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使臣笔下的明代中国女性形象

2013-02-17 21:55杨昕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使臣少女江南

杨昕

(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2)

有明一代,朝鲜与明朝始终保持着极为密切的交往,以各种名目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络绎于路。许多朝鲜使臣在往来中国的过程中,始终在观察中国、塑造中国,并留下了大量纪行中国的文字,这些文字统称为“朝天录”。在“朝天录”中,朝鲜使臣对明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文化等方面给予了详细的叙写,文本贯穿于1368年大明肇立至1637年朝鲜朝屈服于清政权,解除与明宗藩关系的这一时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域外视角中的明代中国全景图。难能可贵的是,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朝鲜使臣,在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下,也将观察视角放到中国的女性身上。在他们笔下,明代的中国女性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这些女性的不同形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明代中国的形象。

一、江南女性形象

高丽末期,辽东地区仍为元朝残余势力哈纳出所占据,陆路不通,高丽与明朝的两国使节都从海路往来,艰辛无比。哈纳出势力被清除之后,明对辽东的管理有所放宽,但通过辽东出海使行仍是朝鲜半岛使节普遍采用的方式。例如1389年,朝鲜权近奉使出行,根据他的记录,其路线为:“逾鸭绿,渡辽河以北抵于燕,浮河而南入淮泗,历徐、兖之墟,溯江汉以达于京师,由淮而北过齐鲁之东,以涉渤海,往还万余里。”①因此,在洪武、建文两朝,采用这条路线出使南京的朝鲜使节有机会见识到杏花烟雨的江南美景,也能接触到钟灵毓秀的江南女性。

1386年,高丽使节郑梦周(1337—1392)渡海来到山东登州,一路南行奔赴南京出使。郑梦周的使行记录为《赴南诗》,在这部诗集中,他创作了《江南曲》这篇佳作,选取了江南少女为描写对象:

江南女儿花插头,笑呼伴侣游芳州。

荡桨归来日欲暮,鸳鸯双飞无限愁。②

诗人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江南少女娇憨可爱的形象。春日里,江南少女呼朋唤友,踏春游玩。江南是水乡,船只自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少女们桨声吱呀,泛舟水上,欢声笑语。青春,本来就是最值得赞美的,诗歌的上半部分,作者充满了对青春的赞颂和美的热爱。诗人还十分善于观察人的心理活动,诗歌的下半部分,一个“愁”字的运用,充分展示出少女情窦初开的那种敏感细腻的心理,也使全诗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立体起来。日暮归来,兴尽而归,少女欢乐的情绪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被桨声和人声所惊,水上忽地鸳鸯双飞。鸳鸯向来雌雄成双成对栖息,它们在水面上相亲相爱,悠闲自得,风韵迷人。这种特有的习性,使鸳鸯在中国人的心中,象征着恩爱,象征着男女间美好的感情,如唐代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一诗中就有“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对美好的爱情给予了赞颂。又因为中国的传说认为,鸳鸯一旦结为配偶,便陪伴终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的配偶,而是孤独凄凉地度过余生,因此鸳鸯又被赋予了对爱情忠贞的象征意义。在诗里,鸳鸯这一意象的出现,引发了本来处于欢乐情绪中的少女的“愁”,那这种“愁”出于什么原因呢?是伤心有情人别有怀抱?是思念远方的情郎?还是对年华易逝,而尚未有中意郎君的惆怅?一个“愁”字,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无论是从艺术上还是内容上,这首诗都堪称佳作,它将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关于江南女性的记录,也反映出诗人高超的中文造诣和对中国文化的熟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还透露出江南水乡独特的民俗,即明初的江南女性以鲜花为装饰品。关于这一点,郑梦周在《舟中美人》也给予了表现:

美人轻漾木兰舟,背插花枝照碧流。

北楫南樯多少客,一时肠断忽回头。③

江南美女荡舟水上,背后遍插花枝,美丽的容颜与娇艳的花朵交相呼应,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是人美还是花美,难以比较,是世间的女子还是水中的女神,难以辨明。美人绝世的容颜令南来北往的行人倾倒不已,难舍离开,频频回头。在这首诗里,郑梦周同样提到了江南女性以鲜花为装饰品的文化,所不同的是,《江南曲》中的江南少女以花插头,而《舟中美人》中的美女以花插背。我们从《江南曲》所透露的信息来看,少女结伴同游,亲自荡桨,可知这种小船规模不是很大,应为普通民家所用的船只,隐约可以看出诗中的少女是出身平民。而《舟中美人》中的女性乘坐的船只为“木兰舟”,排除艺术上的夸张,从其可以置身于“北楫南樯”之中的信息来看,可推知船只的规模应该很大,至少不会比南来北往的客船商船小。这种规模的船只普通民家不会拥有,从诗歌叙述的情形来看,更可能是贵族家的女性乘舟出游。两个女性身份不同,但都是用鲜花做装饰品,由此来看,这种鲜花装饰风俗不分出身,在江南是很普遍的。另外,《江南曲》中的江南女性,从描写上看是稚气未脱的少女,而《舟中美人》的女性,更像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少妇。值得注意的是,少女插花的位置在头上,而舟中的美人插花的位置在背后,位置的变化似乎是女人身份的证明,未成婚的少女和已婚女性插花的位置是完全不同的。本文之所以将江南女性单独列出来,是因为朱棣迁都之后,北京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朝鲜使臣的目的地发生了改变,烟雨杏花的中国江南形象极少在朝鲜使臣的笔下再得以呈现。郑梦周的这两首诗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江南女性的记录,也留下了江南风俗的记录,这是十分宝贵的资料。

二、社会底层女性形象

1597年出使中国的李睟光(1563—1628)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十分可爱的辽东少女形象:

多少青旗出画墙,床头酒滴小槽香。

燕姬掩面含羞态,背指银瓶与客尝。④

诗人将一个羞涩的辽东少女的小女儿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朝鲜使臣千里出使,旅途生活十分枯燥寂寞,这时能在路边的酒店里看见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精神一定为之一振。美丽和青春都是人类所共同喜爱的,朝鲜使臣当然也不例外。然而这个少女似乎很少见到外人,尤其是外国人。出于少女的矜持和对外国人的陌生,少女羞不可抑,甚至不敢正面看人,只得转过身去指点酒瓶所在。使臣笔下的沿途小酒馆和辽东少女的描写,充满了生活情趣,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辽东人民的精神面貌。

郑梦周使行途中,还创作了《征妇怨》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一别年多消息稀,塞垣存殁有谁知。

今朝始寄寒衣去,泣送归时在腹儿。⑤

郑梦周塑造了一个十分可怜的军人之妻的形象,丈夫从军已经多年,消息稀少,生死未卜,才为远方的丈夫寄去寒衣,又要含泪送别自己的孩子去从军。这首诗歌反映了明统治下人民生活的痛苦,即使郑梦周对新兴大明政权充满了感情,但他在无意中也揭示了盛世之下的阴影。在封建社会中,无论政权性质如何,封建统治和剥削的本质不会改变,因此人民遭受的痛苦并不会因为政权的更迭而减轻多少。中朝两国人民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立场是一致的。1615年出使中国的李廷龟(1564—1635)也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征妇的形象:

白髻荆钗不整鬟,红颜憔悴泪痕斑。

郎君二十从征戍,去岁深河战未还。⑥

诗人笔下的这个征妇已经沦为寡妇,正处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她的丈夫大概是新婚不久就被征从军,在深河战役中死于非命。作者对这个可怜的女人报以了深切的同情。郑梦周和李廷龟笔下的女性形象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中国首都位置的变更使朝鲜使臣无须再采用海路的方式出行,从而将使行方式改为陆路,这不仅使路程大为缩短,又避免了海路风浪颠沛的危险。在朱棣迁都之后,朝鲜使臣的使行路线几经变更,最后确定为鸭绿江→辽宁→河北→北京这条总路程为3087里的路线⑦。此路线使用的时间最长,也成了朝鲜使节集中塑造中国形象的黄金路线,大多数“朝天录”的作者都是按此路线纪行路程,观察中国,抒发情感。1598年,朝鲜使臣黄汝一(1556—?)在途径蓟州时,遇到了一些俳优艺人,这些艺人行走于江湖,用自己的惊人技艺来换取生存所需。这些艺人尤其是女性艺人的惊人表演,让朝鲜使臣目眩神迷,咋舌不下:

俄又青衣女子二十余岁者,问宰相看吾驰技否?即令为之。优于路头鞭马快走,从马左镫竦身凝立良久,闪过马右镫立如左。忽又倒立镫上,两足向天如植。忽又翻身横载鞍上如僵尸,倏复据鞍定坐,再次翘右足,镫上举左足,空中而驰。俄而一跃登鞍,三次如故。抱四五岁儿同骑,及放马之际,优立儿右镫,自立左镫上,以手执儿衣领,儿亦以一手按额巾使不脱,一手执女襟裾,同时齐驰,望如飞仙骑快鹘。良久,优抱儿坐鞍,如神千百转幻而钗鬟不乱,渠无变色,而马亦相得其恍惚捷疾之状,使人骇视耸观。女子之呈技如此。⑧

朝鲜使臣看到的这场惊心动魄的表演,正是中国的古代马戏。据考证,战国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中国马戏产生的重要条件,而汉武帝时的“官马民养”是马戏产生的基础。明代时大型的马戏演出逐渐衰败,由国家艺术转退于民间,成为民间艺术。⑨在朝鲜使臣眼中,女艺人技艺精粹,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发出“女子之呈技如此”的感叹。在封建社会,民间艺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尤其是女艺人,更是处在水深火热的最下层。但是朝鲜使臣看到的这位女艺人,却丝毫不为自己低贱的地位而有所自卑,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对自己技艺的自信,用精湛的技艺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并赢得了朝鲜使臣的尊重。从这位女艺人身上,可以看出明代底层女性不堪凌辱,努力用自己的劳动价值摆脱封建束缚的精神风貌。

三、巾帼英雄秦良玉

在朝鲜使臣留下的明代女性记录中,最为珍贵的就是黄中允(1577—1648)对明代最鼎鼎有名的巾帼英雄秦良玉的记载。秦良玉(1574—1648),字贞素,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是明朝末期战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将军、军事家、抗清名将。《明史》专门为其立传,可见她在明代的地位。根据史籍记载,秦良玉26岁时开始带兵打仗,一生多次率师远征,历经44年戎马生涯,足迹遍及贵州高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万历二十年(1592)嫁于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并建立了一支“戎伍肃然”为远近所惮的“白杆兵”。秦良玉先后在天启元年、天启二年、天启三年,崇祯三年、崇祯十三年,率白杆兵转战南北,为明廷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南明隆武二年(1646),清军攻占北京,大举南下之时,秦良玉以七十岁的高龄,毅然以万寿山的万寿寨为据点,坚持斗争,最终保持了抗清的晚节。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单独被载入正史中将相列传(非列女传)的巾帼英雄,也是唯一一位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的女子。

1619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大败明军,天下震动,东北告急,明廷在全国范围内征精兵援辽。秦良玉闻调,于次年派其兄秦邦屏与其弟秦民屏率数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筹马集粮,保障后勤供应。同年,亦与其子北上。1620年出使中国的黄中允,正是在这个时候,在使行路上有幸遇到了这个明代中国传奇的女将军:

是日行至曹庄,遇马门秦氏。体甚肥大,网巾、靴子、袍带一依男子。能文墨,熟兵书。马上用八十斤双剑,年可三十五六许。吹角打鼓乘轿而气势颇壮。厥夫马姓云已死,厥子年十六,其母姊兄弟并领各队。凡女兵四十余名,着战笠,穿战服,黑靴红衣,跨马驰突,不啻男子骁健者。凡战阵器械俱以车运。其初自四川募精兵七千往征辽贼,盖其自奋,非朝廷命也。朝廷壮之,官其子游击云。⑩

从他记载的内容来看,四川、马门秦氏、能文墨、熟兵书、“厥子年十六,其母姊兄弟并领各队”、“其初自四川募精兵七千往征辽贼”等信息,完全符合明史的记载,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认定黄中允遇到的就是秦良玉,因此,这段记载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首先,在明代的史籍中,并未对秦良玉的外貌体态进行描写,只是含糊地说其“饶胆智、善骑射、熟韬略、工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而黄中允则对其外貌体态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体甚肥大”的细节是明史书中完全没有的记载。秦良玉的身材魁梧也在情理之中,试想如果秦良玉是个娇娇怯怯的南方女子,又如何在“马上用八十斤双剑”?一些关于她长得如花似玉的民间传说或记载完全是属于文学上的美化。而她的一身戎装“一依男子”,又表现出其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武气魄。其次,在秦良玉的“白杆军”中设有女兵建制,这也是对研究白杆军资料的一个重要补充。黄中允记录了女兵的飒爽英姿,并对其深表钦佩。从描写的内容来看,这些女兵应该是秦良玉的贴身护卫,秦良玉身为女性,用女兵作为护卫合乎女性的心理,而从这些女兵的战斗力来看,也是属于精锐部队。第三,秦良玉的“白杆兵”的战斗力十分强悍,从拥有“战阵器械”这一细节来看,军队的规模应很大,否则难以承担攻城略地的重任。事实也确实如此,沈阳之战中,秦氏兄弟率“白杆兵”率先渡过浑河,血战敌兵,大战中杀敌数千人,终于让一直战无不胜的八旗军知晓明军中还有这样勇悍的士兵,并长久为之胆寒。也正是由此开始,秦良玉手下的“白杆兵”名闻天下。秦良玉作为一代传奇女将,崛起于女性地位低微的明代,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黄中允在记载中表现出了对她的钦佩之情以及对其“白杆军”军威之盛的震撼,以及对中华人物之盛和军威之强由衷的崇拜,他的记载,对于明史关于秦良玉的记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补充。

在中国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一直存在。作为男性的附属物的女性几乎从未有过独立的社会地位,男性视女性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要求女性在婚前保持童贞,在婚后守贞,丈夫死后守节。这种“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在明代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学而被发挥到极致。作为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朝鲜使臣当然也无法避免“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保留一些明代女性的记载,这是十分难得的事情,而他们关于明代中国女性的记载,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朝鲜眼中的明代中国形象。

注 释:

①《燕行录全集》卷1,《使行录》,第157 页,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

②《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第103 页,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

③《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第80 页,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

④《燕行录全集》卷10,《朝天录》,酒店,第192 页,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

⑤《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第103 页,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

⑥《燕行录全集》卷11,《丙辰朝天录》,征妇词,第174页,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

⑦《燕行录全集》卷17,《花浦先生朝天航海录》

⑧《燕行录全集》卷8,《银槎录》

⑨韩顺发:《中原文物》,2005 年第4 期

⑩《燕行录全集》卷16,《西征日录》,第43 页,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

[1]韦旭升.韦旭升文集(第一、二、三、四、五卷)[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李岩. 中韩文学关系史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5]金柄珉主编.朝鲜—韩国的历史传统与人文精神[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

[6]金柄珉、金宽雄主编.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7]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1—4)[M] .昆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使臣少女江南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介绍
——明清朝鲜使臣汉诗整理与研究(20BWW023)
一击即中
承认吧,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当这届90后老了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
浅论越南使臣与花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