,很难从中获得具有操作性的指导。笔者了解到,许多鉴定人在实际朱墨时序鉴定中,仍举步维艰,常常被观察到的表像困扰。

长期以来,文书司法鉴定都缺少相应的技术规范,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步。2010年4月,由司法部颁布了《朱墨时序鉴定规范》,但遗憾的是,该规范主要是对专业术语规范和对基本检验方法的规范,并未对种类繁多、交叉关系复杂的朱墨时序进行分类描述。而朱墨种类和交叉关系是影响朱墨时序检验方法和层次关系判断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上述原因,在我国目前的朱墨时序司法鉴定中,仍存在以传统经验为主的检验模式,特别是在新型色料和成文方式不断涌现的今天,鉴定人的经历和对朱墨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鉴定结果的正确性。因此,逐步修订和增补新的检验技术规范,是使朱墨时序鉴定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必然趋势。

2.2 检验设备应当满足技术规范要求

司法鉴定是一项非常严谨的科学实证活动。朱墨时序的检验,虽然是一项传统的文书检验项目,但也是对仪器设备有严格要求的检验项目。在设备不达标的情况下,所观察和检验的结果,极可能截然相反,影响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和正确性。目前,一些基层司法鉴定机构用于朱墨时序检验的设备都不能满足技术要求。

在《司法鉴定机构仪器设置基本配置标准》要求中,体视显微镜作为了文检的基本配置要求,也是唯一的显微镜基本配置要求,一般的鉴定机构都配置了体视显微镜,并将其作为朱墨时序检验的主要设备。然而,这样却形成了一个严重的技术误区。

体视显微镜又称“实体显微镜”或“解剖镜”,是一种具有正像立体感的目视仪器,在寻找微量物证和比对检验时都是重要的工具。但由于景深和放大倍数综合因素,体视显微镜一般用于20~200倍范围的观察检验,这对朱墨时序检验就形成技术局限性。根据光学原理可知,颜色越深的物体对光的吸收作用越强。在朱墨时序检验过程中,黑色文字与红色印文占了绝大多数,黑色物质对光的吸收作用几何倍数的强于红色(特别是原子印油的浅红色),对朱墨形成顺序的观察形成明显的干扰[1]。在20~200倍的明视场观察条件下,会给观察者直接带来墨浮于朱上的层次关系赝像[2]。在没有暗场辅助观察功能的仪器设备条件下,检验人员就极容易得出错误的检验结果。

笔者通过使用各类型体视显微镜和其它显微镜发现,在色料色差明显的朱墨关系中,借助带暗场或其它功能的高分辨率的三维立体显微镜和高景深显微镜,较之普通体视显微镜,二者的观察结果明显不同。

因此,对朱墨时序的司法鉴定,应该有明确的仪器设备配置要求,才能有效的控制错检的发生。

2.3 对字迹和印文色料与纸张结合方式的检验是朱墨时序鉴定的必须环节

很多鉴定人虽然从事了多年的文书检验工作,也出具了大量的朱墨时序鉴定书。但作者在与其交流和调研过程中,发现其中很多人还缺少对朱墨与纸张结合方式的基本知识。因此,在检验过程中忽略了第一步,即对色料与纸张结合方式的检验。

在纸张纤维上,印文色料与其它文字色料重叠与交叉,形成物质间的相互掩盖和渗透现象[3]。作者认为,基于不同色料的理化特性及其与纸张纤维的结合方式,通过光学、痕迹学和化学方法,才能真正以区分二者空间结构的立体加层关系。字迹与纸张的结合方式即指字迹材料以何种方式转移固定到纸上。结合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检验朱墨时序的难易程度。如果不对色料与纸张结合方式进行检验,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就很难全面把握各种结合方式形成的层次关系和表观特征,以及影响层次关系和表观特征判断的因素,难于真正把握阳性反应与假阳性反应,不能正确甄别真象与假象的实质。

色料与纸张的结合方式主要包括结膜方式,吸收方式和粘附方式等。

结膜方式,含有成膜物质的色料,待其色素转移到纸张表面后能于字迹表面形成薄膜从而得以固定的方式。当字迹材料形成于纸上时,经过干燥后会在纸张的表面结成一层薄膜。通过这层薄膜把字迹色素成分转移固定在纸张上的方式称为结膜方式。结膜方式形成的印/字结膜层,其上形成的痕迹特征及层次关系最为明显,绝大多数教科书和论文中描述的朱墨表观特征均是对结膜方式色料的描述。影响结膜方式判断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二次污染和相互间产生的理化反应。

吸收方式。当字迹材料写在纸上时,与纸张纤维无亲合力的水溶性、油溶性色素成分,随着溶剂媒质被纸张纤维间的毛细管吸收而被纸张纤维吸收,从而使字迹色素成分转移结合在纸张上,这种方式称为吸收方式。现阶段的新型书写墨水、印油绝大多数都是以这种方式固定在纸张上。由于这些字迹材料的色素成分是被吸收在纸张纤维里的,极易渗透扩散,相互间缺少层次关系,是朱墨时序鉴定的主要难点。

粘附方式。与结膜方式不同,当字迹材料写在纸上时,字迹材料中的干性状态色素通过压力作用而简单附着于纸张表面固定成为字迹的方式。色素成分是以固体状态与纸张接触的,既不能与纸张形成结膜,也不能被纸张吸收,而是在纸张纤维间的大空隙机械地附着,这种固定方式称为粘附方式。如铅笔和传统复写字迹就是以这种方式固定在纸张上。这种方式不耐磨擦,是一种不耐久的固定方式。这种方式的色料与结膜色料间的层次关系较易把握,但与吸收方式色料形成的层次关系易受假阳性反应的干扰。

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识别色料与纸张的结合方式,是朱墨时序鉴定的第一检验步骤,也是非常关键的基本检验步骤。

2.4 应用多种方法综合性检验

朱墨时序鉴定中,应有长时间的经验、技术积累和多种方法的相互映证。由于缺乏有可操作性的规范的指导,检验方法单一,或使用未经自己实验统计证实的设备厂家推荐方法、培训班学习方法、索引论文方法进行检验,是朱墨时序错检率高的又一误区。

朱墨时序的检验方法,包括了光学显微镜检验、粘取法、脱色法、断层镜检法、色层剥离法等传统方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现代显微镜检验,还有能谱仪检验法、拉曼光谱分析法、显微分光光度法等文献报道的新方法。

针对方法综述中出现的大型仪器设备和高科技检验手段,笔者也对科研论文中所涉及的方法进行了实验,发现上述方法很多还停留在可行性探索阶段,除对仪器设备的要求高外,方法本身还具有二次污染、有损等缺陷,且阳性特征出现率低,特征反应并不明显,不推荐其为单一检验方法。

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较普遍,由于缺少仪器设备,一些鉴定机构,普遍存在用传统的粘取法、脱色法、断层镜检、色层剥离法等方法对新型墨迹、印油间层次关系进行检验的问题。上述方法除存在二次污染、有损的缺陷外,还存在另一个严重的技术误区,就是选用方法的不当或错误。比如,用粘取法和脱色法进行检验,在没有进行色料与纸张结合方式的检验步骤下,受结合方式影响造成的错检率较高;由于化学试剂对各种色料的溶解能力存在明显差别,且色料种类繁多,在没有对色料进行理化检验以确定其性质的前提下,仅凭脱色能力进行判断,会造成很高的错检率;又如,色层剥离法,现代的新型印油、印刷油墨、墨水,纸张纤维对其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当这类色料与结膜、粘附方式形成的其它色料交叉重叠时,会直接透过其色料的间隙进入下层纸张纤维,色层剥离的结果,会直接造成层次关系的错误判断。

检验方法单一,是朱墨时序检验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朱墨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异性,在检验过程中,以一种方法取得的检验结果,如果特征反应并不明显,应尽量用另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印证,并经综合考虑后方能出具检验结果。

2.5 客观评价阳性反应的出现率和排除假阳性反应的干扰

我们把可以作出判断的正态特征反映称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是判断朱墨时序的主要依据,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不同色料的交叉关系中,阳性反应出现率明显不同。阳性反映在朱墨交叉层次中,并不会100%的出现,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几率,在结膜和粘附方式的色料交叉层次中,其出现率较高,通常可以达到50%,有些甚至可以达到70%以上;而对吸收方式为主的朱墨层次关系中,阳性反应出现率通常不足30%,有些可能更低。因此,在朱墨时序检验中,必须对不同色料、不同交叉关系中阳性反应的出现率进行综合研究并积累经验,才能在实际检案中作出更客观的判断。在鉴定过程中,一定要走出无阳性反应,即反应为阴性的误区。因充分考虑阳性反应的出现率,不能因为阳性反应未出现,就简单的对时序关系作出判断。

我们把将会导致错误判断的特征反映称为假阳性反应。阳性反应是判断朱墨时序的主要依据,而假阳性反应则是影响朱墨时序判断必须注意的问题。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作者发现不同色料的交叉关系中,假阳性反应具有一定的出现率,在有些层次关系中,还具有较高的出现率。因此,正确识别各种假阳性反应的形成原因,才能通过综合检验情况,对朱墨时序作出更客观的判断。比如,溶剂成分少、色料量少的浅淡原子印油/快干印油印文,加盖于色料量较大的书写/打印笔画上时,就可能形成假阳性反应;而即写/打即盖、即盖即写/打的朱墨间,也容易形成假阳性反应。

正确识别阳性反应形成的条件,对不具备识别条件的朱墨时序,不能主观出具鉴定意见。当在激光打印/复印件上加盖印文,印文物质对墨层产生作用,会直接导致黑色墨迹层产生变化,上述特征反应是先墨后朱的阳性反应之一;但在新加盖的印油量/溶剂量大的印文上,马上打印/复印印文时,印文在一定时间内仍在发生变化,会对其上的墨迹层产生作用,会产生与先墨后朱特征类似的假阳性反应,印文中部分物质甚至会纵向出现在黑色墨迹上。对上述现象,如果同时没能检出不着墨、墨层被粘附、拖带等其它阳性反应的条件下,就很难作出判断。

3 结语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墨水、笔具和打印、复印、印刷技术不断进步更新背景下,为了准确判定文件物证中朱墨交叉时序的问题,必须针对检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尽量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检验,互为补充和印证,使得出的鉴定意见更为科学客观。同时,借助各种新型的仪器和先进的方法,加大科研力度,研究出更为科学有效的检验方法,制定出有效的鉴定标准和有指导性的技术规范,走出各种误区,使朱墨时序鉴定技术不断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1]Sodhi GM,Kaur J.Nanoparticle size fingerprint dusting composition based on fluorescent eosin Y dye[J].Finger print Whorld,2006,125(32):146-147.

[2]陶克明,阎育化.光学显微镜检验印章与字迹的先后顺序[J].刑事技术,1989,(4):13.

[3]游兰菊.纸质档案字迹耐久性与档案寿命的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2008,(4):137-138.

猜你喜欢
色料印文字迹
近红外反射陶瓷色料的研究进展*
一起高仿印文的检验与体会
基于印文印迹特征判别印章类型技术的研究
一种陶瓷喷墨打印用金黄色色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陶瓷色料及其应用
月 儿
浅谈司法鉴定中手工制作硬质印章因盖印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一种利用钴锰废料制备黑色陶瓷色料的方法及黑色陶瓷色料
关于光敏印章印文鉴定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