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实践中的难题解析

2013-02-17 21:55周庆恬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声乐古诗词

周庆恬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目前窘境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是欧洲艺术歌曲传入中国后的新产品。“是将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形式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的一种中国特有的艺术歌曲。”①这种歌曲一出现,便受到人们的欢迎。比如:《阳关三叠》、《红豆辞》、《我住长江头》等等。这些作品,直到现在也是艺术精品,在一些音乐会上,都是名家的重磅节目。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声唱法的迅速发展,各大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和教材,逐渐以外国咏叹调以及艺术歌曲为主,中国作品,尤其是中国的艺术歌曲极少被应用,甚至到了古诗词歌曲在教学中无人问津的地步。我们不禁要问:古诗词艺术歌曲失去了魅力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何重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昔日辉煌,改变失衡的现状?针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现状,2000年文化部专门成立了“全国艺术歌曲推广委员会”,明确的提出了各种形式的艺术歌曲必须为时代服务的要求。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艺术方针。 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艺术的多元化需求,也是我们音乐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难点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毕竟是欧美音乐艺术和我国特有的语言韵美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音乐艺术。那么在教学上就不能随心所欲的违背“美声”音乐的教学规律,对于教学训练中的“气”、“声”、“词”、“蕴”的要求就更高,难度也就更大。

第一、关于用“气”的教学难点

“气”的根在肺、腹、体等。要有足够的气力,就要训练能放出强有力的“气”的各个器官。美声教学的训练就是要求学生首先要会用气、运气,要有熟练的呼吸技巧等。这些呼吸技巧训练对于基础不牢固,或者初学者,要做到“气势如虹”,或者说具备能够歌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气力,难度非常大。在教学中最常见的毛病是:气息漂浮、游移不定、散乱而找不到着力点。

笔者在解决这个难题时,是在每次上课前都要先给学生补习、复习发声器官的基础知识。然后,循序渐进的从难度较小一点的歌曲,让学生逐步找到用气息唱歌的感觉,逐渐的找到平稳、平衡的气息流动着力点,能够发出均衡的富有弹性的气息,同时使用结构短小、易唱的初级艺术歌曲给学生演唱。例如:白居易的《花非花》、周淑安的《纺纱歌》等作品练习,效果较好。

第二、美声之“美”的教学难点

声腔的教学与训练的主要难度是如何用“美声”表达古诗词的韵味。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不少的学生,学习时间短,或对音色美理解不透,对民族唱法的痕迹印象太深,注重的是在音色尖亮、脆碎上。而古诗词演唱是要用含蓄、内敛的气蕴,声情并茂的传达古人对生活的理解。如何在教学上让学生尽快的找到感觉,我是用具体的曲例示范,效果不错。如用《点绛唇·赋登楼》示范,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乐句读,进行正确运气,平行提起丹田,缓缓弹起,后腰部位放缓,松弛对抗的意识,正确调整气息和声腔,无论是男声还是女声,控制音域在中音区,充分的发挥声腔器官的潜在功能和共鸣腔体的作用。演唱时使气息均匀连贯,音色流畅、轻圆、宁静、悠远。把古人的思想感情唱出来。发出朦胧、深远飘逸的轻声,给人以回味无穷的享受。

第三、吐字、咬字的难点

古诗词歌曲的歌词,是我国古代圣贤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文自然的生动描述。语言绮丽、优美绚烂。同时,汉民族语言声、韵、调本身就具备了音乐美感。演唱起来讲究字、声的浑然一体,但又要字、音清晰、准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发音时,要辨别声母的发音部位,分清口腔的唇、牙、喉、腭、舌、各部位的功能,并且还要准确掌握韵母的四呼(开、齐、撮、合),兼顾归韵收音。

声乐作品就是靠恰当的咬字、吐字把艺术的风格、歌词的内涵和思想感情表现出来。歌唱语言的运用,要和歌词、歌唱技巧的发音规律相符合。而古诗词歌曲的节奏较舒缓,速度为中速或慢速;旋律和单字相一致的为多数,念白式,拖腔、长音的处理方式常见。这些特点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演唱中,有针对性的练习咬字和吐字、收声,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语言相比,要有许多的优势。歌唱语言训练的目的也快得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顺其自然的快。

第四、学生对古诗词词义的理解和韵味揣摩存在难度

在教学中明显的感到学生吃力另一方面是:对诗词的词义的理解差和韵味感悟差。例如:在教学《阳关三叠》时,短短的四句诗,许多学生都能背诵,可是在理解词义上却偏差很大。“轻尘”、“客舍”是烘托出行旅的气氛,“朝雨”、“柳色”显示出阳关以内故国的亲切可爱,“折柳送别”又是唐人的习俗。有了这些的铺垫和烘托,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才会产生出强烈的感染力。这些的解释和讲解是万万不能少的,否则学生只是泛泛的唱出歌声,对于“西出阳关”便不见了“故人”的含义,根本无法表达和理解。

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教学中也只是教会学生“会唱”,而往往忽略教学生对歌词意境深刻的把握与理解的技巧,没有从意蕴上给学生以更大的体味空间,偏离了古曲的演唱意义。形成了“就唱而唱”。以至于学生无法感悟词与曲合成创造出的美好意蕴,无法从中受到熏陶。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实践难点解决之我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古诗词艺术歌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应用于声乐教学和研究,但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后,在如今的声乐教学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因此本人有如下建议,以供同仁探讨:

第一、组成合理的教学团队,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艺术歌曲时,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声乐专业教学方法,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并且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分析与解读的能力,这一点,在目前的声乐教学中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声乐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和研究,以现代的角度分析研究古代声乐教学方面的相关资料,总结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方法,从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古诗词艺术歌曲教材应该体系化

如今,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特定的声乐体裁并没有获得如德奥艺术歌曲、民族民间歌曲应有的地位。应该编写出例如《古诗词艺术歌曲精选集》并按照由易入难的顺序编写成教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还应该附歌词文学解析、曲式结构分析、古曲演唱提示等等,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深入的学习作品。

第三、另辟蹊径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艺术歌曲大多为我国的五声音阶创作出来,有些作品旋律不如民歌朗朗上口、通俗易学,让学生课下自行学习较为困难,易造成学生知难而退、厌学的态度。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好与作品相符的导语或以故事形式引入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演唱中要求学生做到在情绪和氛围中演唱作品、以稳定流畅的气息带动声音、以情带声,培养学生在沉稳的演唱中逐步找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特有的情境和氛围,进入和谐的情趣意境。

第四、举办讲座、演唱会

大力提倡各种层次的讲座和演唱会,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形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氛围和风气。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体裁的重要价值,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现状应该引起更多同仁的关注和重视,“这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乃至于整个的中国声乐艺术,无论从教学、演唱还是创作的角度都将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②。

[1]郝建红.诗乐相融古为今用——二十世纪20-40 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声乐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我和古诗词
声乐诊疗室
趣读古诗词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谈福雷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以《梦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