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开展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的探索——写在我国开展专业学位教育20周年之际

2013-02-15 03:33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信息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情报硕士

(南京大学 a.校长办公室;b.信息管理学院,南京 210093)

2010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下达了《关于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新增35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学科也位列其中。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对新时期图书情报行业发展的重视,标志着我国图书情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将从长期的面向研究领域的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拓展到既有从事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又有面向行业和职业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志着我国图书情报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正在面临新一轮的改革。

其实,很多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早已将专业学位硕士作为图书情报类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美国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在图书情报行业中更好地适应工作,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成为信息领域的专业从业人员,并能够完全适应在图书馆、信息中心、学校和其他相关机构以及非传统意义的信息环境下工作。在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时,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报组织能力、信息服务能力、研究分析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这种面向图书情报领域应用与服务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模式,是非常值得当前我国开展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借鉴的。

1 转变观念,加强对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视

随着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迅速向高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变,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社会对于信息的需求正发生着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呈现出信息用户社会化、信息需求多元化、需求目标个性化、需求数量迅速增长、需求质量不断提高的鲜明特点,也正是这种变化给图书情报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新世纪的图书情报事业必将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图书情报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种新环境,图书情报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改革原有的教育体制,培养具有强大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科技、产业化、复合型的图书情报专门人才。我国传统的图书情报类硕士教育一直是定位于培养图书情报领域教学与科研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弊端,难以学以致用。而很多发达国家则侧重于培养面向社会信息需求的,能够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他们培养出来的图书情报研究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而且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也逐渐认识到,我国长期单一的图书情报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图书情报领域高学历、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图书情报领域开展面向应用的专业学位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图书情报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美国图书情报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形成了以现代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体系,在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1]其核心更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现如今,掌握信息科学技术和其他相关领域知识的专业人才,必须既要具备传统科学知识,又要掌握现代高科技动向,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时期的信息管理工作。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视。

2 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体系

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 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在人才培养目标、综合素质需求和所具备的具体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差异(详见下表)。

如上图所示,图书情报领域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人才培养目标、综合素质需求和具体能力要求上的差异,必定造成在培养体系上的显著区别。

(1) 学术型研究生按照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设计课程体系,主要是培养图书情报领域研究型、管理型和教学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按职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主要是培养图书情报领域管理型、创业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高级人才。

(2) 学术型研究生课程涉及知识面较窄但是研究深入,主要是针对服务教学科研的需要,要求学生掌握宽厚扎实的图书情报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学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数量较多,且需要跨学科拓宽知识面,主要是针对当前以及今后社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图书情报领域工作的专业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以及培养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术型研究生往往采用“先组式”的课程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善于跟踪学术前沿,吸收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具有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培训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采用可变动、较灵活的“后组式”培养体系,可以根据行业的发展和职业的需要灵活地调整培养方案,主要是强调技能的培养、技术的培训,特定环节和岗位的技术改进,业务水平的创新,相关配套服务能力的培养,通过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既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又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课程设置,在除去很少的几门核心必修课程以外,其余全为选修课。美国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课程覆盖面广、实用性强,具有明显的模块化和体系化特征,为培养能力全面的实用型图书情报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导师的指导下为自己量身定制课程计划, 相当灵活。[2]

3 合理利用资源,开展专业学位多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 高校图书馆独立申报硕士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高校图书馆作为独立的硕士点培养研究生始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于1996年4月获得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成立了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仍是国内图书馆中唯一一家获得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3]1996年以来,特别是经过了2003年和2005年两批新增学位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情报类硕士点已经达到20个左右,成为继教学院系和科研院所之后的第三条图书情报类研究生的培养途径,这在国外并无先例,是我国图书馆事业改革 的 成 就之 一 。[4]

按照《意见》 中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和《通知》 的文件精神,高校图书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比培养学术型研究生更在行、更合适。高校图书馆的师资实践经验丰富且都比较务实,有些图书馆员已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各个岗位上工作多年,成为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基础的行业专家。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图书馆工作实际要求设置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能够站在图书馆的视角看问题,注重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结合,能够身体力行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的世界观,这对于研究生未来从事图书情报工作,以平和的心态正确应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些都是教学院系和科研院所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图书馆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不仅培养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它本身也是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的理想场所,可作为研究生的大课堂,把他们所学习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各种工作当中,包括用户需求分析和用户调查、图书馆信息系统设计和分析、参考咨询等核心业务。

3.2 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高校图书馆最早参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始于1988年,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与军事医学科学院情报所联合培养科技情报硕士研究生。高校图书馆参与硕士研究生培养不仅能够促进图书情报学科发展,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

首先,通过与院系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有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水平。目前,国内的许多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纷纷提出了“创建研究型图书馆”的口号,在这种大背景下,图书馆通过与院系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必将会集图书馆内的高级专门人才,也可以为图书馆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引进高层次人才,还能为图书馆的高级人才参与院系和科研院所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增加其学术成果,增强其教学科研能力,这样就会将高校图书馆从传统的以服务为主导的建馆思路,转向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主导的建馆思路。

其次,通过与院系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扩大图书馆在高校的影响,提升图书馆的学术地位。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工作只是接待读者,与学校其他院系部门的学术联系较少,作为历来把教学科研工作放在第一位的高等院校,图书馆的传统工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图书馆通过与院系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充分展示其优势,发挥它的教学科研职能。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地位,同时通过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图书馆的工作也会得到学校管理层的更多重视。人事部门会同意图书馆引进高学历人才并支持图书馆教师进修,甚至会加大图书馆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科研部门会资助图书馆的科研项目,并支持更多的经费;教务部门会资助图书馆的教学项目,提供教学设备与场地;设备部门会支持图书馆购置更多设备;等等。

3.3 校际联合培养,探索中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我国高校的校园网络已经跨入万兆网时代,这使得各高校之间网络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整合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教育资源,打破校际限制,实施跨校选修课程,形成强大的教育团队已经成为我国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的可选之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美国网络信息教育系统(WI S E)的运行机制,规划并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情报教育资源共享系统,整合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生教育处于领先地位的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和师资保障,全面提升我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美国图书情报研究生教育有两大特色:一是明确职业目标,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二是通过网络信息教育系统(WI S E)实现在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跨院校的选修课程。[5]WI S E突破了地理和校际限制,截至2010年,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5个国家的15所大学成为WI S E的成员。[6]它整合了多方图书情报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在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图书情报硕士学位院校之间实现了师资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将学生的学习形式从教室学习扩展到了更广阔的网络在线学习,旨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发展空间,为提高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奠定了基础,为学生全面而充分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保障。美国的跨校在线选修课程教育模式整合了全美的图书情报学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团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这对世界其他国家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将最终促进整个图书情报学教育质的飞跃。

另外,WI S E模式也可以弥补我国高校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弊端,如许多非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报考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他们入学后会表现出专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大量时间打基础,而硕士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又相对较少,很不利于这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通过跨院校选修课程,这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挑选一部分自己需要加强的基础课程,这对提升他们的培养质量是非常有好处的。可以预见,我国若采用符合中国国情的“WI S E模式”,我国的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必将会取得质的飞跃。可喜的是,目前我国也在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图书情报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联合培养机制,中国科学院和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就开展了共同培养研究生项目,但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的“WI S E模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结语

2011年是我国开展专业学位教育20周年,也是中国开展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开局之年。开展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不仅将成为图书情报行业发展的新动力,也将成为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提供图书情报领域优秀人才的新途径。开展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是图书情报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型学位教育依然是“一套体系两个牌子”,二者几乎共享了同样的师资与课程培养体系,使用的是几乎相同的课程与培养体系。但是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能等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同时,专业学位教育更需要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锻炼,要让初露萌芽的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内茁壮成长。

[1]葛敬民,等.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5) : 663-669.

[2]杨卫.中美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 2004(1): 43-47.

[3]蔡莉静,等.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图书馆情况调查与分析 [J].图书情报工作,2006(3) : 105-108.

[4]葛敬民.图情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离不开图书馆[J].图书情报工作, 2010(21): 70-73.

[5]唐思慧.美国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及启示 [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56-59,76.

[6]刘钟美.图情教育的新尝试——WI S E[J].新世纪图书馆,2011(6):84-87.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情报硕士
情报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情报
情报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交接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