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语文: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2013-02-01 13:36王文萍江苏省无锡市梅梁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语文

■ 王文萍(江苏省无锡市梅梁中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一直探讨的课题。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后天难以培养,难以激发。其实,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正是表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改进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下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文本拾趣

我们课本上的教材,很多篇目都是很有趣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发现教材中的趣点,就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的《幼时记趣》一文,虽是文言文,但是简单易懂,最为称道的是作者沈复幼时的那些“明察秋毫”“以小思大”等沉浸在孩童心态中的感受。所以在教授此课时,我重点让学生回忆自己幼时的种种趣事以及做这些事时的感受,从而获得和作者一样的体会,感同身受。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很活跃,谈到自己的种种童年趣事,同学之间彼此会心而笑,气氛热烈而愉快。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在此后近一个月中,我顺势开展了《金色童年》作文比赛、《回忆中的美好》主题班会、《童歌童谣》表演场、《名人的童年》故事会等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的基础上,顺势引导,既有学习意义又有教育意义。

二、情景创设

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堂,能专注于45分钟的学习与思辨。例如,课文导入犹如戏剧的序幕,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可以用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类比导入、图画导入、多媒体展示导入等方式造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郭沫若《石榴》一文,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火热的颂扬。导入时,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方式,感受石榴花的火红、石榴果的美丽,也可以用青松、白梅、秋菊等富含蕴义的物品,同类引入文本的学习。又如,课本中选用的有些文学作品,距离当代生活已较为久远。由于时代不同、生活不同、体验不同、感情不同,学生很难去理解。对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充满激情地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营造一个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时代氛围,把学生引到这个情境中来,从而正确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都德《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题材,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相联系,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在学习本文时,我们要让学生重点品味和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小说人物的思想、言行和容貌去选材、去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

还有很多方法,例如课本剧表演(《皇帝的新装》)、场景模拟(《核舟记》)、分角色朗读(《变色龙》)、辩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时身临其境,爱上语文课堂。

三、授课艺术

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原因。有些教师教学语言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有的更是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对语文学习不“感冒”的学生无法产生兴趣,而且也会让原本有些兴趣的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如能有较高水准的讲授,便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师的示范朗读。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教师以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朗读,让学生如沐春风,得到美的享受,自会受到感染,融入文本学习中。又如渊博的文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信手拈来的诗句名言、言之凿凿的事例、优美的语言表达,都会让学生信其师而学其道。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