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作品看张爱玲的物欲书写

2013-01-31 07:51张蓓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影视作品张爱玲

【摘要】近几年,逐渐掀起一种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新潮,使之成为具体的影视作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但是,对于影视改编的效果却不敢恭维,许多编剧在没有对原著进行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就将其进行改编导致原著变得面目全非,被冠为“显学”(即形同而貌不同)的称号。对张爱玲的小说将之改编更是此潮流的代表,本文将从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中,通过对比来探究张爱玲小说所表达的物欲批判精神,体会她人生价值观的物欲书写。

【关键词】影视作品;张爱玲;物欲书写

一、《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物欲书写

张爱玲的第一本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对于物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领悟,小说主人公葛薇龙就像是张爱玲自己的化身,对于物欲抵制又妥协,如最后葛薇龙离开梁家时的心理描述“我既睁着眼走进了这鬼气森森的世界,若是中了邪,我怪谁去?”其实她知道自己应该抵制对富贵、糜烂生活的欲望,但是最终她还是陷入了世俗中。当在湾仔遇到水兵掷花炮这种带轻蔑举动时,葛薇龙独白道“怎么没有分别呢?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这充分表明了她深刻明白自己的堕落,可是却无法从中抽身而去,最终还是无奈的对物欲妥协了,成为了追求物欲的牺牲品。张爱玲对葛薇龙的情感是又怜又怒,怜她的身世之苦;怒其不争的沉沦。

张爱玲的小说经常给读者展现一种灰暗、哀伤的生活,带着苍凉的味道,是因为她笔下的人物都在物欲的荼毒下人性、亲情、爱情发生了扭曲,并将其细致的描绘出来,给读者为之一亮的全新感悟。但是,影视编剧在改编时对剧情进行了很大的改动,减少了小说中对物欲赤裸的揭露,试图用浪漫的爱情来弥盖原故事的沧桑与悲凉,让观众不必特别纠结于小说中的生活寓意,而是单纯的通过影视作品获得休闲与娱乐,这也是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差异所在。

二、《倾城之恋》的物欲书写

不同人对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倾城之恋》相继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许鞍华的电影《倾城之恋》重在诠释:在动荡的战争年代,什么都会倾覆,惟有真挚的情感是无坚不摧的;而邹静之电视剧版却是以“一个城市的倾覆成就了两个小人物的爱情”为改编理念。两者不同的表达形式都只表明一个理念:倾覆动荡的背景下爱情的伟大力量,而对于原著中物欲的讽刺与批判却没有过多的呈现。

其实对于张爱玲此小说本身而言,倾城之恋,只是人们在超脱物欲的束缚时才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小说主要想表达的还是对人们留恋物欲的批判。在“倾城”之前,范柳原与白流苏问的恋爱实质是两个男女为达到各自所需而展开的较量,是以满足自身某种欲望为前提的交往;而在“倾城”后,两人的婚姻还是无法逃脱物欲的嫌疑,两人只是觉得在混乱的战争年代彼此熟悉的人更适合相处,所以两人结合了。倾国倾城的爱情只存在于童话故事中,而无法存活于现实生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虽然只是她个人对生活、情感的描述,但是它也是现实生活的缩影,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的诱惑,人类成为欲望的傀儡,物质主义主宰一切,恋爱与婚姻只是人类对物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物欲消失,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三、《金锁记》的物欲书写

《金锁记》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曹七巧在财欲和情欲的折磨下,其心灵的扭曲与变态,是张爱玲描述物欲最典型的代表作。《怨女》是张爱玲对《金锁记》的扩展版,主要叙述的是一个悲惨女子的人生哀怨,是电影版《金锁记》的出处,但该片导演在影片开拍一半后才发现自己找错了题材。短篇的《金锁记》更能表现张爱玲对物欲的书写,在财欲与情欲的双重压迫下人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张爱玲在该小说中对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恰到好处的故事剧情将极端、扭曲、变态的人性生动、形象的展现给读者,让读者看后更深有体会。然而,在当时资金匮乏的状态下,但汉章导演只能将《金锁记》中较好的情节差强人意的结合到影片的后半部分中,结果可想而知,女主角性格特征模糊化,影片立意混淆化,没有把张爱玲小说的精华完美的变为现实。同时,还折射出另一个问题:影视艺术形式无法将人物的物欲表现的淋漓尽致,缺少文学艺术的无限遐想,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揭示目的。

而对于电视剧版的《金锁记》,为了实现盈利目的,原著小说中所表达的对物欲批判精神被完全的颠覆了,取而代之的是市场上庸俗的情感剧情。电视编剧将原著小说进行了狗血的改版,以复杂的情感恋为展开点,如曹七巧竟与季泽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一改曹七巧原本嚣张跋扈的本性,将之变成温顺致情的完美女性,任劳任怨的照顾病重的丈夫仲泽,而仲泽也对七巧情意有加,即使知道长白不是自己的亲儿子,但为了还情于七巧作了违心的证明,等等类似的剧情把原著改编的面目全非。这种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影片已经完全泯灭了原著的特有魅力,但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还是不愿正视人性丑陋的一面,即使存在对物欲的赤裸追求,但大多数人还是麻痹自己并让自己和他人相信世间还是美好的、人性还是善良的,对物欲的批判还仅存在于文学艺术形式中,人们只能在内心中愤世嫉俗而见光即死。

参考文献:

[1]丁敏.从权欲、情欲到物欲:人性欲望的三种形态批判——以鲁迅、沈从文与张爱玲为核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16(6).

作者简介:张蓓(1977-),女,内蒙古包头市人,硕士,保定学院中文系,助教,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影视作品张爱玲
九月雨
互联网视野下影视作品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生命如奇服一样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