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基石上构筑“常新”课堂——浅论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

2013-02-01 13:36李清宇张彩红湖北省襄阳五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课标赏析语文课堂

■ 李清宇 张彩红(湖北省襄阳五中)

新课改,新起点;新《课标》,新要求;新课堂,新挑战。

新课改之后,高中语文课的结构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项大的形式,而选修课本身又包括三个内容(以湖北省高中语文选修课为例):“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选修ⅠA”是全省指定的统一选修模块;“选修ⅠB”是全省指定的供学生选择修习的模块,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修习;“选修ⅠC”是学校视条件在除去选修ⅠA、选修ⅠB的其他模块中选择开设的供学生修习的模块。

也就是说,必修任务要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还要完成全新的选修的教学任务,因此课改之后,高中语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那么,如何行之有效开展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选修课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经过一轮选修课的教学实践,笔者意识到,选修课的教学既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机械讲解,也不能随意敷衍、点到为止,而是应该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与现代教学思想结合起来,注重语文课本身的常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背景下的创新教学模式相结合,让语文选修课成为教师和学生都愿意主动接纳、主动参与的课程,成为教师教得有劲、学生学得有味的课程,成为气氛热烈、形式多样的新型课堂。

简而言之,就是要将语文教学的常规要求与创新思维结合,在语文课常规教学的基石上构筑“常新”课堂。

落实语文教学常规,是开展好选修课的基础,脱离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要求的语文课堂,不能称其为语文课堂;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与落实,是开展好选修课的重要内容和更高要求,也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语文教学常规是基础,语文教学的创新思路是高度,将二者结合,才能构筑语文选修课堂。正如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导语《至同学们》所说:“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

因而,我们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处理好语文教学常规的问题。

做好必要的听说读写训练,对于经典的篇目,该要求学生背诵的要背诵,该要求全文翻译的要翻译,要训练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的基本功,要求学生做好必要的课堂笔记和课内课后归纳总结。

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教材共分六个单元,设置了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散文名篇,每个单元又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四个板块。其中,赏析示例板块是安排学生自学,编者的良苦用心是很明显的,旨在培养他们自主研读作品的能力,因为这一部分的每篇作品之后都附有比较详细的鉴赏文字,教师可以不做深入的细讲。但是教师应该给学生重点讲解每一单元的赏析指导部分,这一部分是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诗歌所集中体现的特点,知识比较专业也比较系统,教师不串讲学生不一定有这样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而每单元的自主赏析部分则都选取了三篇或四篇脍炙人口的名作,供学生研读和背诵。这一部分则不能简单地安排学生利用课堂背诵,而应当带领学生去赏析《拟行路难》的忧愤,欣赏《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奇崛,感受《李凭箜篌引》的美妙,感悟《庖丁解牛》的哲思,体会《祭十二郎文》的哀恸等。只有经过了认真深入的研读、翻译和讨论,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品内在的美和张力,真正体会到经典带来的感动,对他们的人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考而简单记诵。

其次,我们在选修课教学中,一定要大胆地创新,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和探讨,不能一味按照已有经验教学,使得原本应该是开放自由的课堂成了一潭死水,使学生丧失了应有的兴趣和主动性。所以,要用“常维新”的态度开展选修课教学,大胆开拓,不拘一格。语文教师的课堂,应该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当然,这样一种课堂“艺术化”效果的取得,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不是一招一式之力所能达到的。它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开动脑筋,多想办法。笔者认为,“创新型”语文选修课的有效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让课堂生动起来

引导学生多动脑筋,让学生多一些自己的体会,多一些个性的解读。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让他们从文本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并且尊重他们的看法,重视他们的思想,鼓励他们的发言,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在选修课《墙上的斑点》的教学过程中,鉴于这是一篇学生很少接触的意识流小说,且小说本身包含的内容比较庞杂,作者的思想很有深度,我并没有急于依据文本谈论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伍尔芙本人以及这篇小说的结构与思想,而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对小说进行大胆的解读,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从学生们的发言来看,他们是能够发现问题并读出味道的:

学生A:“我觉得这篇小说读不懂,感觉作者的思想跨度太大,作者的思维是发散的,没有一个定式,思想飘忽不定。我不知道作者到底是要向我们传达什么。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意识流’吧,意识像是流水一样,是动态的、难以捉摸的……”这位学生刚好说到了“意识流”小说给读者的主体感受,那就是“剪不断理还乱”。这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所在:侧重描绘人类意识流动,揭示人类精神存在的状态,作者的思想极具跳跃性。

学生B:“我觉得这篇小说虽说读起来有点不知所云,情节也不典型,但我觉得作者还是有着明确的结构思路的,作者的思路围绕着‘墙上的斑点’所产生的联想展开,作者觉得墙上的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并且联想到了这只钉子的用途——用来挂油画,还联想到这所房子的房主……”这个学生的思路有一点特别好,那就是从结构上去把握小说,能够拨开重重的“迷雾”,看到作者思想的轨迹。这篇小说的内容看似庞杂,但它的思路是很清楚的,那就是以墙上的斑点为轴,展开丰富的联想……

由此可见,课堂上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究,比教师直接讲授要生动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二、让课堂忙碌起来

引导学生多动手,主动搜集和整理资料,让他们的积累本厚起来。语文课堂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起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笔来预习课文,用笔来联想延伸,用笔来归纳整理,用笔来完成作业和课外积累。

例如,在讲授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已学过或接触到的杜甫作品,尤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被迫入蜀创作的作品,并附带写上简短的读书札记。学生自然会想到《秋兴八首》《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旅夜书怀》等名作,这样就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杜甫诗中诸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诗句表现的大气磅礴,进而与诗中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悲苦落魄对比,从而体会诗人内心深沉的矛盾和痛楚。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丰富知识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联想能力。

三、让课堂热烈起来

引导学生多动口,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讲解和讨论,多让学生组织课内活动。语文课堂不能太散,太散就成了话剧表演;但语文课堂又应该注重互动和讨论,让它热烈,让学生愿意参与、自发参与。所以,我们要大胆创新,多给学生机会。例如,选修教材《演讲与辩论》就特别适合我们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比如让学生以“我最遗憾的一件事”为话题做即兴演讲,让学生大方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在情感及价值观上引导学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朗诵会或辩论赛,组织即兴模仿创作比赛和研究小组成功展览等多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充实选修课课堂。

鲁迅先生曾说“北大是常维新的”。这句话应作为教育本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常新者常青,一位创新型教师必然是一所学校教师队伍中的“常青树”,更是学生心中的“常青树”;而一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教师,一位不愿尝试创新之法的教师,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传统。语文选修课应该在常规教学的基石上构筑新型课堂,应该是师生共享的一次美丽的旅行。

猜你喜欢
课标赏析语文课堂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