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弱化及其对策研究

2013-02-17 21:55高杨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公信力权力公众

高杨

(辽宁省本溪市委党校,辽宁本溪117008)

根据调查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份,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占人口总数的37.5%,网民每人每天的平均上网时间达到2.7个小时,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可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重要阵地。同时,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及舆论的导向等原因,网民对涉及对突发公共事件、公权力监督、公民权利保护、社会公德伸张等一系列社会深层矛盾尤为关注,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古罗马执政官塔西佗已经意识到:当政府遭遇信任危机时,不论政策好坏都将将被公众谴责。因此,互联网时代,如何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是互联网时代政府的重要课题。

一、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

1、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2、政府公信力的作用

信任是社会关系及其运行和谐的基础。没有信任,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政府和公众之间不会相互信任与合作,社会就发生冲突。在“低度信任”的社会结构,社会运行和管理成本将大大提高。因此,政府的公信力的高低反映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度高低,反映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合作密切与否,也反映政府公共权力和影响力的高低,体现了政府的权力、民主程度、服务水平和法治建设程度。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反映公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评价,同时也是检验政府的合法性。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政府公信力尤为重要。在社会转型期,在互联网时代,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归属感,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降低社会运行和管理成本,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议题。

二、政府公信力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面临的挑战

由于互联网开放、透明、快捷、影响范围广的特性,互联网不仅成为公众交流、通讯、娱乐和信息的平台,也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新平台,促进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正确与有效的表达。根据人民网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遭遇社会不良现象,93.3%的互联网用户选择网络曝光。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互动性、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公众可以自由表达个人意愿和自愿选择信息的同时,加速了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秩序,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导向,导致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另外,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容易演变成网络暴力,危及个人隐私,甚至引发司法冲突等。

2、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弱化的表现

正如未来学家尼葛罗庞蒂所言:“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互联网科技也不能例外,由于互联网的传播方式是自下而上,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使社会公众充分就重大或者热点的事件进行讨论并形成意见,甚至能够引导主流的价值观,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监督功能。但是与此形成强烈的对比是网络同样能够使虚假信息泛滥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近年来,从华南虎事件到宜黄拆迁,李刚事件等以互联网为载体快速传播,引起社会公众对政府权力的质疑,导致政府的公信力弱化。深思这些事件的发展,我们发现,许多地方政府都没有意识到互联网带来的政治生态环境及政治生态链的变化,并缺乏合理的方案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三、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分析

1、首先,互联网加速权力的弥散,影响政府的层级结构。

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扁平化,引导价值观多样化,社会权力及社会资源更趋于平均化。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革命在推进的国家权力体系内部层级改革和权力下放进程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加快传统权力从国家、国际组织,下到基层和非政府组织,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形成多元化的权威中心,从而削弱甚至消除政府权力,进一步加快权力在传统非权力主体之间的扩散,影响政府的层级结构。

2、互联网的信息流的多维化,挑战现有的政府结构和反应能力。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性,使信息传递多维化,以信息流的走向促进社会结构变迁,促进政府结构变化。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和公务人员并未认识到互联网时代信息流流向对政府结构及应对能力的挑战,所以在某些问题出来的时候,很难掌控话语权的主导,很难占领舆论阵地的制高点,很难体现政府对互联网信息的有效应对。

3、互联网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增加效用信息提取与识别的困难。

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捷性、任意性、流动性和对信息的加工独立性,带来海量决策信息的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可利用互联网为媒介对信息进行创建、控制和交流,削弱了政府对互联网信息的控制能力,增加有效信息的提取与识别的困难,增加维护合理政府秩序的不确定因素。

四、互联网时代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

1、牢固掌控政府在互联网时代传播信息的主体地位。

从权力主体的角度看,权力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财富等客观因素同时还包括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社会舆论,专业知识与道德等主观因素,互联网作为权力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综合展示平台,对于维护政府权威,维护权力的主体地位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资源对于政府来讲,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权力资源,谁掌控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主体地位,谁就能够把握时代脉搏,掌握信息传递规律,管理不同的特性信息的来源,谁就能够在互联网时代占据舆论阵地,牢牢掌握话语权。因此,不论任何时候,采取任何措施,都必须掌控政府在互联网时代传播信息的主体地位。

2、突出显示政府在互联网时代传播信息的导向作用。

近年来舆情事件的基本规律是在互联网上发表,吸引眼球,公众表达意见,共同讨论,意见领袖领导事件的过程,从而导致各种媒体跟进,政府被迫在这种压力下处理、解决问题,问责官员,一旦政府处理不当,会导致事件愈演愈烈。在舆情事件的中意见领袖和网络水军在事件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决定舆论的导向,主导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必须突出显示政府在互联网时代传播信息的导向作用。政府需要把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纳入正常的社会管理,利用政府在信息传播方向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整合互联网的信息内容,提供给公众及时、准确的信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性,突出与政府价值观相符合的意见领袖的地位,放大积极的信息,减少负面信息,突出显示政府在互联网时代传播信息的导向作用。

3、把控互联网时代政府在社会公共领域的话语权。

“话语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中,谁就决定社会舆论的走向,谁就决定价值观的引领方向。所以,任何现代政府都需要依赖于现有的成就和公众信任,宣传和传播政府的思想及价值观,因此把控互联网时代政府在社会公共领域的话语权至关重要。而互联网的信息集聚效益及传播的特点,成为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的重要渠道之一。只有在充分宣传和通信的基础上,听取和分析公众的需求,引导并说服公众认同政府,才能牢牢把控互联网时代政府在社会公共领域的话语权。

4、加强互联网时代政府的价值观引导。

政府和公务员需要在互联网平等维度下,在平等规则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建立公众讨论的话题,例如政府职能,社会价值,公民权利争论,不仅强调政府在制度、政策和成就方面的吸引力,更要贴近民意、关注民生。政府不仅要把公民教育植根于公民的自我教育,并要把握价值探讨的方向,强化政府贴近民生在制度、政策和成就方面的吸引力,然后发现和提取社会主流价值观,巩固和促进全社会秩序的共识。

[1]薄贵利.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秦冠英,李玉璧. 政府公信力失范行为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3]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4]王改清.论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的重塑——以华南虎事件为重点[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5).

猜你喜欢
公信力权力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