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型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尝试

2013-02-02 00:59李永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14期
关键词:蒙娜丽莎欣赏者美术作品

■李永平

对话型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尝试

■李永平

10.3969/j.issn.1671-489X.2013.14.077

几十年来在教学中常用的一个词是“指导”,学生也习惯于接受指导。进入新世纪后,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发现自己的指导力量不知不觉中不断地被弱化,学生也不甘于被指导,此时教师的权威性受到很大的挑战。面对现实,教师必须以新的教学形式化解这一矛盾,这时人们发现20世纪俄国思想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是非常合适的理论武器。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借鉴了对话理论,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先生提出的“对话型教学”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想谈谈对话理论、“对话型教学”对美术教学的一些启示。

1 对话理论、对话型教学

对话,按照它的原始意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谈话方式。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与别人的谈话。同样是谈话,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有的是盛气凌人的教训式谈话;有的是完全沉浸在自我中的独白式的谈话;有的是完全的倾听者,一心在理解别人,保留自己的意见;等等。这些非对话的交谈方式充满了教训与受训、灌输与接受、强迫与服从、施与与拒绝等对立、摩擦、互不兼容的关系。而对话式的谈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的关系,双方都能接纳对方的独特性,消除个人的偏见,对话的结果是时时激发出更多的新意和遐想,双方进行更深的心与心的交融。“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的对话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大型对话),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巴赫金)

王尚文先生的教学主张中认为在当代教学中,教学的最理想状态是对话,而不是指导。对话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指示、不可预设,其内容其成果都是在对话过程中自主生成,不受对话主体的控制和引导。而教学的实质则具有指导性,两者是矛盾的。笔者非常赞同此观点,当代的对话教学、传统的指导教学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明和文化模式。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本任务是要使学生具有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从而努力追求高品味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这不仅是学生个体生活幸福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向美术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这是一种自由、和谐的境界,因而美术教学更需要对话精神的培养。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其实也有多种的“对话”形式存在:一是人际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它强调的是良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建立,这种良好关系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真诚的友谊关系、同伴关系;二是教师与美术作品的对话;三是学生与美术作品的对话;四是自我对话,指学习者通过与美术作品的对话以及和他人的对话而在自身内部展开的自我对话。在这多重对话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人与美术作品的对话,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基础与前提。

2 对话型教学美术教学的实质

我国中小学美术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两大误区。

一是重教师的讲解指导,轻学生的自身感受与体验。不少教师甚至以讲解代替学生的欣赏,而且讲的内容大都是作品的内容、意义和知识的分析介绍。这是单一强调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然后把对话的结果灌输给学生,缺乏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视界相互交融。这样的结果是教师作为欣赏者,很难与美术作品一起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自身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是一味地让学生去欣赏美术作品,缺乏必要的引导。由于中小学生受自身艺术素养的局限,往往只停留在作品的表面,看不出个所以然。这是单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同样缺乏教师、学生主体间的视界相互交融,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作为欣赏者很难与美术作品一起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同样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借鉴王尚文先生关于“对话型教学”的有关阐述,笔者谈谈在美术教学中对话的目的、内容、方法、策略等。美术教学的对话目的就是把原先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而为对话实践。就是在“对话型教学”中,在教师、学生、美术作品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共享经验知识,这时教学实践发生本质变化,不是训诲型、传授型,而是“对话型”,这种变化是美术教学目的时代发展的需要。

那么作为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实践,如何去理解?比如在教学中欣赏名作《蒙娜丽莎》,教师可能读出蒙娜丽莎的笑是忧伤的;学生1在欣赏时读出了蒙娜丽莎的笑是讥讽的;学生2读出的结果是温柔的;学生3欣赏的结果是蒙娜丽莎的笑是羞涩的……N个学生欣赏的结果是N个蒙娜丽莎的笑,而在课堂对话教学中碰撞产生不止一个《蒙娜丽莎》。在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教师、学生与美术作品一起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因为对于客观存在的美术作品,你不去解读它,它就没有任何意义;在你解读它时,它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3 美术对话型教学的策略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进行对话型教学呢?

首先,教师要树立起倾听的态度,同时把这种态度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所谓“倾听”,就是教师自己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应抱着“空杯”的心态,敞开自己,用心倾听美术作品在说些什么,只有这样,新的理解与共识才能萌生。和学生对话时,同样抱着这种倾听的态度。作为学生,也要养成这种态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鼓励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往往急于表达自己,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他们急于言说,却懒于倾听。可以断言,如果教师不首先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学中很容易培养学生的反对话态度。

其次,基本的对话规则是对话得以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对话是自由的但不是任意的。就如流水之于河道,如果没有河道,流水就会泛滥。在和美术作品对话时,对于美术作品的文本性质、时代背景等,都要尊重,离开了这些,就如河水泛滥。比如在欣赏《泉》时,有些学生说它黄色。裸露的就是黄色的?这是误读了这幅作品的性质,违反了对话的基本规则,这就是反对话。

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共享解读美术作品的成果。因为一般来讲,相对于学生,教师是较为成熟的欣赏者,他的视野、理解一般要大于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学生将获得更大的促进。

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一中学)

猜你喜欢
蒙娜丽莎欣赏者美术作品
可爱的蒙娜丽莎
留出想象的空白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蒙娜丽莎说
美术作品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美术作品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