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化促进高水平医学院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2013-01-31 13:54范凌霄陈省平吴映莉刘潇潇李广君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国际化建设

范凌霄,陈省平,夏 丹,吴映莉,刘潇潇,李广君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80)

自从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来,大学的国际化建设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大学的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高校国际化发展正在成为普遍的实践。历经快速发展以后的中山大学继往开来,在新的起跑线上将国际化和服务地方列为新时期推动学校发展的两大“引擎”,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建设。本文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功能,分析归纳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国际化实践,以期与广大同行分享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人”的因素最为根本。可以说,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际合作。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派遣本国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科研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扩大他们的国际化视野,从国内外全职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积极引进国外智力为我所用,以此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高水平医学院建设的核心工作,从时代背景来看,人才全球化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进一步增强[1],从社会背景来看,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对建设高水平医学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建设一支适应国际发展趋势和学院发展需求的优秀师资队伍,实现本土教育人才的国际化,近五年,中山医学院分批选派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200余人次出国(境)访问、进修、培训及科研合作;出席国际葡萄膜炎研讨会、美国心脏学会年会、国际法医学研讨会、国际黑色酵母研究组会及两岸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等国际会议100多人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50余人次,目前具有出国学习、访问、进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80%以上。

在本土师资国际化建设的同时,中山医学院不断推进国际化人才引进步伐,汇聚了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近五年共引进海外人才30余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人。为充分发挥海外顶尖人才聚集效应,学院坚持“以才引才”,以充分发挥人才“裂变”效应,汇聚、组建若干国际化学术团队。例如,来自美国托马斯-杰佛逊大学医学院的引进人才领衔组建了包括两名“千人计划”人才在内的人类病毒学研究团队,其核心成员由活跃在人类病毒学研究领域前沿的十多名海外中青年科学家构成,该团队入选广东省首批创新科研团队,并获得8000万元经费资助;来自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的“千人计划”人才领衔组建了高血压与肾脏病研究团队;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和美国贝勒医学院的两名终身教授领衔组建了免疫生物学与免疫治疗研究团队,获得了广东省第三批创新科研团队资助。通过不断加大教师引进与培养力度,中山医学院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已初步构建出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二、资源管理的国际化改革

国际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学院整体力量才能实现。符合国际通用规则的学术资源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是学院整体力量中非常重要的软力量因素,搭建学术资源共享、多元文化交融的平台,对推进国际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资源泛指学者们开展学术活动所需的各种条件的总和。狭义的学术资源共享主要是实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设备中心等共享平台,广义的学术资源共享还包括可供各国大学共享的师资、学生、课程、期刊、书籍、数据库等资源。

实践证明,中国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承担起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主力军的作用,需要加大力度探索国内外大学教育资源共享的力度,以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2]。实验室、平台、课程及数据库等是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推动着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在资源共享理念的指导下,中山医学院整合优质资源,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探索建立了统一管理的、涵盖公共课教学、基础医学教学、临床技能教学、医学专业教学在内的综合性医学实验教学大平台,内部实行“五个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设备管理、统一实验任务、统一协调人力和统一实验标准,实行“专管共用”仪器使用管理机制,通过预约管理系统、使用授权管理系统和使用计费管理系统实现对贵重仪器的共享管理[3],以实现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管理。

除了搭建共享平台外,中山医学院还致力于其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教育部“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等支持下,我院设立专项资金聘请国外知名学者开设系列医学开放性课程和学术讲座,延聘国外知名学者驻校或来校讲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共享国外优质教育资源[4]。为充分适应我国医学教育现代化进程及向国际化推进的高速信息需求,学院大力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库及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建设,建立了学院双语教学网站、寄生虫学双语教学网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网站等网站。通过平台和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教学资源库等课程网站建设,中山医学院已构建出资源管理的国际化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积极推进学术交流的国际化

学术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基本的形态。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基于国家与国家科技或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上的往来和交流。它以不损害双方利益和权利为前提,以互惠共赢为目的,共同达到学术上的交流和繁荣。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者是大学国际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其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信心是影响国际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学术交流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是否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经常性的国际学术交流既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推力。近五年来,中山医学院邀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Luc Montagnier教授、Ada Yonath 教授、Richard R.Ernst教授、Robat Huber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Francisco J.Ayala教授、Thomas E.Wellems教授及日本东京大学岩本爱吉教授等海外著名学者来访交流达200余人次,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为了让更多的师生能与世界顶尖科学握手交流,学院还设立了“诺贝尔大师系列讲坛”、“与大师面对面”交流座谈会、“Science杂志中山医学院专题报告会”、“Cell杂志中山医学院专题报告会”等精品专题讲座,让广大师生从大师的演讲中找寻智慧的启迪,感悟科学的真谛。

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相比,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可以更充分的展示高校学术水平,从而提升学院乃至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近五年来,中山医学院主办或承办了第一届亚太血管生物学会议、美洲华人生物学学会年会(SCBA)、2012年生殖医学和统计研究协作国际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承办的SCBA第13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共设立了80余个会议专题,共举行了400多场专题报告和科学报告,共展示了近200张学术海报,吸引了《Nature》、《Science》、《Cell》等全球顶级学术期刊参会,1000多位海内外生物科学家齐聚一堂,交流讨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课题。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对国际优秀资源的利用,同时还提升了中山医学院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层次以及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四、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工作,课程与教学始终是大学的核心内容,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部分。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建设全英课程、双语课程、精品课程,积极引进、采用先进的外文原版教材,以此调整、更新已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其与国际接轨,从而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是增强学生群体的国际性,为本校学生创造到国外学术交流、学习、实习的各种机会,并积极拓宽留学生来源国的分布,从而实现学生结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对推动高水平医学院建设和扩大本院医学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认为语言是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工具,目前世界医学研究及医学教育的交流语言主要为英语,我院在不断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全英、双语及精品课程建设[4],近三年重点建设了20多门双语课程,其中《病原生物学》已建设成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Neuroanatomy》、《Clinical Anatony》、《Medical Microbiology》、《Elements of Medical Genetics》和《Emery§ Element of Medical Genetics》等[5]权威国外原版教材被列为学院指定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引进、开设了《临床技能培训》及《人类生物学》等由境外专家主讲的专业课程。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国际竞争能力,我院实施了“外教驻校授课”计划,通过邀请国外专家来校授课,实现外教参与所有主干课程教学、并达到至少1/3以上的暑期课程是由外教主讲的全英课。近五年来,我院共邀请了国外专家40余人次前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授课、培训和交流活动,为促进我校医学教育国际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在推进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同时,中山医学院还致力于增强学生群体的国际性,一方面学院积极与国际知名高校联络,建立与完善与国外高校间的学生培养工作,利用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型人才;近三年来派出研究生及本科生前往海外进修、科研合作60多人次。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国外生源市场,优化留学生结构,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2006年以来,共招收攻读 MBBS(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的全英教学留学生达700余人。为了给粤、港、澳、台等地医学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自2009年开始,我院已连续开展三届粤港澳暑期医学生联合夏令营,并以“文化之旅、友谊之旅、爱心之旅”为主题,目前已逐渐形成中山大学的品牌活动,影响力辐射港澳台等地区。此外,学院还与美国加州大学三藩市分校(UCSF)、瑞典Linkoping大学建立了交换生合作关系,组织与香港、台湾、澳洲等大学的交换生选派与接收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4]。

五、积极推进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科技创新不仅是高等院校实力的体现,也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学院)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力平台。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超越礼节性交往,深入学术研究实质领域,以学院(研究院)为主体、教师为主角,以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为主导,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互设研究院(中心)、互派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等形式,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

学术研究能否与国际接轨是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则是推动科学研究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为了加快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中山医学院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与香港大学共建了SYSU—HKU(粤港)传染病监测联合实验室,圆满完成“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研发任务和技术建设,并获得优秀团队奖及“十二五”的滚动支持,目前已成为国家新现与未知病原发现与确认的指定牵头实验室之一,国家传染病监测网络(华南点)牵头单位;与密歇根州立大学联合成立的SYSU—MSU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以此组建的“新型生物农药和虫媒病遗传控制研发团队”获得了广东省第三批创新科研团队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PNAS等杂志上,对提高中美两地热带病虫媒防控能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与美国默沙东公司共同构建SYSU-MSD医学生物信息学合作平台,开展生物统计学与生物信息学等项目合作,并协同组办2012生殖医学和统计研究协作国际研讨会。

基于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我院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内容,以保障国际科技合作更加有效的开展。目前已与30多所境外学术机构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近三年来派出访问学者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约60余人次,共同发表SCI论文100多篇,其中2/3是以我院为通讯/并列通讯作者单位。承担国际及国内国际交流项目的能力有了显著增强,获得了美国NIH全球研究启动计划、德国Robert Bosch Stiftung启动基金及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等国外基金资助,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联合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省市部委级国际合作项目约50余项,2012年被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批准为“华南地区高发肿瘤与热带病综合防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目前已初步构建了“基地—人才—项目”相结合的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国际学术地位显著提升,并开始发挥国际影响力及辐射力。

六、结 语

国际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随着中山医学院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化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反之,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会促进学院向更高水平快速发展。这些年我院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得益于学校和学院的国际化战略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实践。通过不断开拓创新,我们相信一定会走出一条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国情和我院院情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学院一定会早日实现“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在国内稳居一流医学院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医学院”的战略目标。

[1]戴咏梅,陈 卫,潘少明.加强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5,6:25-30.

[2]武 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及运行机制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2.

[3]陈省平,吴珏珩,贾延江,等.医学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探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51-154.

[4]杨 奕,吴映莉,郭开华,等.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3-7.

[5]王湘君,吴映莉,郭开华,等.中山医学院建设精品课程群的理论与实践[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127-130.

猜你喜欢
国际化建设
聚焦港口国际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风电巨头的艰难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陌陌唐岩:以新品提速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