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013-02-01 12:34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声乐集体技能

邱 丰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教师教育系,福建 漳州 363000)

声乐课作为一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的教学长期以来基本上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一对一”的教学在理念上以提高歌唱能力为主,以声乐曲目为内容,教学形式上以“一对一”的教师口传心授的技能训练为主。高职高专院校采取这种教学模式有利有弊。“利”表现在“一对一”的教学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个体的声乐技能技巧,“弊”表现在学生在声乐理论、声乐教学、声乐表演等方面的缺失,如果单一地沿袭和借鉴专业音乐院校的这种培养模式会偏离了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音乐教育人才的方向。

音乐教育专业是为培养能唱、能奏、有理论知识,掌握教学方法以及为培养具有组织小学生开展课外音乐活动能力的小学音乐师资而设置,强调“师范性”。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作用的深入认识和新课标的颁布,对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音乐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演唱技能,又要有相应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1]探索并构建的新型声乐课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声乐课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新型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具体的任务为:一是培养学生具有范唱小学教材歌曲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具有声乐教学与辅导的能力;三是根据音乐教育的发展及社会文娱活动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舞台演唱能力和音乐社会能力。基于这种理念,尝试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声乐课新型教学模式初具规模。

声乐课新型教学模式是:在“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具有共性特点的“集体课”和程度相近的“小组课”, 分别采用集体课、个别课、小组课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将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欣赏和声乐演唱实践等方面有机结合,使声乐课成为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实践性为一体的专业课程。[2]

下面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为例来说明这种新型的声乐课教学模式。

(一)集体课—传授声乐艺术知识

集体课的授课对象一般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它把具有共性的声乐艺术知识(内容包括:声乐理论、发声技巧、声乐欣赏等)利用大的教学空间教授给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为师资不足带来的教学压力。

1.声乐理论讲授

声乐理论也就是让学生了解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包括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及咬字器官。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声乐技能训练的必要前提,声乐老师在“一对一”授课时一般也会提及,但因个别课的课时限制讲解的比较零散,并且分别对不同学生重复讲授同样的知识实际上浪费了很多时间,在集体课中统一讲授就可以很系统,完整地进行讲解。发声技巧中具有共性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在集体课中完成,例如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应该是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性的。一般用胸腹式呼吸法,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做到正确的呼吸并不那么容易,我们可以用平躺时的呼吸让学生感受到歌唱呼吸的正确运动途径及感觉。要使咬字吐字在声乐演唱中合乎要求首先要解决基本的口腔状态,让口腔在 “打哈欠”的状态下达到抬起的上颚和打开喉咙,为进一步的歌唱训练打好基础。除了这些,声乐心理学、音乐学、美学、以及变声期声音的保护。这些知识也可在集体课的课堂中完成,这些都是在 “一对一”个别课中声乐教师无暇顾及的重要内容。

2.声乐史讲授及声乐作品鉴赏

在上小课时,学生对教师布置的歌曲基本上只达到会唱的阶段,很少有学生会主动的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音乐风格及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因此通过教授给学生声乐发展史及进行声乐作品鉴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能够把声乐学习局限在只是学唱几首歌而已,要在提高歌唱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艺术的表达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学习和了解声乐发展史,不仅使学生能了解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演唱好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而且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声乐发展的脉络,为今后的教学和演唱培养学习应对能力。在集体课中还可运用多媒体进行声乐作品鉴赏的教学,多欣赏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不同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鉴别能力,从而促进自己声乐水平的提高。

(二)个别课——因材施教培养演唱技能

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唱歌为主,所以教师的范唱能力很重要,好的范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使范唱,具有感染力,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声乐水平,这就体现了个别课的必要性了。“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和根据学生嗓音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高职院校声乐课可以采用“一对一”的个别课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个人演唱技巧和表演水平。

高职高专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如专业院校的招收的声乐学生,而且一个班的学生声音好坏存在差别,声乐水平有高有低,学生考进来时,是以音乐的综合技能为主,声乐、器乐、舞蹈都比较平衡,都稍有基础,但又都不突出,或者有的甚至是在文化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临时决定考音乐,可以说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招收的学生音乐素质远远不如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嗓音特点,歌唱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逐个进行解决,有时候感觉像是医生在诊断病情似地,不同的“病例”要运用不同的“药方”,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声音条件的学生,每个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又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学生一唱到高音就出现“白嗓”,有的学生低音很虚,有的学生音量很小等等,如果在集体课中让全班同学一起唱,这些问题不一定能被及时发现,老师就很难发现每个人的缺点,所以在个别课中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问题,声乐老师就要根据经验找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方法,如果固定只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来进行技术训练,就会陷入人才培养的误区。

因此应当实行“因材施教、按条件分类、分不同层次培养”的策略,在个别课中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完整演唱歌曲,为今后音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课—个别课的延伸和扩展

声乐小组课作为声乐个别课的延伸和扩展,也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个别课时唱歌的状态、声音的控制都不错,可以把一首歌曲较为完整地表现出来,但是一到考试时,或者在有观众的情况下就会大失水准,甚至连平时一半的水平都达不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有时不能简单的归咎为学生的水平不行,这是怯场,每个人天生的心理素质不同,有的人天生心理素质好,在各种场合都能很好调节自己,甚至面对的观众越多,越有表现欲,而有的人天生容易紧张,心理素质不强,在客观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形成某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使得演唱者不能把自身平时熟练的技巧发挥出来。如此一来,不仅严重影响到演唱者自身水平的发挥,而且会挫伤他自身的信心,导致一到大场合就表现不好。通过小组课中的排练,表演过程,使学生得到锻炼,可以很好的克服怯场心理,对个人的演唱水平,表演能力也是一种提高。

有的高职学校音乐专业把声乐小组课定位为三、四个人一起上的声乐“个别”课,上课过程基本是一起练声,然后逐个演唱教师布置的曲目,然后是互相评议,当然教师的讲评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是我认为声乐小组课跟个别课是有一定区别的,应该是以排练、观摩、教学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组织和创编能力,是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在个别课中学习的声乐演唱技巧进行二度创作。把重唱、小组唱、歌表演、音乐剧等表演形式带入课堂,把课堂搬进舞台,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歌唱的魅力,通过每一次在众人面前表演,每一次的舞台演出,锻炼自己的胆量。[3]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奋度和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克服怯场心理。

在小组课中学生也可以对别的同学的节目进行观摩,取长补短,学会自己编排节目,比如说阶段性地有学生自己策划、筹备、编排一场小汇报演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辅导,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有机会自编自导自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些都对今后走上教学岗位并且能够胜任音乐教学工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课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

高职高专声乐课的集体课、个别课、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根据各院校的师资结构,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学生技能与素质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构成统一整体,声乐集体课教学是按照师资培养要求,丰富学生的声乐知识,掌握声乐教学基本课论为目的的必修课程,个别课是培养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的主要途径,而声乐小组课是个别课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弥补个别集体歌唱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足,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弥补,是不可取代的教学整体,因而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安排。[4]

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声乐知识与技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在声乐教学中不能一刀切,那些有声音条件的学生,需要我们用高要求去培养,去激发,而对于众多条件不怎么好的学生,明知他们的技能所长不在声乐上,就不能用一个固定的高标准去“逼”他们达到声音条件好的学生的声乐水平。学生初高中阶段的声乐学习很多都是因为文化成绩欠佳,又喜欢唱歌,在高考的压力下“临时抱佛脚”转向进军艺术高考,学习声乐也是“速成”式的,所以,真正的声乐学习的黄金时期在进入高校的学习期间。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刚开始就从基本的呼吸咬字吐字和声乐鉴赏等方面进行声乐集体课教学,同时从第一节的声乐个别课就要对学生进行了解,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嗓音条件和发声习惯,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学生以往的学习状况。接下来的个别课的任务就是给学生进行正确的定位,列出基本的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程度布置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不同曲目,通过3、4节课以后,再按照程度进行3个学生一组的小组课,在小组课中学生可以让学生多听别人的演唱,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分辨声音的优劣,培养正确的声乐观念。个别课和小组课是交替进行的,可以根据出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种授课模式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的良好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集体课、小组课和一对一的个别课相结合的新型声乐课教学模式,对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课堂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意义,运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适应基础音乐教学、歌唱教学和学校课外活动的音乐师资,为学生今后的音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肖海珠. 论高师声乐学科新体系的形成与构建[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4): 128-129.

[2]肖海珠. 新课标背景下高师声乐学科新体系的确立与完善[J]. 文教资料,2008(36):217-219.

[3]王个松. 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初探[J]. 艺术研究,2007(3):96-97.

[4]张涛. 浅谈高师声乐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J]. 音乐时空,2013(1):115-116.

猜你喜欢
声乐集体技能
我为集体献一计
劳动技能up up!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秣马厉兵强技能
警犬集体过生日
声乐诊疗室
拼技能,享丰收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