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大力发展区域现代循环农业——海峡两岸水土保持与循环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述评

2013-02-15 04:58翁伯琦罗旭辉应朝阳
台湾农业探索 2013年6期
关键词:宁化县水土保持福建省

翁伯琦,罗旭辉,2,叶 菁,应朝阳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3;2.农业部福州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福建省红壤山地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13)

2013年12月2-4日,在宁化县召开的海峡两岸水土保持技术与循环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农学会立体农业分会2013年会,其目的在于总结和交流山地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推动和提升区域现代循环农业发展。围绕主题,开展研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启发创新,优势互补,闽台农业合作正在向深度与广度拓展。如何强化水土流失治理,怎样推动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命题。水土保持要更加注重在治理中开发,在治理中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大力发展区域现代循环农业,为科技创新、农村创业和农民创收探索新的途径。

1 会议主题与特色

1.1 会议主题

宁化是具有光荣传统的山区县,其不仅山清水秀,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富有红色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至今仍让我们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宁化的传统,宁化的创业,宁化的奋进,造就了宁化水土保持新的事业。海峡两岸专家齐聚一堂,在宁化县召开学术研讨会,具有特别的意义。

这次学术研讨会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宁化县水土保持办公室、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福建省立体农业分会等单位共同承办。会议顺利的召开,得到了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科协的高度重视与指导,得到了宁化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这次会议,我们专门还邀请了海内外的一些知名专家为大会作学术报告,主要涉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培肥地力、堆肥技术、农业规划、乡村建设等方面内容。同时还进行项目实施进展的汇报,力求融合学术研讨、经验交流、现场考察、技术培训和工作部署等内容。会议的顺利召开,给大家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启示。以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防控水土流失,发展循环农业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也是美丽绿色乡村必不可少的内容,更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命题。农业如何转型升级,怎样增量提质?必须在资源节约、提高利用效率方面下工夫,必须在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求突破。

事实上,无论是防控水土流失,还是致力生态恢复,无论是讲求节约资源,还是实现环境友好,仍有许多技术难点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协作攻关。研讨会的召开就是为此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便于了解进展,掌握动态,有的放矢。尤其是海峡两岸农业科技界的深入交流,对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深刻认识到,防控水土流失的重要意义。保持水土,才能稳定生产,才能更好地保护山地生态,以求固本强基。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作用。变废为宝,才能节约资源,才能更好地造福百姓,建设美丽乡村。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驱动的实际功效。揭示规律,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服务三农,实现增量保质,以求全面推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1.2 会议特色

此次研讨会有三大特点:一是学术研讨与经验交流结合;二是现场考察与进展评议结合;三是两岸合作与深入拓展结合。此次会议选在宁化县召开是基于3个原因:一是宁化县的水土保持工作进展推动了我们;二是宁化县重大项目实施成效感动了我们;三是宁化县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吸引了我们。通过实施现场的考察,真让人们感慨万分,激动不已。我们从中体验到宁化县抓工作的认真度,从中感受到宁化县抓落实的执行力。让人们看到山区现代循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美好愿景,也让人们看到水土流失区生态恢复与综合开发的样板佳作。

福建省水土流失除了一部分在边远地区之外,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山地开发区。现实生产予以人们深刻启示,就是要将开发与治理紧密结合,力求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发展循环农业,这不仅要体现在治理技术的实施,而且要注重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的循环农业实践。实践证明,治理水土流失的持续性需要经济效益的驱动。因此,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是一个重要平台与载体,而且要深化研究,推动创业,使之 “双结合,两促进”。

2 研讨内容与启示

2.1 研讨内容

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是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仅次于黄土高原的严重流失地区,其分布面积约为118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2.3%[1]。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县集中分布在丘陵地区,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耕种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发达,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果、经济作物及粮食 (水稻)生产的重要基地,同时人类生产活动也十分频繁,如毁林开荒、陡坡开垦、项目开发、道路建设等,呈现 “边治理边流失”的现状。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3.1%[2],总体生态环境较好,但仍然存在局部地区水土流失较严峻等问题,2011年福建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2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95%[3],防控与治理水土流失无疑是确保福建生态优势的重要举措。必须指出,农业依然是南方红壤区的基础产业,在蓬勃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是导致区域内水土流失增而不减的根本原因。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区域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水土流失区基本上是南方的边远山区或相对欠发达的乡村,治理与开发结合,防控与生产同步,无疑是优势互补的良好策略,这也关系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果能否得以巩固与提升。水土流失防控与循环农业发展有内在的密切联系,研究和集成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农业生产,创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转变常规农业增长方式,有效缓解区域经济与生态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仅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开创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时代要求。

此次会议的研讨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综合防控,山地崩岗治理模式,植被恢复技术;废弃矿区生态治理,林下立体种养开发,水土保持时空布局,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同时还重点交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东南地区农牧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14B15)与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 “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生态循环与产业提升技术研发与示范”(2012NZ0002)的研究进展。会议邀请了4位台湾专家作学术报告。台湾水土保持起步早,深化水土保持研究与防控治理,积累丰富的水土保持技术和推广经验,对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科普农业、创意农业蓬勃发展,对大陆水土流失区转变常规农业增长方式,开创水土保持产业化更具有参考价值。此次会议先后收到来自两岸专家、学者的会议论文50余篇,经过专家审稿,挑选出23篇论文,内容涉及理论思考、技术研究与实践总结,入选论文还将在 《福建农业学报》2013年第11期正式刊发。集中整理刊印论文专辑的目的,一方面是及时报道同行专家、学者和项目组在南方红壤水土保持和循环农业技术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便于会议交流讨论和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是作为技术研究报告,便于从事有关行业的研究人员、推广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在工作中提供参考,从而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发展水土保持产业,建设美丽绿色乡村,为区域生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所获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之中,使之统筹协调,全面推进。把生态文明提到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内容与高度,纳入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紧紧围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优美的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国富民强的建设大业,关系山清水秀的长远大计,关系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

很显然,水土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产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是生态与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严重的水土流失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耕地减少、表土流失、土地退化、泥沙淤积,进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障生态安全、国土安全、防洪安全以及民生安全的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充分认识其地位与作用,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发展条件、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加强水土保持产业建设,防控水土流失灾害发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深入研讨,给人们5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是项目实施要结合实际推动,做到有的放矢;二是科企结合要有利于推动治理,实现优势互补;三是项目集中有利于基地建设,树立示范样板;四是水土流失治理要统筹兼顾,注重持续发展;五是要合理构建林下经济模式,立足就地创业。宁化县水土保持与循环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长汀县矿区治理与生态恢复样板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优化集成的特色,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3 形成共识与对策

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景。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更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与爱护的共同家园。为应对当前严峻的生态危机,探索新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地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把 “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 “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来作总体布局,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紧紧围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防控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有效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参加 “海峡两岸水土保持技术与循环农学术研讨会”的科技人员,齐聚福建宁化,共同探讨水土流失区域发展循环农业和乡村绿色家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在治理水土流失中优化统筹社会经济发展,要在发展现循环农业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不仅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担当的责任,而且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要求。结合实际保护水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农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与企业生产者合作搭建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为此,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深化攻关,强化推广,要切实把握以下5个方面环节与对策。

一是深入乡村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要积极投身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洪流,围绕水土流失治理、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美丽绿色家园等重点工作,有计划的开展专题调研、有针对性进行学术交流、集思广益提出发展对策,为政府部门编制整体规划、完善政策机制、制定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建议于参考意见。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服务转型升级。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推动水土保持技术和其他生态环保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推广。着力于项目集聚,促进产业集成,建设示范基地,努力为资源节约型产业、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防控水土流失,发展循环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努力成为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践行循环利用、转变发展方式;倡导文明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的带头人。要树立生态文明的生产与生活理念,将合理使用资源和节能降耗减排的低碳生产方式贯穿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全过程,做区域生态经济与乡村循环农业建设的创业者。

四是促进两岸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海峡两岸到科技交流与深化合作,建立两岸水土保持技术与循环农业发展的合作交流活动平台,定期举办研讨会,组织人员互派互访,推动水土流失防控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政府要将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纳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统筹考虑,持之以恒地推动实施;希望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建设之中,在治理中发展,在发展中治理,实现有效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要信守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过程中努力把环境和生态成本降到最低程度;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民众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成为坚定的绿色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真诚期盼,海峡两岸人民携手并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建设的成果,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绿色美丽家园、缔造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奋斗。

[1]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南方红壤区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福建省环境保护厅.2011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 [R].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2012.

[3]福建省水利厅.2011年福建省水土保持公报 [R].福建水土保持公报,2012.

猜你喜欢
宁化县水土保持福建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宁化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不朽的丰碑 永久的纪念——宁化县打造红色遗址群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