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低效教学文化探源

2013-01-31 18:51丁卫东
中学语文 2013年4期
关键词:人文效果语文

丁卫东

对语文低效教学的归因,学界众说纷纭。诸如课程理念难有定论,教材编写失之妥当,教学研究偏好就虚,考试改革明显滞后,评价标准仍然单一……这些无疑都是滋生低效教学的土壤。但一个顽症长期无法根治,就很有必要寻找深层次的原因。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弊陋。一如目前很多的社会、文化、经济问题,都能从传统的文化心理、思维定势、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找到根源。仔细研究,我们也会发现,语文教学的低效现象也有其特定的文化根源。

一、传统笼统宽泛的思维方式,导致有效教学“元概念”界定大而无当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偏于整体把握对象世界,往往通过直觉体察和内省冥证以求通悟事理。这种思维模式的缺陷,在于笼统和宽泛,轻视精确和解析,容易走向空虚玄秘,妨害认识的精确和深入。这种思维特质,作为文化基因的传递着,在国人的头脑中潜移默化。这种重整体把握、轻概念界定的思维习惯,也影响着今天的语文教学。

近年来,“有效教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推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抓手。然而很多人对这个概念仍含糊不清,或者是各自解读。讨论“有效教学”时,很有必要先对“有效教学”这个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效”,根本的含义当有两个,一是“效果”,二是“效率”。但有些人理解为“效果”,有些人理解为“效率”。他们各执一词,便是源于对元概念的迥异解读;也有人此处按“效果”理解,彼处又按“效率”理解,最终无法自圆其说。不将“有效教学”的元概念弄清,仍将“效果”和“效率”混淆使用,业界的争论将无休无止。

将“有效教学”的概念引入语文教学,必须在顾及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明确界定其概念内涵。笔者以为,语文“有效教学”涉及到隐效与显效、长效与短效等诸多对关系。语文教学的“有效”,应该是效率、效果的综合体现,最主要还是应该指向“效果”,兼顾“效率”。语文教学效果,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不能由于显性效果不明显而轻易认为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因为还有隐性的效果有待察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隐性的和长期的效果更值得关注。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时间的保证。效果的检验,除了看眼前,亦应着眼于长期,不能由于当下“效果”差就枉定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我们往往过于追求高效率和当下效果,不免“误判”甚至“错杀”了一些有效教学。从弄清“有效教学”的元概念入手,抓好语文有效教学,当有助于消除语文教学中一味追求 “高效率”和“好效果”的时弊。

二、传统综合糅融的文化体例,导致课堂教学“泛语文”现象比较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历史的演进中,几乎没有独立和纯粹的哲学、文学、经学与史学学科,文史哲充分交融于一体,成为以章句或文本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综合体。例如,《诗经》本为文学,又被列入经学。《左传》本为史学,却也被列入文学和经学范畴。由此,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历来也成为融识字教育、书法教育与文、史、哲、经、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教育内容高度综合,教学目标非常宽泛。

在分科教学相对成熟的今天,一部分语文教师仍旧习惯于把语文教学目标定得过于宽泛。工具和人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学和文化兼顾……表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往往方方面面均要兼顾。语文教学承担了过多的不应该由语文承担的任务。

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学生达成的语文学习任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但目标要求过多,就给达标带来了困难。其实,目标设计简洁一点,学生反而更容易学得扎实、有效。语文教师应抓住重点,无需时时处处面面俱到。在教学中,针对一篇课文或是一节课,要清楚哪些知识只需大概了解,哪些知识需要重点了解并能够运用,要重点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能力训练达什么层级,等等。学会取舍极其重要。

以“人文性”为例,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着力强调语文教学要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这是大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不少人在理解上有偏颇,认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指课文所表现的人文内容。其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的人文本质。许多教师弄混了两者,认为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就是学生对文本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走向了“泛语文”、“泛人文”。真正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受到“泛语文”、“泛人文”内容的挤压,就会被边缘化。

再以“拓展与延伸”为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涵盖的知识较任何一科都广泛,它为教师提供了多方面的、跨学科延展的可能性。有效的拓展与延伸,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阅历、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但是,大可不必每节语文课都花时间来拓展。语文课堂并非“综艺大观”,哲学、历史等文化问题的拓展与延伸,应当适可而止,绝对不能喧宾夺主。

三、传统师道尊严的道德背景,导致学生“主体性”地位严重缺失

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长幼尊卑意识,表现在教育上,古代谓之“师道尊严”,把教师与学生放在一“尊”一“从”的地位。今天,“师道尊严”已衍变为“尊师爱生”,然而师生关系中仍然存在着无视学生人格,对学生不同意见进行讽刺、挖苦的现象,其结果就是,教师主导异化为教师主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许多教师很“善讲”,一上讲台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自始至终都是课堂的主角,牢牢主宰了整个课堂,很少注意到变换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在课堂上,往往就是:善于朗读的,教师就一味地读;善于书法的,教师就热衷于板书;擅长信息技术的,就尽情地展示课件……唯恐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风采、特长,唯独忘却了真正的主角——学生。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或参与不深入,不容易抓住全体学生,只有少数学生能一直跟着教师思路走,教学效果就比较差。没有全体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正是造成语文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语文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励、引导所有学生参与目标设计、学法选择,自主地合作探究、质疑解难,积极地参与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从而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灌输”、“植入”知识的状况,而把学习知识、建构体系、培养能力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使教师变主宰为主导,有效改变学生“被学习”的状态。

从语文课堂教学具体的操作手法上讲,要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一是教学目标要体现主体性,所有目标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的发展。二是师生伦理定位要体现主体性,师生间平等对话,教与学双方共生共长。三是课堂活动要体现主体性,要着眼学情设计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亲历学习活动。四是学生发展要体现主体性,课堂应该是学生活动、发展的时空存在,而非教师“表演”的舞台。

四、传统“实用理性”的价值追求,导致教师“表演控”癖好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主流追求。人生所指,不惟学术目的,亦为得到贵人的肯定与恩宠。李泽厚先生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实用理性”,就是缺乏对超验价值的追求,只关注现实的、此岸的价值。今天,仍然有不少教师,不惟把职业当作理想;更多的人将其当作谋生获利的手段,追求名利,看重“教而优则仕”。频繁出现的“一课成名”现象,诱使许多语文教师明知是假而违心作假,以追求“成名效应”。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有些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更多琢磨的不是学生,而是听课者、评委的心理需求和评价指标,以“教为悦己者教”的心态,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秀台”。久而久之,低专业含量、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无效、低效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流感”。

“表演”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为人诟病的有课堂上“伪讨论”、“伪探究”,多媒体取代文本反客为主等。

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已入髓入心,其中精华有之,糟粕有之。愿我们借语文“有效教学”的议题,来探究低效、无效语文教学的文化根源。在反思中,直面流弊,让语文教学走上一条有效之路。

猜你喜欢
人文效果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人文绍兴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