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艺读物出版的历史回顾*

2013-01-30 21:45徐志伟
中国出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业余读物丛书

文/徐志伟

文艺一直是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物质极端贫困的年代,农民仍不减对文艺的热情。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农村的文艺阵地长期被封建迷信、淫秽以及歌颂帝王将相的文艺所占据,而新文艺对于农民的影响甚微。以图书的出版发行为例,广益书局“一印起《幼学琼林》、《六壬课》来,起码就是30 万册、50 万册;而进步书店印起新文化书来,却大都注明1 ~2000 册,顶多是再版时又注明2000 ~4000 册。”[1]从这个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旧文艺在农村文艺生活中的优势是压倒性的。而农民以这些旧文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历史想象、伦理道德观念及自我认同显然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不相容的。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增加社会主义新文艺读物的供给,改进农村的文艺生活势在必行。

一、农村文艺书籍的出版

1951 年5 月,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加强工农读物出版工作的决定草案》,该草案指出:“党在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应是改变过去对工农读物注意很少的情况,用最大的力量来满足工人农民的要求。”其中涉及农村文艺的具体要求有:“各省必须出版以农民为对象的通俗报纸。”报纸上“要有画,有通俗文艺作品”。同时,“省市的文艺杂志应成为以供给工人业余文娱团体和农村剧团的应用材料与工作指导为目的期刊”。[2]1955 年11 月,毛泽东就加强农民读物出版工作作出了专门指示,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中宣部于1956 年2 月拟定了《关于加强农民读物的出版和发行工作的报告》,该报告把文艺书籍列入即将成立的农村读物出版社的五类图书出版计划之一,并要求作家协会等有关团体“大力号召作家写作编绘农民通俗读物”、《剧本》(农村版)等杂志“应力求通俗”、“扩大向农村发行的数量”等。[3]1964 年4 月,中宣部转发了《文化部党组关于农村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的报告》,该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文艺读物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要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教育农民”。“要大力提倡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也要出版反映革命斗争历史和其他具有积极意义的题材的作品;要注意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同时也可以利用旧形式,但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不要因为迁就旧形式而损害新的内容。”[4]

在中央文件精神的指引下,面向农村的社会主义新文艺书籍出版工作全面展开。1963 年3 月,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文艺下乡”,中国作家协会成立了农村文艺读物委员会,由赵树理、周立波等人担任委员,其主要工作任务是:讨论有关农村文学读物的编选方针问题;向各地出版社和地方报刊推荐适合农村的文学书目和短篇作品,建议再版或转载;协助出版社有重点地编选适合农村的文学读物和演唱材料。[5]1963年11 月,该委员会编辑完成的首批《农村文学读物丛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共包括三本短篇小说集和一本报告文学集。其中短篇小说第一集“侧重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的斗争生活,包括土地改革;反对封建迷信及宗法制度,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斗争;农村在革命斗争中的移风易俗、发扬新的社会风尚等内容”;第二集“侧重反映几次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等时期的武装斗争”;第三集“侧重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生活”。另一本报告文学集,所选入的大都是新近发表的作品,有很强的“战斗性、现实性”。该丛书的前言对丛书的编辑目的做了说明,即为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阶级教育运动提供形象化的、生动的读物,使“农村读者能从这几本书里得到革命历史的和今天现实的阶级斗争教育,得到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和劳动态度的教育”。而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该丛书全部选择短篇作品,因为短篇“更适合于农村读者在地头休息、歇晌、晚上睡眠前阅读。在农忙的时候读起短篇来花的时间少,不会增加疲劳”。[6]

在中国作家协会农村文艺读物委员会编辑的《农村文学读物丛书》出版一个月之后,新成立的农村读物出版社也推出了一批农村文艺书籍。计有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编选的唱词10 种,快书、快板集6 种,相声集7 种;《剧本》月刊社编选的小型戏曲8 种,独幕话剧12 种。这些作品的主题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①对比新旧生活,忆苦思甜,如韩起祥的说书《翻身记》,赵忠、常宝华等的相声《昨天》,马季的相声《找舅舅》等;②表现当时农村中的阶级斗争,如李骐骥的小型戏曲《审椅子》、任毅的唱词《捉豺狼》等;③宣扬爱国主义,如章明的相声《不可抵挡》、蒋金生的渔鼓《“胡子兵”叹五更》等;④反映农村中两条道路的斗争,如柴国柱的四场戏曲《刁玉霍说妻》、王鸿的鼓词《一锹土》、东娃的小型戏曲《两块六》等。此外,这些作品也涉及抗美援朝、反封建反迷信、恋爱自由与婚姻自主、勤俭办社与勤俭持家、颂扬干部优良作风,歌颂烈士,英雄,模范事迹,鼓励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生产、宣扬共产主义风格等当时的热点话题。这批书籍在编选时充分考虑农村读者的趣味、爱好和欣赏习惯,所辑的作品短小通俗,并且在思想感情、语言和故事情节的穿插安排上具有一定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这样既便于农村俱乐部、业余剧团、新老艺人上演,也便于一般的农村读者阅读。

1965 年,为了给农村文化室(俱乐部)提供一套质量有保证的基本读物,文化部指定农村读物出版社同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湖南等地九家出版社协作,从全国出版的适合农民阅读的图书中,挑选出一部分,分期分批印行“农村版”。1965 年12 月,首批“农村版”图书15 种正式出版发行,其中包括文艺书籍6 种。《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这套书是“普及革命文化、巩固和扩大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一个重要方面”。[7]与之前的短篇丛书不同,这套书加入了两本长篇小说,一本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岩》,一本是“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阶级斗争”的《艳阳天》。但与原著相比,这两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了很大的修改。比如《艳阳天》,不但压缩了篇幅,而且在故事结构和突出人物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动。据作者在序言中交代,具体改动的地方,有这样几点:第一,突出人物,把那些跟人物关系不大的细节减少或者删除了,如风景描写等。第二,突出正面人物形象,在写正面人物和主要英雄人物的地方,增加笔墨,而反面人物和次要人物则减少笔墨。第三,在故事结构上,把倒插笔的情节,尽力扭顺,让它有头有尾。同时,给每一节加了小标题,起内容提要的作用。第四,改掉“知识分子腔”和作者出来在一旁发议论的地方。[8]作者的这些改动,在突出小说的思想性的同时,也突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每章的相对独立性,使其更接近传统的“章回体”小说,这样无疑更容易为农村读者所接受。

在“17 年”时期,除了以上三种丛书,规模较大的还有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农村通俗丛书·文艺丛书》(1957 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农民文艺小丛书》(1961 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文艺丛书》(1963 年、1964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图书室文艺丛书》(1958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农村文学丛书》(1964年),华南人民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演唱材料》丛书(1954 年、1956 年、1963 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农村通俗文库·戏曲演出材料》(1958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农村群众演唱丛书》(1963 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演唱丛书》《农村新故事丛书》(1965 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演唱小丛书》(1965 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演唱节目》丛书(1965 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小演唱》丛书(1965 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文娱演唱材料》(1963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的《农村戏剧小丛书》(1958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曲艺小丛书》(1964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农村俱乐部文娱资料》《农村音乐小丛书》(1956 年、1966 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俱乐部丛书》(1956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青年文娱活动材料》(1956 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文娱活动小丛书》(1964 年)等。这些丛书在当时不但有很大的发行量,而且也被广泛地改编,有的被农村剧团上演,有的成为民间说书人的新书,一方面为农村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政治内涵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重塑了农民的审美趣味,收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

二、农村文艺期刊的出版

在新中国前17 年的“新文艺下乡”运动中,文艺期刊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 年至1966 年,全国各地先后创办了900 余种公开出版发行的文艺类期刊。[9]这些期刊的绝大部分都辟有专版,或发表适合农民阅读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新文艺作品,或发表农民自己创作的反映农村新变化的各类文艺作品。其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剧本》农村版,农村读物出版社主办的《农村说唱》,北京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主办的《说说唱唱》,辽宁省出版的《农村演唱》,上海出版的《小舞台》以及四川、贵州、广东、福建、云南、吉林等省出版的《农村俱乐部》《社员俱乐部》更是直接为农民提供各种文娱活动材料——其内容,大都密切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的政策宣传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通俗而不失趣味,使“认识字的看得懂,不认识字的,说说唱唱听得懂、愿意听”。[10]

在所有的这些文艺期刊中,对农村文艺生活发生较大影响的要数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剧本》农村版和农村读物出版社主办的《农村说唱》。

《剧本》农村版(月刊)于1956 年1 月创刊,该刊旨在配合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满足农村中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并与农村业余作者建立密切联系:一方面帮助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和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帮助大批具有写作才能的农村业余剧作者成长。该刊所发表的多为切合农村业余剧团演出条件、通俗易演的中、小型戏曲剧本和话剧剧本,在内容上,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斗争生活,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农村现实斗争生活。在形式上,生动活泼,群众化、切合实际,并适当增加一些插图和排演时的文字说明。该刊的创刊号共发表了四个小型剧本。其中《扔界石》描写了两个先后入社的老农民如何用挖界石与埋界石的幽默行动来批判自己残余的资本主义思想;《拾田螺》描写了一个年轻的社员如何以生动的事例说服了他嫂子在拾田螺时不要踏坏了社里的庄稼;《社是谁的》描写了一个落后社员如何在社长与妻子的帮助之下,克服了个人主义思想,换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社里的生产劳动;《追叔保堤》描写了一个先进的女副社长如何以身作则,带动全体社员抢救河堤。[11]因这些剧本中人物不多,有些可以不用布景或只需简单的布景道具便可排演,所以受到了各地农村业余剧团的欢迎。

据该刊的读者调查显示,该刊创刊的第一年所发表的36 个小型歌剧、一个整理戏曲、7 个独幕话剧和一个相声,均被全国各地的农村业余剧团演出,有的甚至被演出数十次,如《小林与秀春》被山东诸城等28 个业余剧团演出;《双换牛》被河南省36 个县乡业余剧团演出;《拣粮》被湖南花垣对河清水完小等28 个业余剧团演出;《姑嫂忙》被湖南江永县大运乡大吉村等31 个业余剧团演出;《四女拜年》被山东嘉祥二中等业余剧团演出;《风雪摆渡》被广东高要禄步兴仁村等49 个业余剧团演出;《巧相逢》被浙江鄞县宁锋乡洞桥高级社等36 个业余剧团演出;《秋娥》被浙江乐清大乌石小学等38 个业余剧团演出;《半袋豌豆》被山西翼城里砦乡火炬农业社等38 个业余剧团演出;《好心好意》被湖南沅陵高彻头新屋高级社等49 个业余剧团演出;《拾钱》被河南嵩县禅堂乡小学等53 个业余剧团演出;《五里流水》被江西萍乡安源区妙源乡勤勇高级社等39 个业余剧团演出;话剧《归来》被山西灵石县段纯乡郭家庄等38 个业余剧团演出;《补皮鞋》被江西会昌周乡周二高级社等67 个业余剧团演出。”[12]如此多的剧目被农村业余剧团频繁演出,既显示了刊物编辑策略的有效性,也初步显示了新文艺重构农村文艺生活的潜能。

《农村说唱》由农村读物出版社于1965 年5 月创办,是一本专门为农村俱乐部、剧团提供说唱材料的杂志。其主要内容包括:戏曲、曲艺(相声、快板、唱词)、说故事脚本及舞台设计、化妆、道具、效果、音乐,怎样讲故事、怎样说相声等农村说唱活动辅导材料。考虑到农村剧团的业余性质,该刊还特别为一些剧本做了导演提示。如该刊第一期为剧本《时刻准备》所做的导演提示,首先概括出该剧的主题:“《时刻准备》是反映在毛主席提出的全民皆兵的思想指导下,我国民兵怀着阶级感情和敌情观念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消灭敢于来犯敌人的作品。”接下来又对演员应该如何表现这一主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提出了几点特别注意事项:一、领颂的演员要选择声音洪亮、身体魁梧的棒小伙子,以调动整个节目的气氛;二、一定要把持枪、肩枪、预备用枪、突刺、防左刺、防右刺、防下刺、垫步刺、弹膛击、立射、跪射、投弹及对空射击等基本动作练熟,以呈现民兵的过硬本领;三、要注意安全,在排演用真枪时,一定要注意枪膛的检查,切记要有专人负责;四、对口词的特点,就是要接得快、让人听得清、感情足,声音要有高有低,尤其是:“是谁杀害了我们的先烈……”更要加强对敌人的憎恨。[13]这样的导演提示,在解决农村剧团排演的技术难题的同时,也规约了剧本意义释放的方向与方式,为剧本承载的意识形态在农村的舞台上得到充分表现提供了可能。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剧本》农村版和《农村说唱》杂志——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杂志——都与农村业余作者建立了良好的互动机制:一方面经常征求他们对刊物的意见,一方面也大量发表他们创作的作品。如《剧本》农村版所发表作品的80%是包括农民在内的农村业余作者创作的,而《农村说唱》所发的作品几乎全部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农村俱乐部和业余剧团自编自演的优秀节目,其中农民作者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让农民以他们对现实政治的认识、理解来反观自己的生活,并运用他们熟悉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意味着他们摆脱了长久以来“被表述”的被动位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体性”。由此,这些文艺作品也获得了双重功能,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与传输的媒介,也是农民表达自身的媒介。

三、结语

翻身做主人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凝聚农民认同的重要政治话语。但毕竟农民是翻身主体的同时,也是被解放的对象,他们的思想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相对于使他们获得解放的革命者而言,他们还缺少对社会主义这一新事物的起码认识。因此,还非常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的熏陶,让他们在思想上也实现翻身,经由这一过程,他们才能成为合格的主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甫一成立,便把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纳入政府的管控体系,并积极开展农村新文艺运动,以此来传播党的意识形态,改造农民的陈旧思想,召唤出农民的主体意识。而在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村新文艺运动的进程中,出版界做出了特别的贡献,其在农村文艺读物出版发行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在世界出版史上罕见。这些读物不但为“社会主义新文艺下乡”提供了充沛的助力,而且为农民自身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空间;不但提升了农村文艺的品质,重构了农村公共生活空间,而且将分散的乡土社会纳入到统一的精神文化体系中来,建构了农村基层社会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精神通道,培育了农民的阶级、政党和国家意识。其独特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仍具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1]河北省文化厅.晋察冀、晋冀鲁豫乡村文艺运动史料[M].河北省新闻出版局,1990:131

[2]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1 年)[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492-494

[3]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6 年)[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80-83

[4]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64-1966 年)[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100-104

[5]董大中.赵树理年谱(1906-1970)》[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71

[6]中国作家协会农村读物工作委员会.农村文学读物丛书·短篇小说[M].作家出版社,1963:1-3

[7]出版部门面向农村为五亿农民服务,第一批“农村版”图书陆续发行[N].人民日报,1965-12-15

[8]浩然.艳阳天(农村版)[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1-3

[9]丁景唐.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66)》第二十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953

[10]〈说说唱唱〉创刊号要目[N].文艺报,1950-1-25

[11]“剧本”月刊于一九五六年增编“剧本”农村版[J].剧本,1956(2)

[12]“剧本”农村版1956 年发表的剧本在各地上演情况[J].剧本,1957(3)

[13]刘扬.怎样排演〈时刻准备〉[M].农村读物出版社,1965(1)

猜你喜欢
业余读物丛书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人梯书库”丛书
中国城市运营 地产首脑读物 房地产导刊
艺术创想丛书
业余也疯狂
艺术创想丛书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遮荫有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